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国家艺术基金青年艺术人才编导项目荷花奖展演作品《尼莎·妈妈的歌谣》羌族女子群舞在茂县中国古羌城精彩上演,作品通过母亲的视角传递温暖与希望,凝聚团结与爱的力量,深受观众喜爱。该作品曾荣获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金奖、第十届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组金奖,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舞蹈民族民间舞荷花奖展演。
中国舞蹈荷花奖由中国文联、中国舞协主办的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是1996年经中宣部立项、中央两办批准的全国性专业舞蹈评奖活动,旨在奖励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表彰成绩突出的舞蹈创作与表演人员,活跃舞蹈理论与舞蹈评论,推动我国舞蹈艺术事业健康发展。“荷花奖”舞蹈比赛原则上每两年举办一次,舞剧、舞蹈诗比赛每三年举办一次。“荷花奖”以其评奖的导向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尼莎”为羌语音译。“尼”是“话”“故事”之意,“莎”是“至善至美”之意。“尼莎”是指以羌语北部方言为载体,唱叙天地形成、人类诞生、洪水故事、万事万物起源的宏大叙事。目前,“尼莎”主要流传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小姓、镇坪,茂县太平、松坪沟等地,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羌族多声部民歌”。近三十年来,通过广泛宣传,羌族多声部民歌已誉满国内外,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歌谣“尼莎”,用古老的声音述说着羌民族迁徙之路。一代代羌人在母亲的肚子里、在温暖的怀抱中、在幽幽的火塘旁,听着歌谣“尼莎”长大。“歌声孕育着生命,脐带维系着血脉。”只要妈妈的歌谣还在,先辈的故事就会延续,爱的力量就得以传承,民族的薪火将永不熄灭……该部作品即选材于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多声部“尼莎”,通过妈妈唱起羌族歌谣“尼莎”,在传唱中孕育民族希望,顶礼生命孕育者的伟大和包容,激起每一个生命对母亲的拳拳赤子情。
《尼莎·妈妈的歌谣》以文化之身体演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多声部民歌“尼莎”。作品以“妈妈”的歌声为串联,既将歌谣从远古传唱而来,又以坚毅而沉稳的步伐赋予代代儿女爱与希望的力量。舞群将羌族形式多样的胯部律动贯穿始终,摆胯、顶胯、转甩配合上身的轴转倾斜,在圆形锦簇与线性绵延的视觉呈现与元素衍化的形变中,通过动作重复的方式不断“溢出”多重的情感意象。“尼莎”的传唱孕育着民族的希望,这份沉甸甸的土地之爱将永远盛放在美丽的阿坝。(摘自舞蹈杂志舞评 中央民族大学李响)《尼莎·妈妈的歌谣》演员芝枚拉姆说道:“《尼莎·妈妈的歌谣》有幸在第七届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演活动中上演,对我们演职人员有很大的触动和启发,对于羌民族“尼莎”的理解也有了更深远的认识,在今后的演出中我会更加投入,真正融入羌民族这段历史。”
记者: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