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1-55)|探秘大遗址

文摘   2024-10-03 06:02   北京  


文|李畅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自 2010 年启动以来,已经有 55 个获批。这些遗址在哪里?有哪些重量级文物?有何历史价值?我们给大家做个简单梳理。很多遗址我们之前做过报道,可以点击相关链接看详细介绍。

(接上期 21-40)




41


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安吉古城遗址公园是在“安吉古城遗址”与“龙山越国贵族墓群”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基础上,进行规划与设计的 6000 亩浙江六朝古城遗址公园。该园是拥有安吉古城遗址、八亩墩与九亩墩王陵级大墓、浙江考古遗址博物馆、江南农耕文化园、近千亩茶山、数十处竹海等众多宝贵文脉资源的大型山水田园古韵文化旅游公园。


众多考古界人士已从理论上推测安吉古城为越国早期(某段时期内)都城。与绍兴印山大墓形制一样且特征更为明显的王陵级大墓——八亩墩,则被推测为允常之前的早期越国王陵。


作为越国早期城邑、楚国大疆封邑、秦代鄣郡治地与汉朝故鄣县治,安吉古城遗址是由 33 万方古城中心遗址、逾十个古城关联城址与多个大型墓葬遗址所组成大型遗址集群,是近 2 万件春秋战国至两晋时期珍宝文物的出土地,安吉博物馆有八成藏宝展品出自安吉古城。


安吉古城是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江南地区极为重要的城址,不仅是因为它处在东西文化的传播走廊及楚越交接处这一特殊位置,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秦汉长江下游重要经济文化之江南要地的区域政治中心——鄣郡郡治,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丧葬习俗等各方面的情况,是综合研究当时社会、集中体现和还原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42


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是一处距今约 5800 年至 5300 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心聚落遗址。自 1985 年发现后,凌家滩遗址先后进行了 14 次发掘,出土文物 3000 多件,2021 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1985 年秋天,凌家滩村村民万传仓的母亲去世,万为其母在村北面的土岗上挖墓穴时,从地下挖出玉环、石锄、石凿、石铲等一批玉器、石器。时任乡文化站站长的李余和闻讯后,根据国家对出土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对这批文物做出安排处理。同时上报县文化局和文物所,经由县文物所转报安徽省考古研究所。自此而发现了这座在地下埋藏了 5000 多年的新石器晚期重要遗址。 


1987 年 6 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成立凌家滩考古发掘队,对凌家滩遗址进行正式发掘。出土文物 200 多件,包括玉版、玉龟、玉勺等一大批精美玉器,尤其是一把重达 4.25 千克的石铲,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把石铲。


1987 年 11 月,省考古研究所又对凌家滩遗址进行了第 2 次发掘,发掘面积 350 平方米,出土文物 300 多件,玉璜的种类 20 余种。这次发掘,揭露出墓葬 11 座,灰坑 2 个,发现人工构筑的遗存 3 处,初步认定凌家滩墓葬区是一处人工营建的墓地。


1998 年 10 月,考古队对该遗址进行了第 3 次发掘,发掘面积扩大到 1300 平方米,墓地的整体面貌被揭露出来,明确了第 2 次发掘中发现的人工构筑遗存是祭坛遗迹。这次发掘揭露出祭坛 1 座,房屋遗迹 1 处及墓葬 29 座,出土了 500 多件文物,包括玉龙、玉鹰、石钻等重要文物在内。


2000 年 10 月,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第 4 次发掘,发掘面积 425 平方米。发现 25 座墓葬,出土 110 多件文物外,玉器加工作坊遗址 1 处,在凌家滩村内发现了大面积红陶块建筑遗迹,和一处用红陶块砌成的水井。


2007 年 5 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第 5 次发掘,发掘面积 450 平方米,共发现墓葬 4 座,灰坑 3 个,玉器、石器作坊遗址 1 处,出土文物 400 多件。墓坑内摆放随葬品约 400 多件。5 次发掘合计发掘面积为 2550 平方米,考古队通过现代航空遥感技术培训和考古钻探方法,测出凌家滩遗址总面积达 160 万平方米,发掘面积仅占遗址总面积的 1/800。


2022 年 12 月,含山凌家滩遗址宣布 2020 年—2022 年考古发掘取得重大收获,2021 年 10 月—2022 年 4 月,墓葬祭祀区西侧休息广场区域进行发掘,实际发掘面积 327 平方米,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 2 个、祭祀坑 1 个、石头遗迹 1 处及汉代墓葬 5 座。祭祀坑平面形状呈圆角长方形,南北长 4.1 米、东西宽 3.5 米、深度 32 厘米,共出土器物 260 余件,其中石器 140 余件、玉器 70 余件、陶器 40 余件。 


2022 年 12 月 25 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日前公布了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凌家滩遗址考古工作新进展。考古专家不仅在墓地西侧发现了燎祭遗存,揭示了一处大型公共建筑基址,还出土了一批独特的玉石器,其中包括凌家滩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石钺、最大的玉璜,为深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2023 年 12 月 10 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发布最新成果。大约从距今约 5800 年开始,中华大地上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可将从距今 5800 年至距今 3800 年划分为古国时代。其中,安徽凌家滩遗址、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这三个古国时代的聚落遗址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考古新发现。


玉鹰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 29 号墓出土,高 3.6cm,宽6.3cm,厚 0.5cm,是“鹰—猪—太阳”合体的玉器,造型来源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反映了凌家滩先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整体造型为鹰,鹰首和尾部特征明显,鹰首侧视神采飞扬,但是翅膀却被制作成猪首的样子,体现了凌家滩先民的猪崇拜。中心位置是八角星纹图案,八角星纹内又刻一圆圈,直径 0.8 厘米。八角星纹可能是太阳的象征,它在长江流域到海岱地区常见,反映了华东地区先民对该图形意涵的一致认同。


玉龙-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


玉猪-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


相关阅读:

崧泽·良渚文明考古特展 玉为神躯:探微5300年前的良渚(下) | 观展

安徽磨盘山遗址:以4000多年文化积淀,探问良渚的源头与边界|2023十大考古新发现专访


43


城村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城村汉城遗址,又称古粤城、闽王城。位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距市区 35 千米。城址坐落于连绵起伏的丘陵地上。东、西、北三面崇溪环绕,依山傍水。面积 48 万平方米。 


城村汉城始建于公元前 202 年,为西汉初年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时营建的一座王城,占地 14.6 平方公里,其中王城面积 48 万平方米。据介绍,城村汉城遗址在 1958 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发现,经过 60 多年的考古勘探与重点发掘,目前发现城墙、城门、宫殿、作坊、墓葬等遗迹,出土陶器、砖瓦、铁器、铜器等大量文物。


城村汉城遗址城墙为夯土建筑,周长 2896 米,城门两座。城内探明大型建筑群基址 4 处,冶铁作坊遗址 5 处,居住区 15 处以及烽火台、排水系统、古道路多处。中心建筑区是一组大型宫殿建筑,有大门、门卫房、正殿、西侧厢房、西侧殿与东暖房等,并有科学的散水设施遗址,规模宏大,反映了汉代闽越族人民建筑成就。


西汉陶匏壶


陶香薰


万岁瓦当


西汉玉带钩


44


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吉遗址公园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由海昏侯国国都紫金城城址、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园、城址西部及南部墓葬群组成,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格局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典型汉代列侯国都城聚落遗址。刘贺墓园自 2011 年开始考古发掘以来,共发掘出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陶瓷器、竹编、草编、纺织品和竹简、木牍等各类珍贵文物约 1 万余件(套)。数量之多、品类之多均创我国汉墓考古之最。


2011 年 3 月,江西省文物部门接到群众举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附近山上有一座古代墓葬遭到盗掘,文物部门立刻对该墓葬周边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历时 5 年多,考古工作者一共勘探约 100 万平方米,发掘约 1 万平方米。


2015 年 12 月 15 日,南昌西汉大墓清理发掘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开始主棺清理工作。整个棺柩长 3.7 米、宽 1.7 米,初步判断为两层。清理工作从主棺上面的木板开始。在主棺上方,考古人员发现 3 把金丝缠绕剑鞘的玉具剑。此外,考古人员在主棺边缘位置发现了一枚“半遮面”的玉璧。2016 年 1 月 15 日,整体提取到实验室。


2016 年 3 月 2 日,专家组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确认墓主为“汉废帝”刘贺。


2016 年 5 月 5 日,海昏侯刘贺墓主棺已进入后期清理阶段,“刘贺”字样私印、头箱、部分玉件、敷面等表层文物已提取。考古工作者在提取完敷面后发现了刘贺的牙齿。从数量上看,刘贺牙齿保存较完整,根据之前的考古经验,有较大概率在刘贺口中发现玉琀。下一步将进行刘贺牙齿、腰饰、琉璃席等文物的清理工作。由于棺体受重压变形,刘贺的上下齿紧密咬合在一起,牙齿上方还能辨认出小部分鼻骨痕迹。


考古工作者正研究牙齿的“打开”方案,而刘贺牙齿的有关数据已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古 DNA 检测;并提取了刘贺上肢、下肢遗骸的少量样品标本,做体质人类学方面的检测,为揭示其与墓园其他成员关系提供依据。


2019 年 3 月 12 日,海昏侯刘贺墓主椁室文书档案库曾出土 5200 余枚简牍,负责这批简牍文字释读工作的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近期公布阶段性成果。研究人员辨识出千余枚竹简上记载了一种名为“六博”棋的行棋口诀,属首次发现,为研究汉代的社会风尚乃至兵制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


2021 年 11 月,在海昏侯墓主墓 M1 的粮库内发现有水稻、粟、大麻、甜瓜、梅等 5 种可食用植物遗存。


2022 年 5 月 17 日消息,2015 年 11 月,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屏风虽然画有迄今为止所有载体上发现的最早孔子像,但因为损毁严重,这面屏风的原貌及其具体作用却一直是个谜。北京联合大学考古研究院历史专家王楚宁揭开了这面屏风的真实面目:“孔子屏风”不仅仅只是一面屏风隔断,而且还镶嵌一面铜镜,它实际是一款集屏风、衣镜为一体的“屏镜”。二千多年前,海昏侯刘贺床榻前摆放的这面屏风不仅可以让他从孔子先贤举止中汲取道德养分,而且还可以让他“正衣冠”。


2023 年 12 月 15 日,第一代海昏侯刘贺主墓首次面向公众开放。2024 年 6 月 8 日,一批新修复完成的海昏侯刘贺墓主棺玉器在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首次展出,展出的文物有 6 件玉璧、2 件梯形玉片饰,均出土于刘贺墓主棺内。其中,玉璧分别置于刘贺面部、胸部等位置,大小不等,最大的玉璧直径达到 28.3 厘米,玉璧装饰纹饰各异,有夔龙纹、凤纹、谷纹等,雕琢精巧,纹饰华美。梯形玉片饰为刘贺镶玉漆枕东、西两侧的装饰物。


汉代麟趾金 海昏侯国遗址


西汉 青铜缸灯 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藏


相关阅读:

文物中的物理:原来古代的声光技术也很厉害|新知

文物中的数学:原来数学也可以这么美|新知


45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位于渑池县城北6公里的仰韶镇仰韶村。仰韶村遗址是仰韶文化发现地、命名地,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地,是 1961 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0 年前,仰韶村遗址迎来科学发掘的第一铲,中国现代考古学也由此发轫。


1921 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和中国学者一起发掘渑池仰韶村遗址,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帷幕。


1931 年,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发现考古学史上的“安阳后岗三叠层”,有力地驳斥了“仰韶文化西来说”。


1951 年,中国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夏鼐带队第二次发掘,基本明确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和面貌。


1980-1981 年,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等进行第三次发掘,证实了仰韶村文化遗址存在着仰韶和龙山两个考古学文化。


仰韶文化博物馆内的展品“彩陶盆”


五千年前的碳化果核,经鉴定为橡子,富含淀粉,是仰韶先民的食物,为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


鸟首状陶塑


玉环,是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


彩绘陶器,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


玉钺,是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在仰韶时期是军事王权的象征


玛瑙,仰韶村遗址首次发现


仰韶村第四次考古发掘发现的唯一一件比较完整的交错平行线纹彩陶罐


相关阅读:

考古学家韩建业:从“南佐古国”出发,开启五千年文明之旅|访谈

理解自己的文明(3):秒懂古陶器|图鉴

重瓣之花的丰赡意蕴:访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访古


46


二里头国家考古造址公园



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区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 3800~3500 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该遗址南临古洛河、北依邙山、背靠黄河,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和四角楼等三个自然村,面积不少于 3 平方公里。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二里头遗址是一座精心规划、庞大有序、史无前例的王朝大都,多项中国古代都邑和政治制度都源于此。1959 年开始发掘,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窖穴、墓葬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遗址的发现揭开了古老“夏都”的神秘面纱,时至今日,二里头遗址实证为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已成为学界的普遍共识。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头都邑的出现,表明当时的社会由“满天星斗”式的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月明星稀”式的广域王权国家时期。由之前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作为东亚大陆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遗存,二里头文化堪称“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文化的文明底蕴通过商周时代王朝间的传承扬弃,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


二里头文化镶嵌十字纹铜圆形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堆塑龙纹透底器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七孔玉刀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铜爵


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 夏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这件牌饰的主体框架是由青铜精心铸造而成,呈现出四角钝圆的形状,略似亚腰形。在牌饰的两侧,各有对称的环钮设计,既增加了美感,也便于穿戴。更为引人注目的是,铜牌饰上巧妙地镶嵌了数百片绿松石,这些绿松石拼接成了精美的“饕餮纹”。这种纹饰的加工技艺十分高超,每一片绿松石都紧密地嵌入框架之中,历经三四千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没有一片松动脱落,足以证明其制作工艺的精湛。


这件铜牌饰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一处高等级贵族墓葬中,被放置在墓主人的胸部位置。从两侧对称的穿孔钮可以看出,它原本应该是穿缀系于主人胸前的重要饰物。作为沟通天地人的重要载体,这件铜牌饰对于墓主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不仅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更是对墓主人生前荣耀与地位的永恒纪念。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是二里头文化最重要的青铜器之一,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


牙璋 新石器时代二里头文化 洛阳博物馆藏


牙璋是夏朝时期玉器中最为典型、最为独特的一种器类,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牙璋在风格和功用上均与之前有所不同,体型尺寸更大,扉牙更偏向于龙的形象,功用也由兵器过渡到礼器。


该件牙璋出土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县二里头遗址,是二里头遗址迄今发现的 4 件牙璋中形制最为复杂、制作工艺水平最高的一件。在器身的下端与柄部之间有阑,阑部刻有密集的弦纹,呈凹凸不平状,在阑两侧边有扉棱和扉牙,左右相对,排列密集工整,扉牙像是侧身状的龙。因此,牙璋应该是二里头文化时期王权制度的象征。


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甚至珠江流域和中南半岛地区都曾发现牙璋的踪迹,这也显示出华夏文明巨大的影响力。


绿松石龙形器 夏 中国考古博物馆藏


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它的出土,代表着中国龙的形象在“中央之国”“华夏第一王都”的最古老发现,有力地实证了华夏儿女是“龙的传人”,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绿松石龙形器由 2000 余片形状各异的绿松石细片组成,每片绿松石大小在 0.2 至 0.9 厘米,厚度仅在 0.1 厘米左右,远处看宛如龙的鳞片。绿松石龙身长 64.5 厘米,头宽 15 厘米,身体最宽处为 4 厘米,巨头蜷尾,呈 S 形,弧度优美,色彩绚丽。龙头呈扁圆形,梭形眼,圆饼形白玉充当眼珠,三节半圆形组成龙的鼻梁,鼻子由绿松石雕刻而成。这件绿松石龙用工之巨、体量之大、制作之精之巧、用绿松石片之多,在目前所见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是独一无二的,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龙身腰部有一带玉舌的铜铃,正对应《诗经》中周王宗庙祭祀的场景:“龙旗阳阳,和铃央央”。其中“龙旗”与“铃”对举,与该墓中龙牌与铜铃共存的情况颇为契合。学者普遍认为绿松石龙形器属于贵族用于祭祀的器物。


相关阅读:

在二里头遗址思考夏代|访古


47


郑州商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郑州商代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东起凤凰台以东,西到西河口以西,北到花园路北段,南到二里岗及陇海铁路,是一座早于商代晚期都城—安阳殷墟的商代遗址群。郑州商代遗址由占地约 3.25 平方千米的都城遗址(包括三重城垣遗址、宫殿区遗址)和分布在城外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遗址组成,总占地面积约 25 平方千米。


1950 年秋,郑州商代遗址首先在郑州市二里岗地区发现。多年来经多次发掘,在中部发现了一座商代前期夯土城垣。城址的平面近似长方形,四周是高筑的城墙,墙周长 7 千米,地面残留的墙垣最高处达 5 米,墙基最宽处达 32 米。台基多呈长方形,表面排列有整齐的柱穴,有的还保存着柱础石,台基附近曾出土有青铜管、玉管、玉片等装饰品。西墙外和东南角各发现一处铜器窖藏,出土了大量的王室青铜礼器,都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如杜岭方鼎高 1 米,重 86.4 公斤,是目前所知商代前期最大的一件青铜礼器。郑州商代遗址的面积广大,遗存丰富,特别是城垣和宫殿的发现,证明了这里是商代的重要都邑。这一城址的发现是商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发现,为研究商代奴隶社会和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1974 年河南郑州杜岭張砦南街出土兽面纹大方鼎


郑州商城首次发现的有榫头结构的玉柄形器


2 号墓出土的“残戈”


2 号墓出土的鼎


相关阅读:

2023十大考古新发现专访 | 郑州商都遗址书院街墓地:打破记录的高等级贵族墓,等级到底有多高?

首次揭示!2023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什么是它们?|新知

《寻夏记》:探源“最早中国”|新知


48


屈家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屈家岭遗址位于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是长江中游地区最早发现、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 5300 年至 4500 年。遗址于 1954 年被发现以来,出土大量史前稻作遗存、蛋壳彩陶和磨光黑陶,命名为“屈家岭文化”,表明长江中游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遗址面积达 2.84 平方公里。 创造屈家岭文化的先民是三苗人,与史籍记载“禹征三苗”相对。屈家岭遗址地处大洪山南麓向江汉平原过渡的山前丘陵地带,位于北纬 30 度附近,是以屈家岭遗址点为核心,包括殷家岭、钟家岭、冢子坝、九亩堰、大禾场、土地山和杨湾等遗址点为一体的新石器时代大型环壕聚落遗址。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油子岭文化晚期陶器


1956 年 6 月至 1957 年 2 月,屈家岭遗址第二次发掘出土的绘有图案的彩陶。基于前两次发掘,“屈家岭文化”得以命名


屈家岭遗址出土的油子岭文化扣碗


相关阅读:

2023十大考古新发现专访|无人机“神助攻”,三位考古学者的“寻坝”之旅

首次揭示!2023十大考古新发现,为什么是它们?|新知


49


龙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龙湾遗址位于湖北省潜江市西南角,跨龙湾镇、张金镇,是一处以东周楚文化遗存为主的重要遗址群,于 1984 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 


龙湾遗址分布于东西长 12 千米、南北宽 9 千米范围内,文化层厚约 2~3 米,面积 100.9 平方千米,分为东、西两大区;东区以龙湾镇放鹰台楚宫殿基址群为主体,由 22 个夯土台基组成龙湾楚宫殿基址群;西区以张金镇黄罗岗楚城遗址为主体,结合附近周代遗址和墓地,组成黄罗岗周代楚文化遗址群。龙湾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延续时间最长、建筑形式最独特、保存最完好的楚国宫殿建筑遗址,将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在时段上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楚文化研究具有开创性贡献,是长江文化的典型代表性资源。


陶鼎


陶鼎,新石器时期出现的炊器,用于煮食物,一般为夹砂陶。器形大多为圆形,深腹,圜底或平底,有圆柱形或扁片形三足。有的有双耳,带盖。最早见于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商周青铜鼎成为礼制重器,陶鼎地位随之提高,也有礼制意义。战国至汉代出现铅釉陶鼎和彩绘陶鼎,多作随葬明器。汉代以后消失。


铜壶


铜壶是铜制的铜质器皿,既是酒器,也是盛水器,用于烧水;汉代还作为量器。根据材质分,铜壶可以分为,紫铜壶,黄铜壶,白铜壶,其中紫铜壶质量最好,铜的含量更高,更纯,更易于保养。根据工艺分,可以分为手工铜壶和铸造铜壶。


漆木耳杯


漆木器为日常用具,多为盛放食物的豆与耳杯,耳杯因两侧凸出似耳而得名,耳杯亦称“羽觞”,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曲水流觞”中的觞就是此物。龙湾遗址出土的有漆耳杯、豆、盒、瑟、剑盒等漆木器。


龙湾遗址出土有蝶形耳和新月形耳两种漆耳杯,蝶形耳平面呈椭圆形,耳略向上翘,弧腹,平底;新月形耳杯,杯内和口外边沿髹朱漆,外髹黑漆,边沿及耳用黑漆饰有圆卷纹。此处展出为复制件。


50


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湘江流域一处重要的西周时期遗址,距今已有 3000 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玉器和青铜器,确认炭河里遗址为西周时期某一方国的都城所在地,同时也为破译以四羊方尊为代表的“宁乡铜器群”之谜,找到了突破口。炭河里遗址是我国南方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它不仅在湖南文明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且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极重要的价值。


四羊方尊


51


靖江王府及王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靖江王府及王陵,分为靖江王府和靖江王陵,靖江王府,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秀峰区王城路 1 号独秀峰下;靖江王陵,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七星区靖江路 1 号尧山西麓。靖江王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 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分封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时修造的王城,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筑城墙。永乐元年(1403 年),靖江王到桂林复藩,从此世代相袭,历时 280 年。先后承袭王位的 14 人,其中 11 人死后葬在尧山墓地


靖江王府由王城和王府两部分组成,是明朝分封在靖江(今桂林)的历代靖江王的居所,占地面积 21.4 公顷。靖江王陵是靖江王的王陵及靖江王次妃、王府宗室、姻亲的陵园,分布面积约 1 万公顷。


《桂林靖江昭和王陵考古发掘清理报告》系列考古成果,实证靖江王府是全国建成时间最早、现存格局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府邸,也是“桂林山水甲天下”千古名句的发现地;靖江王陵是全国保存规模最大、序列最全的明代藩王墓群,发现全国数量最多的明代帝王陵墓石像生雕刻和青花梅瓶。


梅瓶


建筑构件


52


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邛窑是四川古代最大的青瓷窑系,中国彩瓷发源地之一,创烧于南北朝、盛于唐、五代,衰于宋。以其规模最大、堆积最厚、产品最丰富、连续烧造时间最长而著称于世。邛窑,非某单一窑址之专名,乃邛崃境内,文化属性一致,制作、工艺、装烧方法、装烧技术相似,窑与窑之间,前后承袭,相互影响,彼此关系明显,连续性也很清楚的多处古瓷窑遗址的总称。它包括南河十方 堂、固驿瓦窑山、西河尖山子、白鹤大渔村及柴山冲、黄鹤、官庄7 处古瓷窑遗址。


宋代 邛窑绿釉省油灯


省油灯可谓邛窑瓷器中极富工巧的器皿,灯盏制作为夹层,使用时在中空的夹层中注入清水,利用水蒸发降温的原理降低油温,减缓油的燃烧速度,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关于省油灯的记载见于《陆放翁全集·斋居纪事》:“照书烛必令粗而短,勿过一尺。粗则耐,短则近。书灯勿用铜盏,惟瓷盏最省油。蜀有夹瓷盏,注水于盏唇窍中,可省油之半。灯檠法,高七寸,盘阔六寸,受盏圈径二寸半,择与圈称者。”


五代邛三彩杯


宋代绿釉瓷鸟


宋代乳浊青瓷游泳孩童瓷塑


相关阅读:

巧思精工,古代的环保文物有多妙 | 新知


53


石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位于陕西的石峁(mǎo)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晚期到夏早期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石峁村的秃尾河北侧山峁上,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边缘。初步判断其文化命名为石峁类型,属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遗存。


石峁遗址是探寻中华文明起源的窗口,可能是夏早期中国北方的中心。石峁遗址是距今约 4000 年左右,面积约 425 万平方米。这个曾经的“石城”寿命超过 300 年。1976 年,西北大学考古系教授戴应新在山西进行考察,从山西民间听到关于神木石峁的一些信息,于是专门到石峁考察,此后先后有来自西安和北京的考古队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


2019 年 9 月,科技人员通过对陕西石峁遗址的遗存物取样并进行碳 14 年代测定,初步确定了石峁遗址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建造年代,大约是在公元前 2200 年-1900 年之间。


2022 年 8 月,石峁遗址又有考古新发现,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遗址的核心区域皇城台的大台基护墙上新发现了一件大型人面石雕。石峁遗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2023 年 1 月,发现皇城台高等级墓地。 


陶鹰 高 50 厘米 出土于石峁遗址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双人面石雕,直径约 50 厘米,高近 1 米,出土于石峁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口簧,长 8-9 厘米,宽 1 厘米,厚 0.1 厘米,出土于石峁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骨针,长 2-10 厘米,出土于石峁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陶鬲,口径 22 厘米,腹径 49 厘米,裆高 14 厘米,高 43 厘米,出土于石峁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


相关阅读:

石破天惊开新宇:令人惊叹的石峁文明 | 访古

阴阳两界的纽带,线条和色彩绘就的历史 | 观展


54


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万城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红墩界镇白城则村,是中国历史上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族后裔赫连勃勃所建立的大夏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唯一可考的都城遗址,距今已有 1600 年的历史。因城墙呈白色,所以当地人又称其为“白城子”,统万城遗址展现着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也被誉为陕西“第十四朝古都”。


在统万城出土的塔式罐因形似塔状而得名,创烧于唐代,图案有卷云纹、宝相花、仰覆莲等。


统万城遗址博物馆中的匈奴人像


55


乾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乾陵是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的合葬陵,是陕西唐十八陵中规格最高、保存最完整、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陵园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六公里的梁山上,距古都西安 76 公里。乾陵修建于盛唐时期,陵园规模宏大,建筑富丽雄伟,堪称“历代诸皇陵之冠”。其中陵园地面建筑仿照唐代都城长安城营建,分为内城、外城和陪葬墓区三个部分(分别相当于长安城的宫城、皇城和外廓城)。


陵园规模宏大,陵域占地“周八十里”(《唐会要》)。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墙,其中内城南北墙各长 1450 米,东城墙长 1583 米,西城墙长 1438 米,总面积接近 240 万平方米。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684 年),神龙二年(706 年)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彩绘骑马仪仗乐俑

唐  乾陵懿德墓管理所藏


1971 年出土于咸阳乾县懿德太子墓。懿德太子李重润(682 年~701 年 10 月 8 日),原名李重照,是唐中宗李显的嫡长子。他在唐高宗李治死后,因李氏与武氏帝位之争而深受牵连,由皇太孙降为庶人,为避讳改名为李重润。大足元年(701 年),李重润被武则天处死,年仅 19 岁。公元 705 年中宗重新即帝位后,追赠其为懿德太子,将其灵柩从洛阳迁到乾陵陪葬,并给予“号墓为陵”的最高礼遇。追赠皇太子,谥懿德。


此墓规模宏大,随葬品十分丰富。1971 年挖掘时,虽已遭盗掘,仍出土文物 1000 余件,有太子哀册、俑、三彩器和鎏金铜马饰等,墓内壁画亦十分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俑分布在墓地过洞两边的小龛内,以贴金铠甲男骑马俑为前导,以三彩釉陶男骑马俑为后护,中间还有骑马乐俑,四周排列头戴风帽的男立俑。仪仗中的奏乐男骑俑头戴笼冠,身穿红袍,双手举排箫、箫和笛子,作吹奏状。此为其中之一。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尹莉莎


点个“在看”,一起探秘大遗址

文博时空
文博时空,博览古今智识,传承文化之美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