除夕清晨,安徽黄山晨曦微露,云雾股股涌出岩缝,在山林间打滚。
山脚下,国家消防救援局安徽机动队伍筹备组三大队七中队指战员们已经集结整队,准备上山开展防火巡护和防火宣传等工作。
此行,本报记者全程跟随,与他们同吃同住,沉浸式体验森林消防员的一天。
巡山防护
五点半起床,简单用餐后,我们的执勤车从驻地营区出发,一路穿山越岭,奔赴林区。
因为年底防火执勤任务多,出发前,队员们已经是高负荷状态。乘车间隙,大家抓紧补觉。
车抵达山脚,天已大亮。在指导员的号令下,我们准备登山。
“今天的任务内容比较多,所以需要携带一些物资装备。”指导员柴墩告诉记者,黄山巡护一趟下来至少大半天,队员们携带了风力灭火机、组合工具,还有宣传展板和口粮补给等。
记者从工具中挑了一个,上手一掂量,40多斤,心里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
开始上山。整齐的橙色队列在皑皑白雪的山间穿梭,阳光打在他们身上格外醒目。
然而,在这样的崎岖山路负重前行并非易事。加上积雪和冰,台阶格外湿滑,稍不留意就会摔跟头。记者路上就栽了几个大跟头。
对记者来说,跟上队伍实属不易。我们要停脚的站点,在海拔1600多米处。一路上大风刮脸,脚下难行。不一会儿,记者就累得气喘吁吁。
“加油!”一旁的队员给记者加油打气。虽然,能明显看到,他们的手和耳朵都冻得通红。但他们毫无畏难之色。
一弯又一弯,我们终于达到站点。此时,风力似乎也达到了顶点,将记者吹得说不出完整的话来,而队员们已经忙活起来。
“大家兵分两路。一路在站点搭建宣传场地,进行防火科普;一路去执行巡防任务。”在指导员的指挥下,大家迅速行动,紧张有序。
执勤点驻守
记者先跟随巡防队,继续翻山越岭。这期间,很多游客都向我们竖起大拇指,“你们辛苦了”“真棒,真帅”“谢谢你们”……
听到这些话,记者的心里也跟着暖暖的,一下子不觉得冷了。
巡防结束,记者回到站点和队员们一起进行防火宣传。老人、孩子,夫妻、情侣,越来越多的人过来主动和我们合影。
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一位老人,她用手机给消防员们拍照,说想留作纪念。“他们年纪都不大,干这个辛苦。保护我们,他们也还是孩子。”
还有一位护士,带着孩子。“我看着他们就想到自己,我也是守护生命,全年无休,非常理解他们。”
很快,到了下午,我们将口粮拿出来,席地而坐准备吃饭。指导员告诉记者,因为是除夕,大家吃点热乎的自热米饭和自热小火锅。
吃完返程,准备装饰营地过年。年夜饭刚吃一会儿,又接到执勤任务。
据了解,黄山森林覆盖率80%以上,周边地区防火压力大。加上岁末年初,用火行为增多,形势更加严峻。
今晚的执勤点在附近乡镇的一个烟花燃放点。一下车,记者就看到攒动的人流和蹿天的烟花爆竹,声音震耳欲聋。
我们的队伍分成两组,轮流交替。每组一字排开,将人流与燃放区域隔开。形成的“人墙”有效保护了现场安全,同时确保一旦有林火发生,立即扑灭。
从傍晚到深夜,放烟花的人们渐渐散去,消防员们已经现场站岗6个小时。结束时,他们的手上和脸上落了一层灰。
晚上11点多,我们返回营区。忙活了一天,终于有时间休息。指导员招呼记者和队员们一起吃饺子。
这一刻,他们的脸上终于卸下了紧张,乐呵呵地边吃边聊。
“新年啦!”突然,身旁的队友大声欢呼。记者看了一眼手机,正好0点整。窗外,万家灯火映着夜幕中绽放的烟花,化成一团温暖的光,渐渐模糊。
●作者:本报记者 徐姚
●视频拍摄、剪辑:程铖、徐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