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酰化修饰的功能研究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收到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其生物学形成机制一直以来没有充分阐明。近日,免疫与炎症全国重点实验室王品教授,于益芝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曹雪涛院士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 Cell Research 上发表研究论文 Nonenzymatic lysine D-lactylation induced by glyoxalase II substrate SLG dampens inflammatory immune responses,揭示了一种非乳酸来源的乳酰化分子机制。该文章为 Cell Research 2025 年 2 月份的封面论文。该研究发现,免疫细胞中的甲基乙二醛通路的代谢分子乳酰谷胱甘肽(S-D-lactoylglutathione,SLG)可以通过临近的半胱氨酸残基将乳酰基团转移到赖氨酸残基上,形成 D 乳酰化赖氨酸。具体来讲,SLG 首先与半胱氨酸发生一次可逆的亲核取代反应,形成乳酰化半胱氨酸中间体(lac-C),随后再与临近的赖氨酸发生一次不可逆的亲核取代反应,最终形成乳酰化赖氨酸(lac-K)。乳酰化位点临近的半胱氨酸残基有效的促进了 SLG 与赖氨酸的乳酰化反应,成为该非酶促反应的催化剂,也是决定免疫细胞内蛋白乳酰化修饰位点选择的关键因素。
在免疫应答中,NFκB 活化使得甲基乙二醛酶 GLO2 下调,导致代谢分子 SLG 的累积,引发了细胞浆蛋白(包括免疫识别和调控分子)的 D 型乳酰化修饰,进而负向调控了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该项研究体现了中国免疫调整中的阴阳调和理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研究中发现的甲基乙二醛酶 GLO2 和代谢分子 SLG 与经典的免疫信号通路 NFκB 和 mRNA 结合分子 TTP 组成代谢免疫调控环路,对应「四象」协调调控。Cell Research 的封面手绘图正体系了此哲学调控思想。
课题组介绍
王品 博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免疫与炎症全国重点实验室 课题组组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其中包括 Science(2 篇)、Cell Research、Cell Reports 等,累计 SCI 他引 4000 余次,单篇最高他引 1047 次,两次被国际著名科学索引(Web of Science)评选为高引论文。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力国际学术论文,获评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面上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课题团队鼓励学科交叉,鼓励探索性研究,鼓励奇思妙想。目前拟聘具有(但不限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研究背景的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或博士后 2 名。应聘请联系邮箱地址:wangp@immunol.org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22-024-01060-w
如需代发文章宣传、新闻稿、招聘等,请后台回复【学术】添加小编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添加下方二维码,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非原创文章】「丁香学术」特邀稿件,作者授权发布。本内容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