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苏绣+东阳木雕?非遗里的《日出》盛景

文摘   2024-12-10 17:59   上海  


再过两周,即将在汾阳路150号(上海沪剧院尚沪·演艺新空间)上演的百年洋房沉浸式沪剧体验剧场《日出》,作为沪剧演艺新模式,创新融合了多项非遗技艺与现代化技术,使文化传承焕新呈现,带来精美、细腻的视听效果。


此次经典「沪剧」与环境式小剧场的结合是一次大胆的创新尝试。演出中更是融合了「苏绣」与「东阳木雕」,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演绎绽放光彩,让我们能够近距离感受传统非遗技艺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文化的传承者,共同赋予他们新生




01

非遗瑰宝——沪剧


沪剧,作为上海唯一的地方戏剧种,“海派文化”的杰出典型代表,在上海老百姓中具有很高的人气。2006年,沪剧被批准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沪剧早期兴起于农村的田头,以山歌的形式流行于江浙一带,当时称为“东乡调”(起源于浦东川沙)和“西乡调”(起源于浦西松江)。从早期的“东乡调”、“西乡调”、“花鼓戏”到“本滩”、“申曲”,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正式命名为“沪剧”


央视文化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沪剧表演《日出》选段,来源:央视频“CCTV-1《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


近年来,随着现代观众对多元文化需求的不断提升,沪剧在剧目创作上不断开拓创新、顺应时代,从电影、话剧、歌剧等戏剧形式中汲取养分,创作了大量新时代背景下的优质现代戏,追求更贴近真实生活的、更符合年轻审美的戏剧模式。


此次《日出》是首部环境式洋房沪剧,也是首次与观众有如此近距离的表演。与传统镜框式舞台戏剧相比,《日出》最大的创新和改变是打碎沪剧的“板腔体”结构,大量减少戏曲中相对夸张的表达,在台词与表演上更注重生活化,同时在音乐中加入流行元素,让整个故事更具有诉说感。




02

 非遗瑰宝——苏绣 


苏绣起源于苏州,是四大名绣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为苏州市民间传统美术。苏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随着时代变化不断与时俱进,更多地渗透进人性化的品味。


此次《日出》中采用的“姚绣”设计是以苏绣为核心,传承为使命,设计为方法,将苏绣的媒介与形式拓宽,在不断突破当代苏绣的艺术表达的同时,实践手工艺回归生活的理想方式,打造有温度的非遗生活。剧中服装通过姚绣设计元素的巧妙融合,突显出人物的选择与命运走向


《日出》中陈白露服装设计图


此件旗袍(左图)面料选择为艳丽浓郁的蓝色,刺绣图案为“玉兰白鹭”纹样,象征着陈白露内心的纯洁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同她虽历经磨难却依然坚守的那份本真。同时,旗袍上的黑色编织条形成鲜明对比,代表着时代给予她的禁锢与黑暗,二者相互交织,呈现出她在命运漩涡中的挣扎与坚守


此件旗袍(右图)呈现了陈白露在生命尽头的纯净与决绝,以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设计,传达出她对这个黑暗时代的抗争以及内心深处那份至死不渝的高洁。通过对装饰带的折叠、弯曲、拼接等手法,巧妙塑造出花瓣形状,使玉兰图案富有立体感。整体风格素雅、清冷,仿佛是一朵在寒冬中独自坚守最后一抹纯净的玉兰花




03

非遗瑰宝——东阳木雕


被誉为“中国木雕之乡”的浙江东阳,有千余年的木雕历史。东阳木雕,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雕刻工艺之一,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品类、生动的神韵、精美的雕饰、精湛的技艺和广泛的表现内容而蜚声海内外,被誉为“国之瑰宝”


近年来,东阳木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新的时期,在继承发扬特色的基础上适应现代审美,表现现代的雕技技艺趋向成熟。此次《日出》中邀请到的陆光正大师,在木雕艺术领域孜孜以求六十余年,创作多个精美大型木雕作品,并创新多层叠雕技法,为东阳木雕开辟了新境


《日出》中东阳木雕作品实景图


同时,陆大师对海派文化也十分了解,在剧中添置了更符合人物思想与年代背景的木雕作品,运用中国画构图的形式,采用东阳木雕深浮雕技法和圆雕相结合,将画像刻画地栩栩如生,还原出剧中三四十年代上海大户人家的真实样貌,同时突显出潘月亭等人物的阴狠狡诈以及当时社会弱肉强食的残酷环境。





 百年洋房沉浸式沪剧体验剧场《日出》

2024年12月23日-2025年1月5日

邀你共同走进汾阳路150号

沉浸式感受一场沪剧文化盛宴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即可购票


一台好戏Focustage
让戏剧爱好者们不再是一座座孤岛。这是你的一台好戏,请查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