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拜忏”
文摘
2024-11-29 07:00
浙江
学佛修行的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能成就,而有一种方式就是通过忏悔业障,去除戾气,改变自己的脾气,打好基础,然后以恭敬心、清净心去修行,就会事半功倍。《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说「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若多嗔恚:嗔恚,就是一种脾气;脾气,就是烦恼,也是无明。嗔恚好像火似的,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我们平时所做的好事,功德,做了很久很久;可是你一把无明火,就把你所修的种种功德,在无形中烧去了。古人说:“千日打柴一火烧。”意思是你打了一千天的柴,但是,只需要一点火种,就把柴都烧了。无论佛门的哪一宗都讲拜佛,禅、律、密、净都讲拜佛,拜佛是最基本的功夫,要至诚恭敬拜,忏悔无始劫来的业障。我们心里起的种种妄想杂念都是业障,拜佛求忏悔,忏悔心里清净,并不是求佛调身,所以,对佛忏悔,并不是求佛赦罪,而是求佛证明,向佛坦白自己所作的罪业,下定决心,不再故意作恶,渐渐地将罪垢忏除,就得了清净的解脱之心。要说修行,念 佛为中心、这是第一,祖师都讲信愿「行」,最后讲信愿「持名」。有那个善根欢喜拜,拜得身心轻安,像是在空中飘的一样,那将来道业前途不可限量,有很大成就。拜八十八佛之外,每天愿意再拜阿弥陀佛,一次拜四十八拜;愿意拜观世音菩萨,一次拜三十二拜,这样就更好。众生心就像是琉璃、宝贝一样,被脏东西污染了,拿出来洗清净。忏悔清净,消灾延寿、增福增慧。所以,修行种种法 门,一定要拜佛修行。拜佛五体投地,竭诚尽敬、至诚恭敬这么拜下去,这一拜、忏悔无始劫来的业障。心中要存忏悔之心、和求佛加被的心;求哀加被、忏悔业障。加上这两种心,也不影响念 佛的心,更加恳切的拜,业障消了,道业就能成就,业障消了、免离种种的灾祸。最初拜佛的时候,这一二百斤重的身体,很沉重、很吃力;拜久了,很轻松了,越拜越轻,心里越拜越安定。身上感觉轻、心里感觉安定,在佛法的名相叫做“轻安”,那就是禅定的意境了。但是我们在拜忏的时候,心里不必求轻安,那样就会落在轻安的相上了,只要竭诚尽敬、至诚恭敬的,五体投地的拜、如大山崩啊!佛说我们无始劫来的业障,要是有形,尽虚空容纳不下;因为无形,所以业障凡夫不知道。虽然不知道,可是业障给我们带来的无明让我们产生烦恼、痛苦。那么我们就求哀忏悔、求佛力加被才好。最至诚恳切地,五体投地、匍匐在佛前,至诚恭敬顶礼佛菩萨。一次、两次…遇到什么事情,多拜几次,佛的慈悲,我们能感,佛要被我们所感、佛就能应,我们接受佛的感应。普贤菩萨十大愿王说: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这是佛门弟子应当多修多做的,消灾延寿、增福增慧。忏悔要深起惭愧心。惭是自己做了坏事心中不安,自惭形秽;愧是危害到了别人,愧对他人;或者说惭是对过去的错事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愧是指现在未来不再继续去做,坚决改正。有了惭愧心,才会积极地去忏悔罪业,断恶修善我们寻找到罪业生起的动机后,就要积极地去寻找方法,把动机消灭掉,如法忏悔。发露就是揭发,暴露。“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因此我们做错了事就要认错,不能死不认账,要有勇气和智慧把自己的罪业发露出来。如果能发露罪恶,才算是真心求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