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感觉对您有用,欢迎点击关注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如何发挥地质工作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和地质灾害防治等五个方面的独特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地质智慧和力量?近日,由江苏省人民政府网、新华日报、交汇点新闻客户端、新江苏·中国江苏网和“北京西路瞭望”微信公众号联合推出“在线访谈”节目,邀请江苏省地质局党委书记、局长程知言,围绕“全力服务‘五个方面安全’ 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作出地质工作新贡献”与网友进行交流和分享。
围绕中心,服务全省发展大局
能源资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能源资源安全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高淳铜多金属矿勘查新圈定了34个银、金、铅、锌、铜矿体,累计厚度超94米,有望重塑江苏省西南厚覆盖地区的找矿空间格局;首次在苏北地区发现多处可供提纯的高纯石英原料矿矿点;签约南苏丹地质调查项目、技术支撑印尼塔岛铁矿从矿产勘查到资源开发的全过程,找矿的足迹已遍布“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
“新一轮找矿战略行动实施以来,江苏省充分发挥找矿主力军作用,多措并举推进找矿突破,服务保障江苏能源资源安全。”程知言说,江苏省按照“苏南攻深找盲、增储扩产,苏北重点突破、新增资源基地”的思路,目前新探明锶矿、陶土矿2个大型矿产地,新发现2个晶质石墨矿中型矿产地,新增铁矿资源量1300万吨,多项工作实现了重大突破;在非洲、东南亚等区域布局地质调查、矿产勘查项目,探索境外矿产勘查开发新模式。此外,江苏省还瞄准清洁能源,探索地热能等适宜江苏省的能源开发利用模式。
建设美丽江苏,服务自然资源生态安全同样离不开地质工作。程知言介绍,近年来,江苏省地质工作全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领域重大工程实施——
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深入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海陆空天”一体化调查监测与综合治理技术体系,为营造高品质生态环境厚植绿色底蕴。
围绕长江大保护、太湖综合治理、沿海高质量发展,实施一批国土空间全域整治、矿山生态修复示范项目,技术支撑江苏省首次获批国家“山水工程”、太湖流域废弃矿山修复项目成功入围国家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深入实施全省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调查,助推江苏省主要流域、生态功能区的地下水监测网络实现全覆盖。
与省有关部门深度合作,持续推进地下水与土壤污染防治、海岸线生态保护修复,常态化开展浒苔遥感监测、侵蚀性海岸监测,推动互花米草除治试点示范,在美丽江苏建设中展现了地质担当。
做好兜底,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盐碱地治理利用是全球性难题。近年来,江苏省地质工作贴合“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服务粮食安全,将盐碱地变成“良田”。
“我们组织科研攻关突破关键技术瓶颈,在快速抑盐脱盐、地力加速培育与提升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开展了数百项籼、粳稻品种的试验任务,优选出耐盐性强、抗倒性强、穗大粒大品种。如‘海璞1号’,已进入区域试验阶段,2023年测产亩产610公斤,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程知言说。
十年磨一剑。目前,江苏省已建成通州湾和如东掘苴两处盐碱地改良示范基地,已改良面积达1.5万余亩,其中8000多亩达到“吨良田”标准,正推进实施南通通州湾二期900亩、启东圆陀角2300亩、连云港洋桥农场1700亩综合改造利用,并全力支撑东台市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如今的江苏,在盐碱地上迎来“大丰收”!
在现场,有一个数字引发了网友关注:“83”。程知言介绍,这个数字很有意义,它是目前江苏省开展智能实时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数。江苏省地质工作配合公共安全体系完善,服务地质灾害防治安全,在全省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防治,勇当“逆行者”、构建“顺风耳”、打造“千里眼”。
具体来看,江苏省全面建强省级和13个设区市地灾应急中心,对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点常态化开展巡查、排查和复查,有效应对汛期、极端天气、突发地震等诱发的地质灾害;强化3支省级地震与突发地质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构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协调预警机制;综合运用“空天地”一体化调查手段,对83处隐患点开展自动监测预警。此外,深化扬子江城市群地灾隐患监测及风险预警双控体系建设,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地裂缝区域——场地双尺度预测预警,开发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智能系统。
同时,江苏省地质工作还契合区域经济布局,服务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安全,从地质角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全力支撑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新格局构建。
贴近生活,地质并非“遥不可及”
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平时与地质部门打交道的机会较少,地质工作看起来似乎“很陌生”。在现场,不少网友也提出了和地质工作相关的问题。实际上,地质工作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地质和考古能不能合作?对此,程知言介绍,二者都属于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作为考古学两大方法论之一的地层学,就源于地质学,早期的许多考古发现也由地质学家兴起。
“‘地质+考古’不只碰撞出了火花,还产生了很好的化学反应。”程知言以我国首个开展文明探源的地级市苏州为例介绍,“我们从‘地质调查+遗址分析’‘地质测绘+考古发掘’‘地质探测+重点文物保护’三个方面支撑环太湖文明起源研究。目前已开展了古气候特征及区域沉积环境演化过程研究及相关区域地质调查,为木渎古城遗址、吴中区殷家村遗址等进行三维信息化建模,对600余件出土石器进行岩性鉴定、溯源分析,已发现了数处溯源点。”
“感觉平时接触到的地质科普场馆不多,周末和节假日想带孩子去体验体验,请问有什么合适的地方吗?在地质科普宣传方面,有哪些计划和安排?”有网友提问道。
程知言表示,江苏省一直高度重视地质科普,省地质局就建设了多个科普场馆,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开展了一系列科普工作——
在加强“硬件”建设方面,发挥南京地质博物馆、地质找矿虚拟实验室、镇江地质陈列馆等多个全国、省部级科普教育基地的优势,通过专题展览、科普讲座、手绘游戏等,讲授地质知识;同时,积极助力地质文化镇、地质公园建设,不断延伸科普阵地。
在开展科普活动方面,推动地质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在“世界地球日”“海洋日”等重要时段,与相关部门、中小学校、社会组织联合联动,举办科普讲座、科普讲解大赛、科技成就展、地球知识网络竞赛等活动,鼓励社会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了解地质、走近地质。
拓展科普宣传渠道、创新科普宣传方法,省地质局正大力推进科普宣传精准化,着力打造闪亮的地学科普名片。
监制|双传学 顾雷鸣
策划|韩小平 孙巡 潘青松 耿联
统筹|王拓 唐澄
记者|王拓 吴琼 姚政宇
主持|宗祺
摄像|王昊晨 赵宇 余勤雍
摄影|王瑞枫
剪辑|余勤雍
美编|葛逸潭
编辑 | 颜颖
出品 |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
声明 |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