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妻子去世丧葬费4万,他让儿子出2万,不料被拒绝,季羡林气得要断绝父子关系

情感   2024-11-30 08:00   广东  


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去世,要4万丧葬费,季羡林让儿子季承出2万,可季承不愿意,他拒绝了父亲。季羡林很生气,扬言要和儿子断绝父子关系。



季羡林在学术界是声名远扬的国学大师,1929年,季羡林考上清华大学,这本是一件大喜事,但家人担心季羡林外出求学后便一去不返,所以让他娶妻留下后代,家人才能安心。


而且古话说得好,先成家再立业。于是,在未经季羡林同意的情况下,家里人帮他精心挑选了一个姑娘,名叫彭德华,她比季羡林大4岁,是一位传统女性。



但季羡林是个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他对封建包办婚姻很反感,反而崇尚自由恋爱的婚姻。但在父母的逼迫下,他还是娶了彭德华。


为了尽快去清华大学读书,婚后不久他就让妻子怀孕,只要留下后代,父母便不会再用孝道来道德绑架他。


上大学后,季羡林只在寒暑假,才会短暂地回一次家,而回家的他对妻子也是爱搭不理,连交流都少得可怜,两人就像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毫无交集。


1935年,季羡林的二儿子季承呱呱坠地,但季羡林对儿子的到来并没有太高兴,他始终难以真正融入这个家。


之后的日子里,他依然很少回家,一心只有自己的学术研究,所以,在季承成长的时间里,父亲这个角色是缺席的,从头到尾,生育抚养孩子,操持家务的重担,全部是母亲彭德华的责任。


但彭德华很爱两个孩子,她吃尽委屈才辛苦地将一对儿女拉扯长大。小小年纪的季承很心疼母亲,对未曾谋面,还远在他乡的父亲是怨恨的。



而那时的季羡林在做什么呢?他远渡重洋,前往德国留学深造,这一去,就是10年。而且,他还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涯中,认识了另一个女孩。


他们相谈甚欢,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来二往之间,季羡林对她产生了不该有的心思,但他知道自己在国内已有家室,一直不敢越雷池一步。


两人虽然是包办婚姻,他对妻子没有爱情,但道德和责任的枷锁束缚着他,让他只能把这份好感深埋心底,与那位女孩保持着朋友关系。



1946年,历经10年海外漂泊的季羡林,终于回国,当他再次踏入家门时,季承才第一次真正地见到自己的父亲。


那一刻,季承心中五味杂陈,更多的是紧张和害怕,他望着眼前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父亲,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与羞涩。


而10年的时光,让季羡林有所改变,他看着眼前已经长大的儿女,心中满是感慨与恍惚,他为两个孩子精心挑选了金笔,这小小的举动,让两个孩子高兴不已。


回国后的季羡林和家人依然是聚少离多,季承逐渐长大成人,懂事后,他渐渐对父亲生出不满之心。


1952年,季承前往北京求学,而季羡林也在北京,这时季羡林出于对儿子的关心,提出让他和自己住一起,方便照顾他,但那时的季承很抵触父亲拒绝了他的邀请。


他宁愿独自在外面租房子住,也不想和父亲住一起,父亲可以做到的事,他一样可以做到。


功夫不负有心人,季承凭借身的努力顺利进入中科院工作,这时他想把老家的母亲,接来北京安享晚年,没想到却遭到季羡林的反对“我跟你母亲没有感情,你不要让她过来。

但季承也很坚持,没有人能比他更清楚母亲为了养大他和姐姐,失去了什么,现在他有能力,必须要把母亲接来享福,于是,他直接把母亲接到北京,还精心为母亲布置了房间。


甚至特意买了一张新的双人床垫,希望母亲能够住得舒适,季羡林看到双人床垫后,毫不犹豫地挪走,换成了两张分别放置在不同房间的单人床。


对于季羡林的这一举动,季承没管他,毕竟小时候也是这么过来的,季承回忆道:“母亲来北京的这段日子,我很开心,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


而在这段快乐的时光里,季羡林和季承母子的关系反而一直很僵持,直到1994年,彭德华因病重住进院,两人的关系彻底破裂。



在母亲生命垂危时,季羡林却因各种原因,未能陪伴在她的身边,甚至在经济上也未曾给予任何支持,所有的护理与照顾责任,都落在季承一人的肩上。


他日夜守候在母亲的病床前,看着母亲在病痛中挣扎,心中满是无奈与悲痛,最后,眼睁睁地看着母亲永远离开。


在出殡前的几天,季羡林找到季承,表示彭德华的丧葬费需要4万,但他的存款尚未到期,暂时无法取出,希望季承能够承担一半的钱。

这一个要求,瞬间让季承发飙了,那些藏在他内心深处压抑多年的怒火,那些被忽视,被冷落的童年记忆,一一涌上心头,他愤怒地怼道:“我一分钱都不会出,这4万块钱就该你出,是你对不起她!”


在季承看来,父亲多年来对家庭的缺席,尤其是在母亲生病期间不闻不问,如今母亲去世,他认为父亲理应做出金钱上的补偿。


羡林听到儿子的拒绝后,也火冒三丈,两人争吵起来,季羡林情绪激动,言辞激烈,表示如果季承不出钱就让他身败名裂,众叛亲离。而季承根本不怕,两人差点因此断绝父子关系,之后更是整整13年未曾见面。


时间是最好的良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季承开始反思自己当初的冲动与固执,他逐渐理解父亲对包办婚姻的无奈和挣扎。


2007年,季承得知父亲生病住院的消息后,心里咯噔一下赶往医院。当他走进病房,看到病床上虚弱的父亲时,心中五味杂陈。他缓缓地走到父亲床前,扑通一声跪下歉:“爸爸,我给您请罪来了!

病床上的季羡林看到儿子的这一举动,眼中闪过一丝泪光,他轻轻地叹了口气,轻声说道:“孩子,你没错,是我的错。”


这一刻,两人多年的误会与隔阂,才终于被放下。



以上故事来自季承所写的《我和父亲季羡林》,看完之后,我的确对季羡林先生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但我又去看了季羡林先生的《糊涂一点,潇洒一点》,才懂他的无奈。


只能说,时代观念不一样,我们不能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要求那个时代的人,虽然我无法苟同他对妻子儿女的冷淡,但在那个可以纳妾的年代,他守住了道德底线,没有背叛家庭,已经比很多人好了。


季羡林和彭德华,是一个时代悲剧的缩影,那个时代,传统与新思想激烈碰撞,像他们这样被包办婚姻束缚,又受到新思想诱惑的人不计其数。


越是看历史,越发现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生命都是如此渺小而又珍贵,千年以后的我们,依然能从中吸取教训,反思人生。


季羡林的很多思想在《糊涂一点,潇洒一点》这本书里有记录,只有真正地了解季羡林,才有资格去评价他,不是吗?





爱八卦爱写各种人物故事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静静



如果该内容对你有帮助,请点亮文章右下角的赞和在看
2024年让我们一起
解锁更多人物故事,总有一个是你喜欢的!



静静书阁
与你每周相约在这里,分享好书好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