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丨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

文摘   2024-10-11 21:04   四川  


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24(九)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必须抓好基层治理现代化这项基础性工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基层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其状态、效能如何,对我们党的执政根基、国家安全和政权稳定至关重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作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主动对标对表党中央决策部署,善于发现分析研判基层治理工作中的亮点难点堵点,找准政策举措发力点,奋力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


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

时代孕育思想,思想引领时代。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的目的在于运用,要努力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

深学细悟基层治理的战略定位,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把基层基础夯实”,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我国是一个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在城乡社区,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在城乡社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直接体现在城乡社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之路必须从基层做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加强基层治理的重大政治考量,深刻阐明了党的领导是基层治理的根和魂。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就要深刻领会基层治理工作的战略定位和地位作用,自觉把党的领导贯穿落实到基层治理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基层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深学细悟基层治理的根本目的,自觉站稳人民立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要坚持党建引领,紧紧围绕解决居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把服务老百姓的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基层治理“为了谁”“依靠谁”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是基层治理的价值取向。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就是要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深厚为民情怀,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改革创新精神,在办好基层群众一件件急难愁盼的实事好事中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深学细悟基层治理的工作格局,着力推动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完善体制机制至关重要,要树牢大治理观,形成工作合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个好的社会,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和谐有序”,“要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要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着眼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深入阐释了推进基层治理的丰富内涵和目标要求,擘画了新时代新征程基层治理改革发展蓝图。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就是要读懂习近平总书记对大时大局大势的深刻洞察、对新时代基层治理规律的深刻把握,聚焦破解长期困扰基层的体制机制藩篱,完善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共治格局,引导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努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广大基层充分彰显。

深学细悟基层治理方法路径,树牢大抓基层鲜明导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策”,“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2024年3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重庆、山东、青海、宁夏、甘肃等地考察时,多次就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创造良好条件等作出重要指示。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就是要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立说立行、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牢记唯有练就破立并举、善作善成的能力本领,拿出敢于担当、只争朝夕的实际行动,开展基层治理突出问题攻坚,才能推动基层治理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准确分析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任务,从基层治理亮点难点堵点中找准工作发力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我国续写了“两大奇迹”新篇章,开创了“中国之治”新局面。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国内形势纷繁复杂,我们必须敢于面对、有效应对各类风险挑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扬经验亮点、找准难点堵点、明确思路方法。

守正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亮点。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治理方式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的样本和典范。一是继承和发扬社会治理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20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作出实施“千万工程”的战略决策,探索出一条加强乡村治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科学路径;围绕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举措,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孕育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思路方法和工作机制,对于接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二是秉持和发扬党领导基层治理形成的一系列制度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局面初步显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制度逐步完善,村(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四议两公开”全面实行,村(社区)议事决策监督机制更加健全,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广泛推进,基层治理整体效能得到有力提升。基层协商机制不断健全,城乡社区协商深入开展,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更加畅通,形成了亿万群众亲身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已然在城乡社区落地生根。这些都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在基层治理中必须予以坚持、巩固和完善。三是总结和发扬各地基层治理创新做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积极应对基层治理新形势新挑战,因地制宜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实践探索,创造了“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接诉即办”“最多跑一次”“三事分流”等一大批可圈可点的鲜活案例做法,涌现出一个个可爱可敬的最美基层人物,办成了一件件关联基层千家万户、百姓可感可及的身边事操心事烦心事。特别是在疫情防控、防汛抗洪、救灾抢险、应急处突斗争中,广大村(社区)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城乡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社会组织、“两企三新”党组织闻令而动、冲锋在前、守土尽责,组织发动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共克时艰,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人民防线,最大程度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经受了一次次艰难考验,这些都为持续加强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实践支撑。

放眼全局,找准亟待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回应时代之问、答好时代课题是做好基层治理工作的必然要求。一是城镇化进程深入推进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要求。新型城镇化带来了城乡人口大幅流动,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20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4.9亿人,流动人口达到3.8亿,乡村人口相较2010年减少1.6亿多人。大量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社区生活和工作,农村“空心化”问题日趋明显,同时也增加了村委会选举、召开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开展村级议事协商的难度,基层自治活力受到一定挑战。人口向城市流动趋势仍将持续,城市“陌生人社会”的特征愈发明显,业主自我管理、物业管理服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超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化聚集,衍生出社区规模偏大、流动人口管理困难、公共服务资源有限、社会矛盾急剧增多、安全风险叠加放大等诸多基层治理挑战。二是人口和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对基层治理提出新挑战。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少子化态势明显,截至2023年底,我国65周岁以上人口总数达到2.2亿,与此同时,2022年、2023年我国人口连续两年呈现负增长,这一趋势未来可能还将持续。在人口迁移、老龄化的背景下,乡村干部后备资源力量不足,乡村综合治理服务能力整体较弱,农村老年人服务短板亟待引起重视。在城市社区,面对日益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引导促使老年人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机制还不完善,与老年人相关的生活、健康、心理等诸多方面服务的发展还不充足,存在总量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不高、专业人员短缺等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新社会阶层、新就业群体、特定利益群体不断涌现,单身家庭、单亲家庭、空巢家庭等小型家庭不断增多,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居住结构等都呈现原子化、离散化的社会形态,对联系和凝聚各类群体、构筑有温度的基层治理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态势对基层治理提出了新课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信息平台的搭建、网络空间的形成,使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表达利益需求的渠道更畅通、更便捷,基层治理工作者亟须学会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着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准确、全面回应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提高基层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水平。互联网是把“双刃剑”,身处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一些社会公共事件也容易在互联网上发酵放大,引发“蝴蝶效应”,造成基层治理风险隐患,倒逼基层治理必须适应信息化、智能化浪潮,运用互联网助力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助推社会和谐稳定。同时还要看到,目前我国农村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于城市,村干部也相对缺乏互联网、大数据、智能设备的使用技术,信息化、智能化对农村基层治理的助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立足当下,盯住现实中存在的堵点痛点。着力破解基层治理的卡点瓶颈是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一是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存在堵点。一些地方和部门“大抓基层”异化为“大压基层”,基层完成大量不应承担的工作,承担许多无法胜任甚至形式主义的任务,“小马拉大车”,没有精力服务好人民群众,亟须继续破解基层治理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推动责权利相匹配,最终实现基层有能力、有资源、有精力为百姓服务。二是精准对接人民群众需求存在堵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需求就是我们的工作信号。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越来越高,民生保障、社会参与、精神文化、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需求不断强化并在网络平台、微信社群集中表现出来,如果不能精准识别、因需施策,可能会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甚至诱发群体性事件,切实考验着基层治理的水平。基层治理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中找准工作发力点和突破口,对于农村群众关注的城乡融合、产业发展、增产增收、人居环境、防灾减灾等问题,城市居民关注的基本公共服务、物业服务、住房保障、养老托幼等问题,要及时回应解决,确保工作成果让人民群众可感可及。三是各类主体参与治理渠道存在堵点。目前,我国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及志愿服务的发展水平与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存在一定差距,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从“划桨人”变为“掌舵人”,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做到支持不替代,服务不包办,不断推动壮大参与基层治理的社会力量,畅通和规范其参与基层治理的方式和路径,把蕴藏于社会各类组织、各个主体中的活力激发出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三、科学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发力点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要,也是夯实党执政根基的必然要求,需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事事心中有底的执行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磅礴的基层伟力。

聚焦统筹引领,着力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提升基层治理质效的关键。一是持续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基层治理论述摘编》作为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分层分级、广泛开展学习培训,实现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城乡社区工作者全覆盖,为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提供强大思想武器。二是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建强用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领导和协调机制,强化跨部门协同和政策衔接,形成基层治理合力。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三是加快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制度化建设。健全基层治理急需的法规制度,研究制定党的社会工作条例,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加快志愿服务等立法进程,及时将各地基层治理成熟经验上升固化为政策制度。四是高质量推进基层治理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服务人才的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工作作风,加快建立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基层治理队伍,充分发挥基层治理整体效能,在党的领导下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基层治理和百姓民生。

聚焦减负赋能,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难题。按照“壮马、轻车、畅路、聚力”的思路,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下放到基层。一是明晰基层权责。健全乡镇(街道)职责和权力、资源相匹配制度,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并加强动态跟踪,健全村(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理顺乡镇(街道)属地管理责任与上级相关职能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不得将村(社区)作为行政执法、城市管理、招商引资等事务的责任主体,让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制度效应。二是提升基层统筹协调能力。树立“全周期管理”理念,依托村(社区)统一划分综合网格,推动“多格合一”,规范优化网格管理服务事项内容、办理机制和流程,增强村(社区)整合资源和组织动员能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为民服务和综合治理水平。三是保证基层工作力量。推动各地各有关部门严格规范从乡镇(街道)借调工作人员,针对基层编制资源有限的实际,探索通过统筹调剂、减上补下等措施充实基层工作力量。四是持续为基层减负。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严格控制面向基层的督查检查考核总量,重点纠治指标过多过细、考核内容教条化等问题,突出考核重点,合理运用考核结果,防止多头重复、过频过繁。进一步规范村(社区)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坚决防范“滥挂牌”反弹回潮,切实为基层减负赋能,让基层抓落实和服务群众职责“归位”。

聚焦提质拓面,着力打造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一是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丰富“三治”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积极探索载体、路径、抓手,综合运用民主协商、法律政策、村规民约、道德舆论等方式,拓展“三治”结合的领域。坚持自治为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法治为本,依法保障基层群众合法权利,更好运用法治构筑底线、定纷止争,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坚持德治为先,加强基层党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基层治理软实力。二是推动基层政府切实履行基层治理主导职责。进一步优化乡镇(街道)功能设定与结构布局,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服务供给方式,切实提升基层政府服务能力。推动乡镇(街道)加强对村(社区)治理的政策支持、财力物力保障,不断提高依法指导基层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拓宽基层各类组织和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推动建立有效的社会动员机制,大力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壮大社会工作机构和人才队伍,因地制宜开发志愿服务资源和项目,挖掘混合所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和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的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完善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激励政策,从党政“领唱”真正变为各方面的“大合唱”。

聚焦固本开源,着力抓牢基层治理各项基础工作。改革创新是解决基层治理难题的根本途径。一是学好用好经验方法。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见事早、行动快、跟进紧,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下基层查实情,提高调查研究质量。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把城市百姓普遍关心的物业问题解决好。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突出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工作导向,不断健全和强化县乡村三级治理体系功能,提高乡村善治水平。二是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用好用活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观察联系点,直插基层定点联系乡镇(街道)、村(社区),自上而下宣传政策、推动工作,自下而上了解社情民意、掌握基层动态。强化市民热线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研究推广“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党建引领‘接诉即办’”等做法,深化拓展党委领导、党政统筹、简约高效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三是加强科技赋能。统筹推进智慧社区基础设施、系统平台和应用终端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拓展政策宣传、民情沟通、应急响应、便民服务等应用场景,强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推动基层“制度之治”与“技术之治”有机融合。四是注重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作用,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基层治理政策法规、创新成果和发展成就,为基层治理创新发展营造良好氛围。结合基层治理示范创建活动,培育树立一批治理成效好、示范作用强、群众认可度高的先进典型,最大程度汇聚基层治理的“正能量”,带动各地提升基层治理整体水平。推动完善对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长期、稳定的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基层治理评估体系,确保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各项重点目标任务落地见效。(作者系中央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制作:胡秀荣
核校:张世贵
审核:何忠国




彭州社会工作
中共彭州市委社会工作部信息发布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