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悟“教育家精神”
第十九中学党总支副书记、校长 卢冬梅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全面系统部署。建设教育强国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弘扬教育家精神。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勉励广大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并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弘道追求等六方面完整阐述了教育家精神的内涵。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学习,我再次领会“教育家精神”的深刻内涵。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教育家们常怀一颗赤子之心,对涵育自己生命和成长的土地、人民和祖国,始终抱有深沉的爱。他们常怀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和热烈的报国之志,自觉地将个人生命与祖国的命运、民族的未来结合起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工作充满了琐碎和繁杂,我们常说“教育情怀”,其实最伟大的情怀就是爱生养我们的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放开“小我”的情愫,放眼更大的空间和历史,把目光投射在“我”所在的土地、祖国和人民中,方能淡泊名利,把全部精力投入于教育之中。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教育家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孔子深受弟子敬仰,《论语》中形容他“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教导学生,不仅关注“六经”“六艺”等知识和技艺的学习,更重视品德修养的提升。他要培养坚贞不可动摇的君子,时代的中流砥柱,而他本人即这样的表率。
当今社会存在浮躁之气、暴戾之气,尤其是在网络世界里,很容易迷失自我。教育者首要之务乃坚守本心,力求成为净化之风,以自身之德行高洁、志趣高远引领社会风尚。在教育中不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同事,带给学生,用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力争成为一个“情绪内核稳定”的人,做到“行正度大,心虚气静”。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孔子深谙因材施教之道,面对学生在出身、贫富、年龄、智力、性情、志趣等方面的差异,他通过“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的方法,细致观察每个学生的特质和成长路径,从而扬长避短,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其独特才能。他提出的“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等教学原则至今都是教学中的金科玉律。鉴于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教育者必须深入了解并尊重他们,因材施教,正如古人所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以此激发每个孩子的潜能。善教背后是正确的教育观念,更是深入而广泛地探究与思考。
在当前班级规模依然较大的现实情况下,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独特性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可以借助技术的力量“看到”每个孩子的不同。这就是数据的力量。近年来,我们通过分析和利用数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未来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协助每个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社会时时发展变化,因为教育者的工作不断面对新的挑战。只有不断学习,勤于思考,躬身实践,才可能有所创新,才能在教育中闯出一片天地。教育者需通过阅读洞悉历史,通过研究积淀智慧,通过创新开辟未来之路。
教育者每次面对不同的学生,都需要重新去了解他们,重新制定新的方法策略。当我们送走自己用日复一日的陪伴建立起深厚情感的一届学生,迎来新一届学生时,我们总爱把时光的荏苒铺在教育之路之上,虽难以复制粘贴,恰因其创新的本质。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认识到在今天这个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创新是教育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创新,意味着重塑行为方式与知识体系,这无疑是对教师素养与能力的试炼,我们需要鼓起勇气,勇往直前,在挑战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教育者是情感劳动者。教育是“爱与尊重”的职业。我们常常听到一些故事,讲述一些人是怎样因为自己的老师给予自己一个忠告从而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这些故事都是感人的,也令我们向往得到这样的职业幸福。然而,日常的教育工作依旧琐碎平凡,即便偶有感人故事,也需岁月洗礼方能沉淀为激励人心的篇章,难以即时给予我们真切的鼓舞。
因此我们还是要深刻理解教育之爱。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爱民且“泛爱众”“爱人”是“仁”的出发点,爱人的本质是善良、关爱,有同理之心。教育者爱他的学生,与父母爱他们的孩子是不同的。教育者之爱,理性而深沉,它着眼于每个孩子的未来,公平无私;又因材施教,充满智慧。没有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爱,就没有学生的健康成长。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教育是联结学校与社会、历史与现实、儿童与社会人的桥梁。教师的眼界、胸怀、格局直接影响着学生看待世界的方式、胸襟和境界。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把小小的课堂与大大的世界联结起来,把学生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责任担当联结起来,把自己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传递给学生,在脚踏实地中践行自身的责任与使命。教师应怀开放包容之心,广纳世界文明之精华,以渊博学识和深刻思考,不懈探索实践,共筑教育与社会的进步之路。这也正是我们和平教育“智慧教育,奠基未来”的应有之义。
总之,我们每一位教育者都要以自己的学识、智慧和远见,在今天和未来,在现实和理想,在学校、家庭与社会中架构起坚实的桥梁。我们要从日常出发,从自身出发,努力促进学生的成长、社会进步。
撰稿:人事科 第十九中学
初审:王 伟
审核:刘 洋
终审:明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