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已经过去四十年了

文化   2025-01-02 16:58   上海  

你好2025

2025已经悄然而至。时光如梭,岁回律转。不知不觉之间,二十一世纪已经走过了四分之一。


对新千年的憧憬是20世纪80年代最广泛的期许。那时上海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昂扬向上的标语。


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整整四十年前的浦江两岸,仿佛时光隧道将我们带回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万物复苏,城市的脉搏伴随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在蓬勃跳动。


20世纪80年代,上海外滩的一幅宣传画“争分夺秒 奔向2000!”

图片摄影 | Bruno Barbey


1985年的南京东路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1980—1985年)》(简称“六五”计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年份。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到20世纪末全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六五”计划是继“一五”计划后的一个比较完备的五年计划,是在调整中使国民经济走上稳步发展的健康轨道的五年计划。 根据中央精神和上海市委要求,上海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编制“六五”计划方案。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六五”计划开始改为《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将社会事业也列入发展计划,并于1983年4月经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六五”计划的方针是:紧紧围绕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毫不动摇地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积极地外挤内联,改造开发,打基础、上水平,以保证扎实的生产增长速度,保证内外贸易的逐年增长,保证国家财政任务的实现,保证人民生活逐年有所改善。

1985年7月,上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上海展览中心召开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4年5月,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后,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抓住机遇,实行对外开放,总的方针是:“立足本市,依靠全国,面对太平洋,通向全世界”。目标是:通过利用国外资金、技术和市场,加快老企业的技术改造;着眼于充分利用和不断增强全市的综合功能;面向全国,面向全世界,多方位开放,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

1985年的虹桥机场候机楼
图片来源 | flickr

1985年的虹桥经济开发区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4年12月,市政府和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联合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提纲》提出上海要实行以下方针,即:(1)对国内外都开放、起沟通内外桥梁作用。(2)广泛采取先进技术、有重点地加快改造传统工业。(3)主要采取逆向发展新技术、开拓新兴工业。(4)发展“第三产业”、为全国服务。(5)逐步改造老市区与积极建设新市区相结合。(6)在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1985年2月8日,国务院批转上海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改造振兴上海调研组《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并发出通知指出,改造、振兴上海是关系我国四化建设的大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上海的发展要走改造、振兴的新路子,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多功能的作用。力争到本世纪末把上海建成开放型、多功能、产业结构合理、科学技术先进、具有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

在产业结构方面,上海以市场为出发点,对轻纺工业采取“六个优先”(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的政策措施,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增加各种优质品牌日用消费品产量。重工业则以服务轻纺工业和农业技术改造作为重要发展方向。调整郊区农村经济结构,稳住粮食生产,促进走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协调发展的道路。

1985年,也是诸多重大项目的开工和完工期。1980年12月,贯彻中央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方针,宝钢曾一度停缓建。1981年8月,国家计委、建委联合发出《关于宝钢一期工程改列续建项目的通知》。至1985年9月,宝钢一期工程除无缝钢管工程外已全部建成投产。上海石化三十万吨乙烯工程于1985年7月开工。1982年,上海与联邦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草签“基础协议”和装配100辆桑塔纳轿车试生产协议,开始组装生产桑塔纳轿车。1985年3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1985年9月15日,宝钢一号高炉点火仪式举行
图片摄影 | 陆杰

国家重点工程上海三十万吨乙烯工程经过上海金山石化总厂、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高桥石化厂总厂数万名建设者三年建设、三年试生产的全面考核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图片摄影 | 陆杰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第一条桑塔纳轿车生产线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建设中的浦东煤气厂,解放后上海新建的第一家煤气厂,也是国家重点民生工程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开工建造的新锦江大酒店

图片摄影 | 陆杰


建造中的虹桥宾馆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建造中的华亭宾馆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5月落成的申城第一座国际标准现代化写字楼——联谊大厦

图片摄影 | 陆杰


扩建后的十六铺客运码头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大连西路四平路口的人行天桥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市中心城高架汽车专用道规划方案示意图
图片来源 | 《上海城市规划志》


为改变城市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上海还扩建了十六铺客运码头,先后建成虹桥机场候机楼,10多幢中、高档宾馆、饭店,并开工建设电信大楼、上海铁路新客站、沪嘉、莘松高速公路、延安东路越江隧道等重点工程。

1985年也是经济体制改革至关重要的节点。上海市郊农村改革跨出了三大步:一是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完成政社分设工作。三是加强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建设。此外还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围绕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先后实行利润留成和利改税改革,使企业在计划、产供销和劳动人事等方面的自主权逐步扩大,企业内部普遍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在600多个企业中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对企业的工资制度进行多种形式的改革试验。在流通方面,建立400多个各种类型的贸易市场,放开副食品和小商品的价格,逐步形成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系。坚持以全民所有制经济为主导,积极发展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1985年3月,由上海承担科研试验材料和设备制造等任务的秦山核电站开工建设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4月10日,中国首次赴南大洋、南极洲考察船队返回上海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码头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摩星岭”号万吨轮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下水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中国民航的一架波音747SP大型客机停泊在上海虹桥机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航业开始与世界接轨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12月,上海航空公司成立,次年开始接收第一批波音757客机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8月,中国首批农牧业中外合资企业之一——上海大江有限公司的鸡肉加工车间
图片摄影 | 陆杰 

“六五”计划期间,上海累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871.24亿元,年均增长9.1%。工业总产值完成3509.15亿元,年均增长7.7%。全市财政收入共1089.20亿元,年均增长5.8%。外贸出口共完成180.08亿美元。经济工作逐步走上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都有一定的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2738元提高到1985年的3855元,增长40.8%。

1985年,和平饭店北楼大堂,这里能感受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脉搏跳动 

图片摄影 |  Raymond Depardon


1985年,暴雨过后的上海街头,乘客蹚水挤公交车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上海街头的换房市场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金陵东路外滩的广告牌
图片摄影 | kattebelletje

与此同时,上海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在发生着更为显著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据数据显示, 职工家庭人均年生活费收入由1980年的560元提高到1985年的1012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收入年均增长8.60%。农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由1980年的402元提高到806元。全市居民人均年消费水平五年内增长45.4%,年均增长7.8%,大大高于“一五”计划以来28年间平均每年增长2.8%的水平。1985年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70.1亿元,比1980年底增加1.3倍。

1985年的上海,正值改革开放的初期,那时的黄浦江,依旧是上海的灵魂,波光粼粼,映照着这座城市的未来。那时的苏州河依然在负重前行,热闹喧嚣的码头和来往穿梭的大小船只正在为上海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能量。那种渴望与期待,宛如“一江一河”般奔流不息。

1985年的龙华机场及徐汇滨江区域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的虹口滨江区域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的苏州河口外白渡桥及黄浦公园
图片摄影 | 陆杰

在那个年代,成片的石库门里弄依旧是主要的街区形式,保留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孩子们在弄堂中嬉戏打闹,隔壁邻舍之间的关系如同那一杯杯家常的豆浆,温暖而亲切。每当夜幕降临,霓虹灯开始闪烁,整个城市仿佛被染上了一层梦幻的色彩。五光十色的广告牌映衬着年轻人的脸庞,那是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向往与追求。

1985年,从西藏中路东望外滩,可见大片的石库门里弄
图片摄影 | kattebelletje

1985年,里弄工作人员使用电喇叭传呼居民接听公共电话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上海市郊集镇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2月1日,改革开放后上海第一家大型专业化游乐园——锦江乐园正式开业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4月30—5月6日,“上海国际书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5月,拳王阿里访问上海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8月5日,恩格斯逝世90周年,一座大型花岗石马克思、恩格斯雕塑在复兴公园落成揭幕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9月10日是中国首个教师节,上海市政府授予260名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称号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的上海,虽然物质和精神生活还未极大丰富,但人们的脸上却总是挂着微笑。当年的上海市统计数据显示,青年人口地区分布与总人口相似,市区2947741人,绝对数达到有史以来最高峰,占全市57.42%,郊县2184803人,占全市42.58%。活力的迸发,是因为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也是一种无畏的勇气。尽管发展的道路并非坦途,但每一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从未退缩。正是这种精神,铸就了上海的韧性与魅力。

1985年,南京东路上海华侨商店(新永安大楼,俗称“七重天”)
图片来源 | flickr

1985年,豫园福民街小商品市场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上海青年人的集体婚礼场景
图片摄影 | 陆杰

1985年,的确良短袖衬衫加西装短裤是上海男性夏季日常着装
图片摄影 | 陆杰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上海年轻人的服饰已日趋多样化,类似交谊舞这样的社交活动也日渐丰富
图片摄影 | 陆杰 

那一年的浦东,也已蓄势待发。1985年2月,国务院批转《关于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的汇报提纲》,其中明确要求:“重点向杭州湾和长江南北两翼展开,创造条件开发浦东,筹划新市区的建设”。改革的春风吹拂着这片土地,吸引着四面八方的目光。人们在这里追逐梦想,渴望着改变命运。那种拼搏的精神,犹如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整个城市向前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从外滩望浦东
图片摄影 | 陆杰

如今,站在2025年的视角回望1985年的上海,心中满是感慨与敬意。四十年,弹指一挥间。“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上海的城市精神依然鲜明。历史洪流奔涌不息,但作为一座充满梦想和希望的城市,上海的底色更加鲜艳。聚焦“五个中心”建设主攻方向、重要使命,推动城市能级持续提升,上海作为高水平改革开放“风向标”的作用更加彰显。“一江一河”展新颜,城市秀带光彩夺目。城市更新进一步优化拓展了发展空间。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改善,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愿我们深爱的这座城市,在未来的岁月中,续写辉煌篇章。

恭祝“方志上海”的各位读者朋友新年快乐!

参考


《上海通志》《上海市人民政府志》《上海城市规划志》《上海市政工程志》《上海青年志》《上海市志·人民政府分志(1978—2010)》等
“申知沪志”小组 诚意奉献
鸣谢陆杰城市影像工作室
文内相关图片版权为摄影者所有
如需转载本文, 烦请后台留言




方志上海
帮助您了解上海地方志的编纂、上海城市历史的发展变迁、推广地方志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