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国庆假期已经过去一周了,《志愿军:存亡之战》仍旧是票房第一。
截至目前,《志愿军:存亡之战》获得总票房9亿,国庆档目前总票房也不过13亿,由此可见这部电影的影响力。
其实这部电影已经不需要梗姐来推荐了,看过的人都说好,所以纠结了很久,但还是决定评论一下这部电影究竟好在哪儿。
若说拍得优秀,《志愿军:存亡之战》也不过评分7.1,但是比第一部评分高了0.2,两部电影的发挥还算稳定。
陈凯歌的导演风格可以用“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来概括,经历了第一部《志愿军》的锤炼,陈凯歌拍摄这样的战争题材更加得心应手。
这两年,抗美援朝题材非常火爆,前有《长津湖》珠玉在前,《志愿军》想要超越并不容易。
陈凯歌延续了前作,采用了全景式多线索多层次的宏大叙述,突出的是小英雄形象,而并非塑造好莱坞超级英雄模式的战士。
这一点和《长津湖》截然不同,但也是《志愿军》更感人的地方。
抗美援朝的特点就是“以少胜多”,条件艰苦,因此《志愿军》也塑造了一支全军覆没的队伍188师,他们要保卫铁原,防止敌人踏过来,给其他队伍争取时间。
然而,面对敌人的长枪大炮和装甲坦克,188师没有炮弹,只能近身肉搏。
那些无畏的战士们勇敢绕到敌人的后方,悄无声息地用短刀抹了敌人的脖子。这种画面可比直接大炮轰炸要瘆人多了。
电影中,陈凯歌坚持“文戏武拍,武戏爆拍”的原则,力求真实再现战争的残酷和志愿军的英勇。
战争炸点几乎贯穿了全程,这部电影选择了抗美援朝历史上最惨烈的一次战役——铁原保卫战。
陈凯歌采用了多线叙述的方式,除了前线战场以外,也同样塑造了朱亚文饰演的武器专家替他们造武器炮弹,还有彭德怀的后方指挥战为他们提供最新的战术支持,以及张子枫饰演的李晓会在战前播放对美广播,消磨他们的意志。
总之,这场战争能够取得胜利,是多方努力的结果,并不仅仅是战士们的血肉牺牲。
战争的场面也很壮烈,主要是因为我们条件太艰苦了。188师面临的任务接二连三,最终耗尽了全师的生命。
首先,没有炮弹,如何对抗美军的坦克?
吴专家研发出来的手榴弹有bug,虽然威力无穷,但是没有办法远程投射,如果远程投射就会不准。
吴专家问大家,这个办法如何解决?一位士兵表示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那就是近战投射。
吴专家以为这位小伙子在吹牛,而小伙子却表示,营长就是这么做的,但是最后他牺牲了。
后来,这位士兵也效仿了营长的做法,用近战投射的方式炸掉了坦克,但是自己也被炸弹的威力炸死。
因此这场战役只能用“惨”字来形容,因为我们如果不牺牲自己,根本没办法对抗敌人。
朱一龙所在的军队是63军188师1营,他们要在铁原阻隔敌人,他们好不容易挖好的沟壑,轻易就被敌人改装的推土车推平,但是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从二防打回了一防。
而后,63军又接到了任务,要手动开启曹川水库的阀门,这样水蔓延过来,敌人就会被冲跑,才能达到阻断的目的。
但是水阀早就上了锈,敌人也打到了门外。负责开水闸的士兵们只能用武器打掉铁锈,但木头门早就被敌人的子弹打穿了。
为了给大家争取时间,连长背着木门阻挡在门外,任凭敌人的子弹打穿胸膛,撑到了最后一刻,为大家争取了时间。
就在他倒下的那一刻,水冲了出来。
然而在前方战场,一营已经全部倒下,只剩下教导员李想。他在被敌人包围的那一刻引爆了炸药,与敌人同归于尽。
与此同时,水闸里释放的水源也冲破了防线,将敌人的坦克冲走,形成了一道钢铁防线。
我们守住了铁原!
这场战役直接关系到志愿军的生存与战略主动权,因此被称为存亡之战。
大国,小家,大事,小情,这就是宏大战争题材的常规叙事策略。
影片聚焦于李家三口——父亲李默尹、儿子李想和女儿李晓,通过他们的亲情贯穿始终,展现了战争背景下个体的牺牲与情感。
李家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李默尹夫妇曾是国民党的俘虏,行刑时李默尹幸免于难,于是回家将襁褓中的女儿李晓交给别人抚养,直到解放后才回到自己的身边。
1949年刚刚团聚的一家三口,在1950年的10月又分开了。
身为军人,哥哥和父亲都奔赴了朝鲜战场,而李晓由于英语成绩优异,去了联合国,后来也来到了朝鲜战场当翻译。
一家三口在朝鲜重逢。
李默尹去前线看儿子的时候,彭德怀给了李默尹一颗糖,让他交给李想。但是到了营地里,李默尹却忘记了。
直到铁原战役爆发前夕,他们一家三口再度碰面的时候,李默尹才想起来把糖给李想。
糖象征着亲情,象征着希望与念想。
最后,在敌人逼近1营,李想意识到这是一场恶战的时候,他把糖送到了妹妹嘴里,并且让手下带妹妹去后方。
临死时,李想掏出了糖纸,品尝糖纸上残留的余味,这场戏最催泪。
陈凯歌塑造的是普通人群像,而并非英雄群像。他们是战士,但也是父亲、儿子、哥哥,他们也想家。
所以在李晓的广播里,她长期了一首“我的家在山西”的歌,引发了所有士兵们的合唱。
李家三口只是所有士兵家庭的缩影,他们三口都是在战场上的,但是还有很多士兵的妻子和老母在家里苦苦等候他们的消息。
除了亲情,陈凯歌也表达了对每一位牺牲烈士的尊重。他塑造了一位战损记录员的形象——杨传玉。他用一个破本,几支铅笔,记录着所有牺牲烈士的名字。
陈凯歌导演很会抓住观众的情绪,如果只是展现牺牲的壮烈,观众恐怕在尖叫和恐惧中消化掉所有的情绪,但真正的感动都是在平静中发生的。
因此,李想牺牲的时候没有直接拍摄血肉模糊的画面,而是配合着一声轰鸣的画外音,展现了李晓看到哥哥牺牲的画面。
张孝恒用最后的生命干掉了敌人三辆坦克,本是壮烈的画面,但导演主要拍摄的却是吴专家。
坦克里的吴专家由于眼镜被敌人的子弹打飞了,近视眼的他根本看不到张孝恒的牺牲,还在谈笑风生地夸赞张孝恒厉害。
但当他找到眼镜的时候,却发现张孝恒始终不理会自己,已经油尽灯枯。然后,他才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悲痛中。
延宕的手法更加剧了这种悲情,而此时不需要任何背景音乐,情绪自然而然地便涌上了心头。
在首映典礼上的时候,李晓的原型奶奶也出现在了现场,这个故事是根据真实的情况改编的。
这才是这部电影久久不能让人平静的原因,因为真实的战场,远比电影里的更加恐怖。
国庆节前后,有一位孕妇刚刚生了宝宝,然后去烈士陵园里“领养”了一个宝宝的名字,或许这才是对革命烈士最好的缅怀和崇敬吧!
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还没下线,并且排片量仍然是各大影院第一,真的值得看看,还没去看的观众抓紧啦!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