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年代,勿忘这个“宁关不屈”的江都人!

民生   2024-11-27 10:15   江苏  

今年11月27日
是许晓轩烈士牺牲75周年纪念日
江都融媒刊发特稿
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许晓轩,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人,1916年出生于一个职员家庭。面对敌人的劝降、家人的营救,他写下“宁关不屈”四个字以示坚贞不屈的决心,他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感天动地的人生壮歌,让“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勤思好学



确立人生信仰



许晓轩从小天资聪颖,文思敏捷,深得私塾先生吴瑞先的喜爱。有一次,吴先生以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柴门闻犬吠”作为上联,要学生对下联,许晓轩当场用唐代诗人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诗意,对以“茅店听鸡鸣”,使吴先生大为赞赏。又一次,吴先生闻风筝声,出上联“纸鸢声断续”,许晓轩敏捷地对出下联:“铁马韵幽扬。”吴先生笑添二字为“村外纸鸢声断续”,许晓轩立即对答:“檐前铁马韵幽扬。”因许晓轩表现优异,吴先生就将字帖作为奖品奖励给他,激励他继续好学上进。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抗日民主运动蓬勃兴起。镇上电信局有位陈世德,原在上海电报局当报务员。他经常组织许晓轩等一批进步青年参加读书会,将《群众》《新青年》《观察》等进步书刊给青年看。同时,针对青年对英语和世界语的浓厚兴趣,又成立了世界语学会,举办了世界语讲习班。许晓轩在陈世德的辅导下,学习世界语特别认真,每天早来晚走,认真探讨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


1934年间,青年们在陈世德的启发引导下,读书刊、谈人生、谈学习、谈婚姻,视野不断开阔,世界观得到改变。这就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不久,陈世德被敌人逮捕,在国民党政府的压制下,世界语学会被迫解散,讲习班也被关闭。但陈世德在青年中播下的革命火种,成为许晓轩后来走上革命道路的强大动力。


告别故乡



踏上抗日救亡征途


 

1935年,19岁的许晓轩在哥哥的介绍下,来到了无锡公益铁工厂当会计。许晓轩到无锡不久,便结识了钱秋苇等进步青年,共同组织了“青年读书会”,并推动开办了永生书店,推销进步报刊,秘密出售宣传马列主义的书籍。这个书店逐步成为抗日青年的公开活动场所。
1936年8月,抗日救亡团体无锡学社成立,许晓轩参加了这一组织,他们办工人夜校,组织宣讲队、合唱队,创办《时代认识》周刊,使抗日救亡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许晓轩(左起第五人)1936年与友人在无锡公益铁工厂门前合影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无锡形势十分吃紧,许晓轩随公益铁工厂进行迁移,他先是从无锡步行到常州,再几经周折到了武汉。当时的武汉抗日救亡的气氛非常浓烈。许晓轩组织公益铁工厂职工,以“无锡抗敌后援会”的名义,先后参加了多次抗日救亡活动。


不久,日军进逼武汉,许晓轩又和工人一道,将机器、设备往重庆转运。公益铁工厂职工迁到重庆后,一时无处安身,许晓轩主动担起管理职工生活的重任。他向厂长要了5万元钱,在重庆上清寺观音岩上开设了一个小饭店,朝马路是饭店的门面,后面是竹楼,既保证了工友有吃有住,又可作为接待流亡青年的地方。许晓轩每天起早摸黑,亲自买米买菜,到夜晚又考虑第二天的工作。

坚定信念



领导青年运动工人运动



1938年初,许晓轩到重庆后,仍在铁工厂工作。经救国会负责人沙千里的介绍,许晓轩认识了青年职业互助会的领导人杨修范,并参加互助会的活动。


由于许晓轩待人热情诚恳,有组织能力,在他周围经常聚集着一批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互助会常组织一些讨论会和青年问题的座谈会。有一次,许晓轩在做演讲的时候,他就说了这样一番话:“集体生活是斗争的武器,生活就是斗争……现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他可以欺侮个别的中国人,但在团结一致的中国人民面前,他就只好发抖。”许晓轩发言一结束,立马博得了在场青年的热烈掌声。


由于许晓轩思想进步、工作积极,1938年5月,经杨修范介绍,许晓轩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创办了刊物《青年生活》,这个刊物的开办费,大部分是许晓轩节衣缩食,个人出资捐助的。每期的编印者,都印着许晓轩的名字。1939年春,许晓轩担任了中共川东特委青委宣传部长。


为了革命需要,许晓轩先后在多处工作,以各类公开身份为掩护推进党的工作。每次他都非常愉快地接受任务,每到新的岗位,又很快熟悉情况。他说:“工作的地方越多,认识的人就越广,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群众,真有意思。”这些话充分体现了许晓轩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投入革命的坚定决心。

宁关不屈



坚持集中营斗争



1940年,由于叛徒出卖,许晓轩不幸被捕。特务提出只要他在悔过书上签字,就可以释放。许晓轩斩钉截铁地回答说:要枪毙请便,要我签字休想!


被捕之后,他的家人想方设法要营救他,母亲和哥哥打听到他的消息之后,许晓轩便在狱中,用铅笔在一张包香烟的薄纸上写了“宁关不屈”四个字,托人捎出,向党和亲人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斗争到底的决心。


1941年10月,许晓轩被押至息烽集中营。在狱中,许晓轩威信很高,是中共秘密支部的核心成员,难友们都尊敬他。每当危险的时候,他就鼓励大家:“越是关键的时刻,我们越要叫敌人知道,共产党人是不可动摇的。”一次,有位叫文泽(又名陈策)的难友因不满特务的残暴,拒绝外出参加劳动,遭毒打昏倒在地。许晓轩挺身而出,怒斥敌人的蛮横无理。他说:“你们这样蛮干,干脆把我们枪毙好了!”特务无言以对,只好怏怏而去。事后许晓轩主动找文泽交换意见,肯定了他对敌人的刻骨仇恨,但也十分坦率地指出:“我们处在这样特殊的地方与凶残的敌人斗,不但要勇敢,更重要的是谋,要讲究斗争艺术。”


石榴花开



勇当“白公馆”硬骨头



1946年7月,息烽集中营撤销,许晓轩等难友被转押到重庆郊外歌乐山下的“白公馆”。


“白公馆”的牢房中每人所占的地方很小,大家称之为“一脚半”,睡觉只能侧着睡。难友们戴着脚镣手铐,往往连身都翻不动,唯一能活动一下身体的时间,就是那每天只有十几分钟的“放风”。


但是,敌人只能摧残革命者的身躯,却不能动摇革命者的意志。许晓轩在监狱中用秘密的方法和党员相互串连。根据斗争的需要,由许晓轩、谭沈明、韩子栋组成了狱中临时党支部,许晓轩任支部书记。

许晓轩与难友们精心培育的石榴树


一次,许晓轩与难友们一起被押到外面做苦工,在回监狱的途中,他悄悄带回一株石榴树苗,种植在“白公馆”放风坝。这株石榴树经许晓轩和难友们的精心培育,冬去春来,顶霜傲雪,逐渐根深叶茂,年年艳花硕果。新中国成立后,当人们前往“白公馆”参观时,无不对这株象征着革命先烈碧血的不寻常的石榴树发出崇敬的赞叹。


狱中八条



烈火中的最后嘱托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日子!当五星红旗已经高高飘扬在天安门上空时,远在2千公里外的重庆“白公馆”里被关押的革命志士却即将迎来生命至暗时刻。

意识到自己已经穷途末路的国民党反动派,准备对被关押的共产党人,还有进步人士进行血腥屠杀。当时革命者们看到身边的同志被一批一批地带走,他们意识到屠杀开始了。


许晓轩说:“死,也要死得其所!”正是在他的倡导之下,大家决定在牺牲前,有必要对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的原因进行反省和总结,供党组织参考。当时,大家还得出共识:一旦有人脱险,一定要将这样的教训交给党组织!


1949年11月27日,重庆正值寒冬,那一天解放军的炮声已经隐约能够听到了,难友们积极迎接即将到来的解放,可是就在这曙光即将到来的时候,国民党反动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一·二七”大血案。


许晓轩郑重地对难友们说:“请转告党,我做到了党教导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几分钟仍将这样……希望我们的党,要经常注意整党整风,注意保持党的纯洁,不断地清除机会主义……”


随后,他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蔑视地斥责敌人:“你们这些狗东西也活不了几天,人民就要审判你们了!”
他高呼口号,倒在血泊中。


1949年11月30日,也就是许晓轩殉难三天后,重庆解放了。重庆解放后,从“白公馆”监狱脱险的革命志士罗广斌代表遇难烈士向党组织写出2万余字的报告,其中第七部分“狱中意见”,记述了以许晓轩为首的狱中党员和革命者向党组织的最后寄语,包括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等八条意见,即“狱中八条”。这份寄语饱含着烈士们对党组织的赤胆忠心和殷切希望,这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宝贵遗产。


许晓轩烈士虽已牺牲75年,但他坚如磐石的信念和正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如夜空明星,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进的路,并激励着我们为之前行和奋斗。



来源:江都融媒

作者:区委党史办  韦心怡

编辑:阿娇

(部分内容或图片来源于网络,请作者及时联系我们,以便发放稿费)

今日江都
本地新闻发布、公益服务、休闲娱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