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路上消失的沪江美发厅

文化   2024-11-28 17:45   上海  



上海历来有将各行业佼佼者冠上“四大”的喜好。比如“四大银行”“四大舞厅”“四大会所”“四大律所”等等,能踏进“四大”大门,便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要能扛得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要经历业内百般的淬炼。





七十二刀刮完一张脸

20 世纪 90 年代前,理发店基本以国营为主,理发行业实行分档等级经营。评定等级从高到低,按特、甲、乙、丙、丁分五等,每等再分正、副二级,并由同业公会制订统一的等级价目表来收取费用。师傅理发技术也是按特一级、特二级、特三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理发师和一级、二级理发员 9 个等级来划分的。理发师等级由“上海市饮食服务技术职称考核评定委员会”考核定级,每两年进行一次。男宾部的师傅与女宾部的师傅分工操作,绝不含糊。男宾师傅除了剪发洗发、吹风梳理、按摩,还要会剃须修面。修面还有“七十二刀半”的说法,即完整地刮完一张脸需要刮七十二刀,最后再轻刮一下鼻梁上的汗毛,作为收尾。

20世纪80年代的沪江美发厅

1993 年,评定标准在特级的前面又冠上了“超特级”,也就是行业中的“四大”,即“沪江美发厅”“新新美容城”“华安美发厅”“南京美发公司”。这“四大名店”在行业中的地位犹如上海市重点中学之中的“四大名校”,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一个“花甲”,一段“店生”


沪江美发厅在行业中起步不算早,在“四大”中也是最晚开业的一个店,但它是一匹黑马,以加速度超越了同类,飞奔领跑。创始人蔡万江是 1917 年出生的扬州人,9 岁开始学剃头,14 岁那年来到上海的理发店工作。蔡师傅挥舞起理发宝刀,如行云流水,技艺日益增长,不负美名。


《申报》1946年4月1日刊登的“沪江专门女子烫发美容室”开幕通告

20世纪40年代,蔡万江与他人合股在茂名南路的锦江饭店外围店廊,开设了“沪江女子烫发美容”,“沪”字为上海名,“江”字为蔡师傅的名,并任经理。

1956 年,“沪江”公私合营。当时上海理发行业名师荟萃,已达百余人,蔡万江又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号称“四大名家”之一。那时的师傅们都非常有钻研技术的精神,每人都练就一手绝活,有的以剃刀削剪闻名,有的以理平顶头著名,有的以吹梳造型见长,而蔡万江的技术堪称精湛且全面。

他的削发、盘卷、梳理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尤其擅长梳理长波浪和传统的发髻。他首创的女子烫发“三不走样”(反复梳理不走样、修剪成型不走样、吹风成型不走样)成为行业技术的标杆;他设计的波浪式发型,花式多、造型美、牢固持久,在波浪式基础上梳理的“花辫式”曾一度风靡魔都,受到明星们、时髦女性的青睐。秦怡、张瑞芳、白杨等都是沪江美发厅的常客。1963 年,上海理发技师工资调整,蔡万江的工资也从 99 元一下被调高到了 130.5 元,为同行名家中的最高。同其他名师一样,蔡万江个人也出版了理发技术书,并教授出了很多高徒。

1982 年,当店铺搬到淮海中路857 号时,沪江美发厅的“长波浪”已名扬上海滩,爱美女士纷至沓来。我一个时髦的邻家妹妹,不惜花去大半天时间换乘两辆公车,“长途跋涉”光顾沪江美发厅,只为换得一头美丽。

那时还只是每周单休,弄个发型,休息日就没有了。我问她,难道不能就近做一下发型吗?她告诉我:“沪江做的长波浪,不怕梳理、不怕睡压,非常牢固,保持一周也不会变形,别的店家达不到这样的水准。”这是她体验过别家店后,得出的结论。

20 世纪 90 年代,沪江美发厅的营业区域从一楼扩展到了三楼,面积有 400 平方米之大,并配备了中央空调、大屏幕彩电及音响等高档设备,工作人员也从 40 个增加到了 56 个。但是每到过年,还是容纳不下众多客人。顾客从门口开始排队一直拐弯到了茂名路才结束,足有百米多长,只能以 10 位一批次放行进店。

或许,马儿跑得太快,一下跑完了终点,沪江美发厅的高光在 2001 年戛然而止,似云端坠落的陨石,落地碎成了几片,“碎片”也滚落到了南昌路、嘉善路等几处。

1989年、1996年沪江美发厅的位置

资料来源 | 《卢湾区志》






重拾的碎片拼不出辉煌


南昌路是一条历史底蕴与时尚情怀并存的马路,与淮海路平行,却低调许多。几年前徜徉南昌路时,见一栋老房子门口排着长队,一个驼背男子在火炉前翻起一只只葱油饼。得知,原来是上海著名的“阿大葱油饼”店。跨过茂名南路,我意外发现了掩映树下的两爿沪江理发店。随意进入其中一家,店堂很小,店规却全,剪发修面、同款工作服、收银台等一件不落,工作作风也一如既往地秉承着不温不火的国营风格。店里的陈师傅说,店在 2001 年 9 月就开张了,所有的师傅都是沪江美发厅的老职工。

“沪江”师傅手上功夫扎实,都是吃过“三年萝卜干饭”(学徒生涯)修炼出来的。虽然价格并不便宜,但还是会有不少老顾客从松江、昆山等地远道而来,这多少给了师傅们一份自信。陈师傅说,一个专业的理发技师,必须经过多年累积才能成为大师、名师;孙师傅说,他从 16 岁开始做理发这个行当,跟随他最长的客人有 50 年了;常师傅快有 60 岁了,1983 年顶替父亲进了沪江美发厅,下岗后便自立门户,说做到 70 岁就“金盆洗手”。

有戏言道,最坚定不移的关系在于理发师与客人之间。70 岁的王阿姨虽已定居江苏,每次来上海总要到沪江美发厅“美发”一下;60 多岁的苏阿姨在 20 世纪 90 年代结缘沪江美发厅,不离不弃地从淮海路追随到了南昌路,落户到了七宝还是“不远万里”奔赴过来。她感叹道:“这么出名的老店在上海滩哪能说没就没了啊?老可惜的啊!”

2004年,南昌路上的沪江美发厅

师傅们终究要老去,顾客也都是老顾客,沪江美发厅没了传承人,也没有新客源的补充,必将会关闭。曾经的“四大名店”,其他三店都还安在,唯独沪江美发厅闭店已 23 年了。什么原因呢?众口不一、版本多样。店铺还在从商经营,只是易了主。个中缘由,成了一曲无言的结局!

今春,发现嘉善路上的沪江美发厅已成了饮食店,边上多了一个楼梯。原来是搬楼上去了!张师傅告诉我:“没办法啊,楼下盘出去能减少些开支,我们做的都是中老年人,客户年年在少。”听后,我感慨良久。

21世纪的理发店已是连锁、加盟私营店的天下,不是“某某造型”就是“某某形象”公社;发型师不叫“托尼”“艾伦”,就叫“凯文”“彼得”。如今的“托尼”之名已是理发师的代名词了!“托尼”们头顶七彩“鸡冠”,个个是“首席”“资深”“总监”,可这些头衔由谁封的呢?哪个来得更高级点呢?顾客永远是“月朦胧、鸟朦胧”。

后来,我去过不同的“沪江”体验过。其店面大小不同,装饰也有别,却一致地在醒目处贴有“国家高级技师”“国家特级技师”等字样。在不景气的境况中求得认可,或许是“沪江”对行业规范与过往荣誉最执着的坚守吧。

本文作者:蔡小鸥
本文原发表于《上海滩》杂志 2024年11月刊

方志上海
帮助您了解上海地方志的编纂、上海城市历史的发展变迁、推广地方志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