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的意大利,是一个社会风气仍然深受性别不平等影响的时期。
女性在家中是女仆、保姆,提款机,以及宣泄情绪的工具。
通常女性地位低下是由于没有经济能力,是丈夫圈养在家的金丝雀,就像《玩偶之家》里的娜拉。
但是意大利不是,女性又要赚钱补贴家用,还要忍受丈夫的长期家暴,甚至也会被家里的小辈瞧不起。
电影《还有明天》就是以二战后的意大利作为背景的,聚焦罗马的一个贫困家庭。该片由意大利国民喜剧演员宝拉·柯特莱西自导自演,以喜剧的形式直面女性困境,以女性视角反思暴力,展现了戴莉娅在该国女性首次获得投票权后觉醒、找回自我,并用手中选票反抗命运的过程。
这部电影于2023年10月上映,豆瓣开分8.8,时隔一年,如今豆瓣评分8.9,十分稳定。
在第69届意大利电影大卫奖的角逐中,该片一举斩获了包括最佳新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青年大卫奖及观众奖在内的六项大奖,成为当年度最具口碑的佳作之一。
然而,豆瓣上的关注人数还不到2万,许多人被影片的黑白色调劝退,但实际上,这部电影正是这种黑白的画风,加剧了女性的困顿与悲哀。
意大利第一次实现女性选举权是1946年,距今已经80年了。黑白色调一是体现年代感,二是展现女性在当时社会的世界就是黑白色的,没有希望。
有悲愤,才有力量。
前面戴莉娅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多么悲剧,后面她夺门而出、奔跑在街道上就有多么爽!
女性主义电影看了这么多,从《末路狂花》到《钢琴课》,但这部电影我认为最平淡,却最有力量!
01
活在深渊
在电影《还有明天》中,女主角戴莉娅的工作性质是家庭主妇,她不仅要处理家庭事务,还要照顾瘫痪在床、性格怪异的岳父。
除此之外,迪莉娅还要打四份零工来贴补家用。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起床后的丈夫不由分说地给了戴莉娅一个巴掌。
只是因为,戴莉娅起床比丈夫晚了。
戴莉娅却并没有反抗,而是对此习以为常。
戴莉娅在街上接过了士兵给的巧克力,回家后分发给孩子们,因为她的家庭贫穷,孩子们吃上一口巧克力就像过年一样,而如此开心的时刻都要被丈夫打断。
丈夫指责她不该接受士兵的巧克力,认为士兵们在街上只会给荡妇发巧克力,妻子这么做是不检点的行为。
好让人窒息啊!
完全不听解释,自己随意揣测,这是……20世纪40年代的杨子嘛?
接着,戴莉娅让孩子们各自回房间,因为她知道,丈夫的故意找茬就是想揍自己了,于是安心地被丈夫打得鼻孔流血。
而戴莉娅也乖乖地不在街上搭理士兵,即便这位士兵真心想和戴莉娅交朋友。
二战后的意大利女性无形中承受了许多的社会规则,有一些是来自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有一些则是来自于丈夫对妻子的要求。
戴莉娅在这个家庭里是没有人权的,她照顾着瘫痪在床的公公,而公公却还完全没有边界感地捏戴莉娅的屁股。
但实际上,戴莉娅的公公并没有瘫痪,只是懒,或者是战后应激综合症之类的吧。总之听丈夫的描述,她的公公在战争结束后就起不来床了。
可是当公公闻到有好吃的香气,他却拄着拐杖爬了起来。
所以说,男性在这个家庭里养尊处优,而无形中增加了戴莉娅的工作量,使她无法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戴莉娅想要抽烟,都要偷偷去找闺蜜借,两个女性就躲在角落里聊天抽烟,那是她们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
别看戴莉娅的丈夫伊万诺一天到晚牛逼哄哄,他也不过是个贫困户而已,没本事,所以只能对妻子吆五喝六。
当女儿谈了一个富二代男朋友之后,亲家登门拜访,贵族的姿态让伊万诺无地自容。而亲家高谈阔论之后,女儿虽然成功被求婚,但男友却用玻璃当钻石,完全没有把他们一家放在眼里。
戴莉娅的家庭情况与亲家形成了对比,有钱人的家庭里丈夫并没有不尊重妻子,甚至瞧不起伊万诺一直让戴莉娅忙前忙后的样子。
自从亲家登门之后,戴莉娅几乎没有时间坐下来吃饭,刚刚做好饭又要给丈夫倒酒,而刚要坐下吃饭,公公又出门抢了戴莉娅的位置。
总之,戴莉娅的生活始终沉浸在深渊里。
女儿不但没有心疼母亲,反而也瞧不起母亲。而她一心想要嫁给富二代也是害怕成为下一个母亲吧。
但是戴莉娅是过来人,几个动作、几句话,戴莉娅就清楚得知道女儿的男友也有家暴倾向。家暴在意大利的家庭里似乎非常常见,或许亲家母也被亲家公家暴,但是在影片里没有展现出来。
为了阻止女儿结婚,戴莉娅炸了准女婿家里的酒吧,导致他们家破产,丈夫自然不会把女儿嫁过去。
拯救了女儿,命运的齿轮也开始转动,影片也开始扭转局面,戴莉娅将迎来最后的胜利……
02
神秘的信件
影片中,戴莉娅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件,但自始至终都没有告知观众信件的内容是什么。
信件在影片里出现了六次,属于“戏眼”,贯穿了情节始终,每一次信件被打开时主人公的心境都不同。
第一次是女主角刚刚收到信的时候,她对信上的内容感到好奇、充满新鲜感,之后是喜悦的情绪。
但是观众并不知道这封来信是什么意思,对此还有诸多猜测,这也是牵引观众看下去的悬念之一。
看到后来我们知道,这封神秘的信件是意大利开展了第一次女性投票权的选票,女主角自从收到这封信之后就在为此作准备。
于是,她才会徘徊在橱窗里买衣服,辛苦打工攒钱,这一切都不是为了家庭,而是为了自己。
第二次展开信件阅读后,她绝望地将信件团起来扔掉,这是因为她刚刚经历了家暴,绝望地她认为就算女性拥有了投票权也“逃不掉”被男性掌控的命运。
所以后来,她向丈夫妥协了,不再和男性士兵说话,小心翼翼地生活,就怕自己做错事情再挨揍。
而她再度觉醒,重新展开信件阅读,坚定要参加这次选举,是因为她看到了女儿将重蹈自己的命运。
与亲家见面时,家庭贫富差距决定了女儿将来在婆家的命运,也正因为自己没有办法给女儿更好的生活,所以婆家只是用一块破玻璃钻戒就求婚成功。
因此只有女性平权有了地位,才能摆脱这种不公正的现状。
于是在第三次阅读信件之后,戴莉娅决定炸掉女婿的酒吧,这样至少在经济上,两个人就平等了,甚至女婿家里还不如自己,丈夫铁定不会让女儿嫁过去。因为嫌贫爱富的丈夫一直把女儿当作是攀升阶级的工具。
第四次读信就是选举当天,戴莉娅准备踏上女性平权的征途。
然而,这个事情并不顺利,那天家庭安排了去教堂礼拜,而戴莉娅在出门前已经发现公公死亡,却害怕公公的葬礼耽误自己前往选举,于是隐瞒了真相。
礼拜结束,戴莉娅刚要离开,就听见有人报信称自己的公公死去了。一番折腾之下,戴莉娅险些错过了与闺蜜的约定。
终于在赶回家送别公公之后,戴莉娅提出离开,而丈夫本来还不想放手,闺蜜却主动找上门来。
看到这里,还以为戴莉娅是要和闺蜜来一场“末路狂花”,她出门前偷看信件被丈夫抓包的样子,更加确信了她这番出走会激怒丈夫。
果不其然,信件掉落,第五次看信的并不是戴莉娅本人,而是伊万诺。
在这里,导演仍然没有交代信件的内容是什么。
只是戴莉娅夺门而出之后的那种喜悦情绪,以及她加快脚步奔跑的样子,似乎在说明这封信与女性自由有关。
第六次读信的是戴莉娅的女儿,她似乎在信上看到了女性的希望。而此前,戴莉娅留给了女儿一笔钱和一张纸条,让她用这笔钱去读书。
婚姻是束缚女人的枷锁,而有了知识和文化,女性才有更广阔的空间。
随后镜头一转,戴莉娅出现在了选举大厅的门口,很多女性都拿着选票排队入场,而戴莉娅这才发现——
选票没拿!
女儿及时送来了选票,那一幕——girls help girls的名场面产生了。
女儿理解了戴莉娅,并且支持戴莉娅参与投票选举。
戴莉娅的人生已经被婚姻、家庭折磨得体无完肤,
而年轻未婚的女儿则拥有光明的未来,
后辈的无数女性在这次选举之后还有无数个灿烂的明天!
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
03
音乐喜剧
这部电影的音乐运用是其艺术表现中的一大亮点。
电影通过音乐与影像的结合,增强了叙事的情感深度和社会批判的力度。
电影中的音乐不仅仅是背景陪衬,它与画面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和深刻的讽刺。
在表现家庭暴力的场景时,导演并没有直接展现暴力的残酷画面,而是通过音乐和舞蹈的形式来呈现。
上一秒戴莉娅被丈夫扇巴掌,下一秒二人就跳起了浪漫的双人舞,音乐与舞蹈消解了家暴的负面情绪,但也体现出戴莉娅痛苦、矛盾、复杂的心境。
况且这部电影是女性导演的,她深知家暴对于女性身心的影响,所以用这样一种喜剧音乐的方式表现暴力,恐怕是女性导演最后的温柔吧。
音乐在电影中也用来表达主人公的情感起伏。
当戴莉娅收到那封神秘的信件时,音乐的变化暗示了信件的重要性以及它对戴莉娅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
尤其是当戴莉娅决定去投票之后,她迈着轻快的步伐走在大街上,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喜悦,而背景音乐也烘托了这样的氛围。
这里的音乐不仅烘托了戴莉娅喜悦的心情,而且也表达了整个意大利乃至整个世界对妇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渴望。
最后,影片没有交代戴莉娅参加投票权之后的结果,只是定格在丈夫找到戴莉娅之后,她目光坚定地盯着丈夫,居高临下地看着她,没有一句台词,但每一帧都在宣誓着她的胜利。
影片的情节平淡如水,没有大起大落的矛盾冲突,但是却让我们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回望过去,女性活在了水深火热之中,电影没有交代女性是如何打好这场翻身仗的,只是用女性能够参加选举来代表女性地位的平等和胜利。
这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握紧手中的“选票”,就一定会赢得光明的未来。
选票是一种象征,意味着“发声的权利”。
所以,无论何时,都不要放弃“发声”。
往期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