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纽约时报刊登了由毕业生写的一篇文章“职业主义正在毁掉美国大学“的文章,引起了广泛反响。
* 本文转载自【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作者:舒己怀
文章的数据的确很震撼人:
2022-23学年,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人数为112,270人,是九年前的两倍多。与此同时,高科技公司贴出的工作位置比去年下降了30%。
2021-22学年,美本院校颁发了375,400个商科学位。与此同时,人文学科学生数量急剧下降。
高薪工作难求:去年高盛开放 2,700 个本科实习生职位,却有315,126 名本科生递交了申请。
大学里职业导向的俱乐部日益卷的激烈,这些社团几乎形成了一个FOMO(错失恐惧症)的中心。
这种追求职业的文化,迫使学生在金融、咨询、科技等高薪领域追求职业,认为只有这些领域才是好的未来的保证,而这往往以牺牲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个人兴趣为代价, 近三分之二的大学生表示在一年内感到“难以承受的焦虑”。
这和传统中大家对自由宽泛的博雅教育格格不入。还是我们想象中的象牙塔吗?
恰好我的一双儿女也均在美国接受大学教育。更是同意是转变个人思维方式,拓宽自己人生轨道,加入类似人群的机会,育的成分会多过教的作用。我相信每个家庭对美本教育意义理解都有不同。
01
花四五十万美金培养劳动者,
的确太奢侈
即使承认上面的情况不合理,我还也理解家长们在付出了多年育儿心血,付了高额学费之后的高期待。可是我们真的要小心自己期待所带来的副作用。不得不期待,又不能乱期待?
我觉得家长们必须抛弃高的短期的职业期待,因为好的位置就那么多,而且还在减少之中,付出身心健康的代价得不偿失。
最近我在我们家的孩子所在的大学和周围的五六所学校参观了一番。看到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和听他们谈论的话题和看他们所作的事情,我也想起来当年父亲带领刚刚脱离农村户口的我上大学的情景。不由得感叹事情的变迁,也思索孩子们花这么多钱上大学供孩子上大学的意义,感叹这上学的意义发生了多少变化。
另外一个极端是有很多地方政府把教育部门叫做教育培训部,比如我所在的安省高教部名字是Ontario Ministry of Train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包含了培训、大专和大学。简言之是就是培养各个层次劳动人才的。
很多家长也把教育当作了找到稳定工作的投资和交换。所以这些年很多家庭在和藤校的对比之下,得出清北更实用找工作更有保障的结论,清北更好用。
在我看来,这是对美本留学的意义了解不足。这些学校不是培养劳动者的,不是简单寻求被雇佣,花四五十万美金培养一个劳动者并不是每家都可以有的奢侈,不是合理的一个花费。
相反,在我看来, 于社会,大学应该是一个学习社区,是一个创新和创业社区,甚至可以改变一个城市与地区。与此同时,大学本身也是一个“商业体”,需要应对经济的变化,需要对其“顾客“负责任,达到长期的繁荣,让家长们心甘情愿付学费,而不只是为名气付费。
而大学生也要把自己看为一个经济体,在宽广的通识教育中要形成自己独特和专注的存在,在特定的发挥自己的独特性,经营自己。无论大学还是大学生都是有机体,都是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
▲电影《伯德小姐》剧照
02
大学对社会的经济贡献:
是一个学习社区,
更是一个创新和创业生态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学校对自己贡献的总结:就是他们为国家培养了几万几十万某方面的人才。这是一种思路和一种学校。同时还有一种对大学的另外的看法,超越了培养劳动力的功用。
我们都知道匹兹堡是一个衰落的钢铁城,而卡内基梅隆这样的学校几乎重新给了所在城市生命。其校长科恩曾经说过--
这座曾号称“世界钢铁之都”城市成功转型得益于多种因素,其中,大学可谓其成功的“芯片”。
十余年来,卡内基-梅隆大学调整技术转让政策,使得该校教授能更容易地创立公司,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和生产力。因为这项政策的改变,卡内基-梅隆大学在匹兹堡创立了300家公司。强大的人才储备也吸引大公司前来落户。这种转型为城市重新提供了强大的根基的同时,也提供了强大的转型能力和适应力。
我们也看到了哈佛会说他们是波士顿地区最大的GDP贡献者。MIT也曾经被查尔斯港口边的众多工厂所支持和滋养,MIT所在的Kendall广场曾经是工厂区, 这些公司生产电话、照相机, 与大学曾经密切合作。学校成了企业和城市之间的相聚(Meeting Point)和熔炉(Melting Pot)。
如今我想很多工厂已经不在了,而大学孕育了大量了生物和制药,管理咨询方面的公司。麻省一共7百万人口不到,大学就有100多所,留学生就有7万多人。而大学自认为自己的使命除了聚集人才,产生这些想法之外,更大的使命是支持帮助这些人产生和孵化这些想法。女儿也带我去参加了类似的开放的创新社区聚会。
我不由地感慨:大学是一个学习社区,更是一个创新和创业生态。
参与到这个社区的人,应该有一种进取和创新的心态。我想这种心态在选拨人才入学方面应该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些人才是一些会下蛋和会孵化的鸡,就是说学校的作用是提供场所,平台和热土。
随着知识经济对劳力和矿产需要的减弱,大学就成为了这种理想的热土。当然这种热土也未必是大学,硅谷也是类似的地方。而大学如果不能起到这种作用,就会面临消亡的风险。
把大学作为捞钱的工具,或者把留学作为产业化,不给大学注入真正的活力,只是顾着规模增加,那入学潮或留学潮退去的那一天就可能是一个非常难堪的局面。
我并非想指点江山,图自己说话痛快,而是留学生及其家庭也许应该理解大学这个更大的功用,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一个 transformational education, 这个transformation又指的是什么?我们应该努力成为的是什么样的人?
▲电影《伯德小姐》剧照
03
大学作为一个经济体,
对学生和家庭:“消费者”的负责
大学既是创造型的社区,作为学校即是是非盈利的,但也是一个收费的机构。我们知道美国的私立名校收费还特别贵,部分学校每年学费向六位数进发(今年部分藤校总费用已经超过9万美金),高额的收费经常被诟病。
那他们又是如何为自己的高收费找理由的?或者说藤校和精英私校如何保持其对Patron(顾客)的负责态度的。
我左思右想,对比之下为其找了这几条理由:
不扩招,保持其选择性
历史上不乏有人鼓励藤校扩招。2015年,Peter Thiel在大西洋杂志写文章,把藤校比作一个需要排队的夜总会(俱乐部),既然藤校这么好,那建议藤校扩大招生。
其实不扩招是校方是对现有学生和校友的利益的长期保护。当然这也是这些大学既有成员实行的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我们知道奢侈品销售都奉行一个稀缺原则(scarcity)。其实这也是其非大规模培养劳动力的属性所确定的。
通过强有力的学生社团和学生服务,保证学生有得到能力的锻炼
私立名校是颇舍得在学生社团上面花钱的。这也是宝贵的锻炼机会。我最近看到有家长说进哈佛的某些学生社团比进哈佛更难。
记得我看过一本书,书里批评学费大涨的同时,花在课堂教学的经费没有相应增加的(2010 到2018 增加了17%), 而花在学生服务的经费则增加了32%。
这是因为学生社团是学生的特长和兴趣的表现,而且更可能反应时代的脉搏。孩子们在学生社团中可以锻炼综合能力,得到做人做事方面宝贵的反馈。
▲电影《伯德小姐》剧照
宽泛的课程,保证学生的视野和各种成为的可能性
我在思考为什么最好的教育为什么一定是宽广的。其实我愿意把之比喻称一棵树,苗条挺拔的树长在广袤的大地上,正如宽广的知识下产生的专注。因为其枝叶和子孙再次宽广。一个人接受广泛的通识教育,未来做事必然会走向专注。
开放性的选课和创新社区
美本的学校需要小到可以有自己的理念,可以完美做自我,大到可以得到机会养成足够的社区。由于其“精英”性和特色性,经常一届的本科生可以放在一张照片里都可以看得清面庞。
为了获得传粉(pollination)优势,邻近学校的课程 互选,学生社团的互相开放是经常的现象。像MIT的很多研和创新项目,是针对整个社会开地方的。
以上说的很多,但也肯定不全,既是为了帮助我们认清学校,也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知道怎么上学。
▲电影《伯德小姐》剧照
04
留学生要有“经营意识”
那我们再说说学生的上学策略。这点对中国留学生比较重要,我们要有发展自己和经营自己的思路去上学。我们在国内受教育和受锻炼的方式没有那么丰富,读到好书的几率也要偏低,学习英语和走出国门的意义在于打开思维的束缚。一定要有经营和发展地思路去让自己成长。
我就做几条简单的建议:
在宽广的知识结构中形成独特的自己:
藤校的宽广,是针对广大学生的各种可能的。通才的博雅教育不是让学生没有特色和特长的。很多人以为这种博雅教育就是培养宽泛无用的人的。其实受这种教育其实对学生要求很高。先宽是为了后专,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独特性,成为独特而专注的。这个形状就像一个T型或者就像一个树木一样。我觉得你只要真正地做到宽广,在做事中做到专注和收敛是迟早的事情。
“魔法般”高阶思维的读书的心态:
为了就业的学习,经常让我们以线性的思维对待学习:学习为了稳定高薪得工作。马斯克说工程是最接近魔法的东西。在我看来设计、销售等都是“魔法“。
我的体会:复利型思维是关于时间轴的成长,规模化是相对于空间的成长。魔法这里就是指非线性,甚至指数级的成长。要做到这种指数级的成长,我们要知道什么样的事情具有更重要的(pivotal)意义。这样的决定是需要宽广的深入的理解和思考才能做到。这又是second-order thinking (高阶思维)的内容。
▲电影《伯德小姐》剧照
变化和不确定下决策能力的培养:
作为“精英”教育,好的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在各种环境下做出更合理的决策,而这些决策才是引领我们走向更好地步的关键。这种些决策都是建立在理解和经验之上的。我们在不断做决策的过程中学会决策。而如今社会的变化迅速,如何在变化和不确定性下作决策又是一个需要去学习的内容。这需要足够的深入理解,这是我们需要一个宽广教育的原因。
我们最大的财富是我们自己,包括自己的认知,能力,品行和名声(reputation)。如何以长期思维去经营和发展自己,建立真正可以帮助我们的人际关系是我们需要去学习的。而这些能力也就是你自己。所以说教育是别人无法夺走的财富。
▲电影《伯德小姐》剧照
结语
看了职业主义对大学的伤害,我们对大学/大学生应该有个不同的看法。
就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和学校本身作为经济体,我做了一些自以为有道理的分析。也许我用在整个文章里,也许我用“经济”这个词不太准确。但无论个体,学校,企业,还是政府都是一个个有机体,是有“灵魂”和自主的存在。理解和认清学校的行为,对我们还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应该本着生命的原则,着眼于未来,以终为始,想想什么样长期做法和努力,才能结出更硕大的果实。小时候我读过的历史上千金买马首(国王为求千里马善待死马)的故事一直留在我心中。这是典型的Inverse Thinking (逆向思维)。
我想美国的私立名校至少都是上百年的存在,有的是近四百年的存在,他们并不以培养劳动力为主要目标,这些学校知道什么样的长期做法可能更能激发更多的人才和贡献。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的策略在发生着变化,更开放更灵活给学生更多的支持。
▲电影《伯德小姐》剧照
那我们作为学生家庭个人层面呢?毫无疑问我们要有经营的意识,大部分美国本科不是职业教育而是博雅教育。上面我提了三点:
在宽广的知识结构中形成独特的自己,做到专注是自己的任务;
以魔法/高阶思维的读书的心态;
变化和不确定下决策能力的培养。
芒格曾说:你若想要好太太就要让自己配得上好太太。这个太太大概可以虚指你想要得价值。你要宽广而专注,你要成熟主动的提供自己的独特价值。
说回到就业问题。雇主无义务只因为你的学位和成绩而雇佣你,别人考虑出发点是公司的成长和使命,如何让一个公司为你的行为和品行买单?
如今学历贬值,研究生数量超过本科。
即使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位和更长的教育,如果没有心智上的成长,只能带来更多的被动和 entitlement(理所当然)的感觉。放弃这种交换的理所应当,关注在自己的成熟和负责方面,和价值的创造方面。不是困顿在你的目标和欲望本身,而是关注在你可以控制和影响的事情上。
岁月已往者不可复,未来者不可期,见在者不可失。我们知道未来不可期,那就本着一颗谦卑敬畏的心,以生命的有机成长原则,抓住自己认为可以抓住的东西,应该抓住的东西,积极主动,为自己负责。
关于结果,则不完全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就需要静待花开。
* 【爸爸真棒】:“爸爸真棒”是一个K12原创教育平台,致力于理性、深度、有启发的融合教育探索。
顶思资源库
学校会员 | 薪酬报告 | 学校图谱 | 行业报告 | 多大IBDP证书 | IPGCE资格证 | 领导力硕士 | RAISE大会 | 教师大会 | HR峰会 | 升导峰会 | 猎聘服务 | 招聘管理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