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ICE)颁奖典礼在伦敦举行,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的詹良通教授和陈云敏院士荣获2024年度Telford Premium奖。该奖项由成立于1818年的英国土木工程学会(ICE)颁布,旨在表彰在土木工程及相关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研究成果和学者。此次奖项主要表彰他们发表在岩土工程物理模拟领域国际知名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Modelling in Geotechnics》的论文“Centrifuge modelling of lead retardation in soil–bentonite cut-off walls”。该论文第一作者为詹良通教授,通讯作者为出站博士后、浙大城市学院青年教师赵蕊博士,其余共同作者包括团队毕业生游雨晴博士和陈成博士。
论文对重金属在土-膨润土阻隔墙中的迁移过程开展了系统性研究,包括单元体测试、超重力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主要创新点如下:(1)阐明了低渗透性黏土中机械弥散超重力试验的相似准则,提出了基于阻滞因子–流速关系的吸附作用相似性修正方法;(2)利用超重力模型试验的缩尺缩时作用,在100g条件下运行43.8小时的超重力模型试验再现了重金属铅离子在土–膨润土阻隔墙中50年迁移过程,揭示了重金属优先击穿浅层墙体的机制;(3)发现了在土–膨润土墙体材料中掺入20% 的黄土能使60cm厚度阻隔墙击穿时间从28年延长至70年。该研究成果为防污屏障材料研发、结构设计及长期阻隔性能验证提供了创新思路,对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控制技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该研究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多相介质超重力相演变”,开辟了岩土体介质中长历时传质过程超重力试验研究的新方向,在土质防污屏障和低渗透性裂隙岩体中污染物迁移超重力试验方法与技术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复杂裂隙–孔隙介质(如核废料处置库地质屏障)中万年–千米时空尺度污染物迁移过程超重力实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个|人|简|介
詹良通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软弱土与环境土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业技术领军人才。长期从事城市固体废物安全处置、污染控制及资源化利用方法与技术研究,在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灾害成因与控制、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城市余泥渣土安全处置与再利用等方面取得创新成果。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承担了60余项城市固废填埋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工程设计和咨询工作。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国际期刊论文120余篇,参编国家标准2部,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获加拿大岩土工程学会会刊优秀论文奖(Quigley Award) 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1项。兼任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副理事长、环境保护专委会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岩土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国际权威期刊《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s》和国内环卫行业重要期刊《环境卫生工程》的副主编等。
陈云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长期从事软弱土静动力固结、降解固结和灾害防控理论与技术研究,以及多相介质(土体、岩土、合金体)超重力实验及工程技术研究。目前担任“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多相介质超重力相演变”项目负责人,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土木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超重力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环境卫生工程》期刊副主任委员。承担了上百项重大工程的设计和咨询工作。主编国家行业标准《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岩土工程技术规范》(CJJ 176—2012)。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2015年美国ASCE杰出论文奖,以及第十二届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土力学及岩士工程大奖,研制的“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动力效应试验系统”入选201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来源:浙大建工公众号,仅供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和原出处,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发:李雪曦;校对 :刘冬梅;审核: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