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抢回来的女博士,为回国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和近在眼前的诺贝尔奖,回国后隐姓埋名30年,一生三次转行,直到逝世才被世人所知,邓稼先,杨振宁都是她的学生,她被西方媒体称为中国版的居里夫人。
她的名字叫做王承书!
1912年,王承书出生湖北武昌,她从小便聪明,理科天赋惊人,18岁被保送燕京大学,成为物理系唯一的女生。当时很多人劝她别选物理,毕竟她一个女孩,学了物理也不会在这个领域上有所建树。
然而,面对众人的质疑和劝说,她不为所动。看到当时的中国被帝国主义欺凌,她下定决心,一定要用所学知识,振兴中国。
有了目标后,她在物理上十分刻苦努力,1934年,王承书以第1名的成绩毕业,就连她的导师张文裕都沉醉于她的才华,在学术交流与碰撞中,两人产生感情,最终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
1941年,王承书被密西根大学破格录取,师从国际权威物理学家乌伦贝克,在美国留学期间,王承书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成为国际上备受瞩目的物理学家,在美国学术界崭露头角。
就连她的导师乌伦贝克,都忍不住预言:“如果继续研究下去,诺贝尔奖一定是王承书的。”
然而,尽管她在美国拥有着优越的生活条件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她心中始终牵挂着祖国。
1949年,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急需大量的科技人才来推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周恩来总理特地通过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热情向海外学子发出“祖国需要你们”的号召,邀请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海外学子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
为此,中央在海外成立“留美科协”、“留英科协”等海外分会,宣传新中国的政策,为他们答疑解惑,吸引他们回国。
这时的王承书,深知祖国的需要,果断放弃在美国的一切,选择回国,面对美国的阻挠,她连打15份报告,强烈要求回国。
但都被美国政府驳回,美国在得知王承书有回国的想法,以“保护”的名义,派人监视王承书的行踪,没收她采购的科研材料,屡次对她进行非法传讯。
她的导师劝她:“中国无论生活条件还是科研条件,都比美国差多了。你在美国继续研究,早晚能拿到诺贝尔奖。”
但王承书坚决地摆摆手说:“我的祖国现在的确很穷,但我不能等别人把条件创造好了再回去,我要亲手建设她。”
周恩来总理得知王承书等人的遭遇后,亲自过问海外人才的回归,得知美国不肯放人,他很忧心,他太清楚美国打的是什么主意,但他就算是“抢”,也要把我国的学子们“抢”回来。
而当时的王承书面对美国的百般阻挠,心里百感交集,她在日记中写道:必要时住集中营,也不能做不利于祖国的事。
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总理提起留美科学家被扣留的问题,并积极谈判,提出“以人换人”,美国才同意让留美学子回国。
而王承书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被周恩来总理“抢”回来的女博士,1956年,44岁的她,终于历经重重险阻,携家人回国。
她在日记中写道:“只要我回去,国家让我干啥就干啥。”
而这一句话,她用了一生来兑现。回国后,王承书加入中国科学院,从事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
1958年,钱三强找到王承书,想让她研究热核聚变技术,聚变能是理想的清洁能源,而这项技术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国家需要有人去开拓和研究这个全新的领域。
面对这个挑战,王承书想也没想就答应了,仅用2年,王承书就交出一份优秀的成绩,为我国受控热核聚变和等离子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1年,我国的原子弹研制进入关键期,但核心燃料高浓铀研究却进展缓慢,高浓铀是原子弹的关键燃料,其研制进度直接关系到原子弹能否成功爆炸。
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想让她第三次调转研究的方向,他说:“国家准备搞一个“大家伙”,需要你再次转行,给这个“大家伙”研究燃料,而且这次得去外地,因为项目的保密性,你得守口如瓶。”
王承书再次想也没有想就答应了,她知道国家这是信任她,之后,王承书这个名字,便被国家保护起来,一直处于高度保密状态。
那时,丈夫张文裕得知王承书被神秘调往兰州,心里猜到她是去替国家去做大事了,没有多说什么,默默地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好家里。
而王承书收拾行李离开家,来到兰州504厂,504厂是负责研究“大家伙”所需的燃料——浓缩铀的。
刚开始有苏联专家在,但1960年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全部专家,还带走了所有的资料,只留下一堆破铜烂铁。
王承书到岗后,成了这里唯一的女性。但她清楚时间紧急,为了尽快搞清楚核心燃料的理论,她和团队们一头扎进计算中。
然而,那时的中国,根本没有计算机,无奈之下,王承书他们只能用一支笔、一张纸、一盏灯,日以继夜地计算着。
办公室里写字的沙沙声,传遍了每一个角落,王承书他们计算用的稿子,塞满了一个又一个抽屉,可以说,纸上的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公式,都见证了他们的心血和汗水。
没过多久,本来有着一头乌黑秀发的王承书,头发肉眼可见地变白了,就连她的脸上,也满是疲惫,但她的眼神,却闪烁着坚定的光。
在王承书和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下,1964年,他们提前113天交付产品。
1964年10月16日,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成功爆炸。
就在举国欢庆之时,王承书继续隐姓埋名,默默地为国家的事业奋斗着。1994 年,王承书病危,她留下遗嘱:把积攒的 10 万元钱和 3 万元国库券捐给“希望工程”,其余的存款全部交党费。
直到她去世,“王承书”这个名字才出现在众人面前,人们才知道王承书的名字和事迹。
王承书在多个领域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为国家三次转行,做一行爱一行,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科研事业中,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工作。
还教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邓稼先、杨振宁等著名科学家,都曾是她的学生,就连外媒,都尊敬地称她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在《国之脊梁》这本书里用了“隐于时代的女先生”这样一个词来形容王承书,王承书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为国家科学事业拼搏的一生。
她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为了国家的事业,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这种舍身忘我的深明大义,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缅怀。
翻开《国之脊梁》这本书的一瞬间,真的泪目了,是他们才有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向他们致敬。
爱八卦爱写各种人物故事!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