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思翠散文:漫话火柴

文摘   2024-12-09 16:58   江苏  



第  1333    期



     作者简介:戚思翠,笔名田心、草根等,江苏盐城人,自由撰稿者。于《世界日报》《侨报》《中国人口报》《羊城晚报》《社区》等全国各大报纸、杂志发表小文1700余篇,参加各地征文获奖证书80多枚。作品《藏在伏天里的爱》荣获江苏省第22届报纸副刊好作品散文类一等奖;散文《说说我经历的五个龙年》获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散文《在异地,咀嚼乡愁》获“鲁迅文学杯”全国文化精英大赛联赛金奖;小说《最后一次党费》荣获武汉《新传奇》“喜迎建党100周年”征文赛一等奖;散文《乡村土灶》在第五届《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全国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散文《芦花礼赞》《又到粽子飘香时》被列入湖北省初中语文试卷。数十篇小文编入有关杂志书籍。






漫话火柴散文


江苏常州/戚思翠


      说起火柴,必先言“火”。火的起源是天然火,即雷电起火或某些物质的自燃起火。而“中华文字鼻祖”仓颉发现这个天然烈火后,便创造了汉字“火”。后来,人类学会了使用钻木取火或敲击燧石取火。

      火柴的发明则是近代的事情。它可以追溯到著名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波义耳(Robert Boyle,1627年—1691年)(参见《医学影像之一》)。波义耳堪称化学之父别喜爱观察,善于从实践中发现新知。一次他在一张纸上涂上磷,并在一块木片上涂上硫磺,当木块划过纸时,摩擦生热,激发磷和硫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更多热量,点燃了纸张。于是,他详细记录这一发现。不过由于当时磷价格十分昂贵,没有人想到要用它来做火引。

      1833年,瑞典成立了世界上第一火柴厂。据海关史料记载,同治四年(1865年)火柴进入我国,当时被称作“洋火”,亦叫“自来火”。清孙玉璋《异闻琐录》云:“道光间,英夷所贡杂物,多谣巧好玩。中有自来火者,长仅盈寸,一端五色洋药,擦之而火爆发。士大夫见之莫不惊奇,以为鬼物。今各大商埠均有市者,唯索值厅昂,非豪商显宦无力求之耳。”也就是说,当时的火柴价格非常昂贵,属于奢侈品,只有富人才用得起。


     1879年(光绪五年),在日本火柴厂打工的广东民族企业家卫省轩在佛山首创中国第一家火柴厂——“巧明火柴厂”,由于各种因素产品商标是用日本大阪公益火柴株式会社的“舞龙牌”,厂名是日本公益火柴株式会社字。1937年日军轰炸佛山,巧明火柴厂迁址广州。1964年,巧明、东山两家火柴厂合并,仍定名为巧明火柴厂,后更名为广州火柴厂。销路打开规模扩大产品畅销省内外和港澳地区。产品商标有舞龙、舞狮、发财、老虎、国旗、舞凤、猴鹿、佛公、光明巧明1988年,第二十四届奥运会韩国人选择了较具东方色彩的小老虎作为奥运会吉祥物,取名为“Hodori”。广州火柴厂从韩国奥委会购得使用权,发行了一套三色黄、粉、绿贴标纪念火花,印有Hodori举重、击剑等形象,颇为可爱,受欢迎。

      巧明火柴厂的创办,反映了广东人民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和敢为人先的先锋精神。而于1886年,李鸿章看到了“自来火”的商机,将“自来火局”的地址选定在天津,并确定了“火花”和商标“老龙头”,全国开始生产火柴。于是,便有了天津的“华昌火柴厂”和北京的“丹凤火柴厂”。后来华昌火柴厂与丹凤火柴厂合并为“丹华火柴公司”,成为当时中国很有实力的火柴企业。从1919年到1920年,我国火柴厂就达到29家,至1930年,全国火柴厂已有百余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火柴民族工业开始萎缩、衰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火柴业大有发展。1988年,全国大大小小的火柴厂家就有151家。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柴被排在了第一位,这里的,显然也包括了火柴吧。曾记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火柴一直是紧俏商品,有时甚至凭票购买,每家一个月定量几包。火柴庄户人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那一抹微小而炽热的灵魂。女人们在炊烟袅袅中,以火柴唤醒灶火,烹调出家的味;夜幕低垂,火柴又化作星辰,点亮一盏盏油灯,照亮归家的路。男人们指尖的烟草香,也是火柴轻轻一吻的成果,而孩最快乐的源头,要数那鞭炮与火柴共舞的间,“哧啦”一声,火柴跃动,它不仅点燃了人间的烟火气,更点亮了生活的斑斓色彩,如同生命中那一抹引人入胜的温柔,悄悄温暖着每一个角落

     


     记得过去,老式火柴标准每盒108根,代表着水浒一百零八将。寓意他们点燃火炬,照亮别人,温暖他人,自焚献身,流芳百世。火柴硫磺脑袋有黑,有红,有白,有黄。盒子有单双磷面,它成为了那个年代的唯一火种,为人们的生活点燃一束束光热和希望。草屋下、土灶旁、饭桌上、门槛口、台阶顶、床柜头……一手拿火柴盒,一手捏火柴杆,轻轻一划,火柴头与火柴盒侧面摩擦后,“哧”的一声,火柴头便燃着了,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火花。这情景,对于上世纪80年代以前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

      我虽生长在苏北农村,可接触到的“洋货”不少。洋油、洋碱、洋钉、洋车子、洋灰、洋火……很多日用品前面都要加上一个“洋”字。记忆里,故乡盐城人家常用的是上海苏州生产的宝塔牌雄鸡牌双喜牌等火柴,包装朴素,通常用一张薄薄的牛皮纸包着,一面是图案,另一面写着安全火柴四个字;价格便宜,十盒火柴为“一打”才两毛钱。火柴盒的内盒是用极薄的木片糊上粗纸制成,像一个个小抽屉。火柴盒的外侧带有黑色的磷纸。火柴杆是木制的,火柴头的颜色多为黑色,也少有红色、黄色和绿色。犹记儿时,在我们盐城西乡还有一个幽默风趣的“洋火”谜语:满屋的娃娃,圆圆的脑袋。出门一滑(划),开朵红花。几乎人人皆知,谜底就是火柴呀。

      火柴是一日三餐的根本保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火柴,便没有饭吃。母亲坐在土灶前,一手拉风箱,一手向灶膛内添草。红红的火苗,映着母亲沧桑的笑脸,还有她那双粗糙皲裂的手。每每此时,我们兄妹几个就眼看着柴禾烧旺,眼看着饭菜飘香,每个人的心,如同炉膛里跳动的火苗……母亲说,火柴真是个宝,全家离不了!夜晚,揣一盒火柴在兜里,一人走路火力大,歪门邪道都不怕。记得那年代,我们常看露天电影,战争电影片《渡江侦察记》里,女游击队队员刘三姐装扮成提篮小贩,在敌占区与侦察兵接头时,高声叫卖的暗号就是“香烟洋火桂花糖”,那经典的场面给广大观众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物质匮乏的年代,尽管火柴2分钱一盒,但我常跑到隔壁四婶家或东头聋(耳背)大奶奶家借火柴。每逢下雨天,母亲摸到火柴盒就叹气:“唉,几根火柴都潮了,擦不着,没法点火煮饭。”我一溜烟跑到大奶奶家借火柴,四处寻不见她,便轻车熟路地从她家灶台壁洞里“偷”了火柴回家,待母亲点完火后又迅速送回,恰巧碰见大奶奶回来……她见我吓哭,慈爱地拍拍我后背说:“乖乖,没事啊,都家里人。”随即从大襟褂里袋摸出一块水果糖哄我。

     


     儿时爱看书,待夜晚传来父母熟悉的鼾声后,常偷偷摸摸划着火柴点亮煤油灯。母亲是个过日子极其节俭之人,为这事没少挨她责骂。小巧轻盈的火柴盒,拿在手中,轻轻一摇,火柴杆就在里面发出好听的哗啦声。小心翼翼地打开盒拿出一根,把圆圆火柴头朝着火柴盒侧面斜斜一划,“嗤”的一声,火就燃起来。先是跳出一颗火苗,渐而明亮起来,用双手护着,唯恐风来被吹灭。煤油灯不会跑远,总跟火柴是一对不离的恋人,火苗对着灯芯轻轻一舔,灯亮了,满屋生辉。灯亮了,心也亮了,浑身暖和和的。

      那时候,乡下孩子特爱玩火,发现哪里杂草连成一大片,好比发现了“新大陆”,欣喜若狂。“嗤”……不知是谁划燃了火柴,大人总是擒贼先擒王,谁愿意当这个王?于是乎,大家心照不宣,借机一人拽一把干草引燃,所谓:人人有份啊。若遇风起,火借风威,忽高忽低,忽急忽缓,摧枯拉朽之势尤为刺激。个个欢呼雀跃着,甚至还拍手背诵起刚刚才学会的一首古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美其名曰:诗理解得不在深,应景则行。大人发现了,怒喝而止;大人一走,故技重燃。

      后来,市面上出现的火柴盒包装大有改进,不仅颜色艳丽,且火柴盒上印有各种图案,就连侧面的磷纸都变成了许多小小的点。记得火柴盒上的图案除了瘦西湖风景,还有红楼十二金钗、水浒一百单八将、唐僧师徒……等火柴用完了,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拿来空盒子,扔掉里面的小抽屉,撕掉两边的黑磷纸,就可以得到两张漂亮的火柴画片,成为我们竞相收藏、玩耍的东西,就像积攒烟盒、糖纸一样,夹在书本里。我们这些小孩子对用完火柴后的空盒子情有独钟。教室里,操场上,墙角避风处,上学放学的路上……随处都能看到三五成群的玩伴玩着火柴画片,乐此不疲。有时弄到一些少见的火花,还能在同伴间显摆显摆,很神气,好威风。当时的火柴画片被称之为“洋火牌”,几个孩子在一起,经常拿洋火牌进行比赛。每人出一张洋火牌,每两张洋火牌架在一起,正面朝上。然后大家依次用手掌在洋火牌的侧边拍打地面,这样形成一股风力,谁能将全部洋火牌变成背面朝上,谁就赢得了这些洋火牌,玩得不亦乐乎。


     


     据说,做过外交官的胡适,也特爱火柴。他不喜欢没完没了的宴席,平时总去偏僻处的小馆子,饱餐后必带一盒火柴作纪念。餐馆服务员怀疑他是小偷,当场将其抓获。同时在这馆子用餐的“火花”厂老板见胡适收藏的是自己生产的火柴,这无疑是特大免费广告,不仅给他解围,事后还寄赠两箱火柴给他。胡适收到后不方便退还,只好悉数送给好友“烟鬼”赵元任,赵氏用了好多年也没用完。

      先人的四大发明,推动了历史向前,锯木取火是猿人的笨拙之法。但发明和创造,才是中华民族聪慧的结晶。随着上世纪90年代一次性打火机的流行,火柴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电火、气火、油火,代替了火柴。时代的发展使“洋火”变为国产火柴,科技的进步又魔术般地使火柴逐渐远离大众生活。一根小小的火柴,不仅承载着人们五味杂陈的回忆,更是见证了社会的发展变迁。

      火柴象征着:激情与活力、勇气与冒险、毁灭与重生、力量与坚韧。曾读过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亦为那小女孩的凄惨命运流下了同情的眼泪;也读过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的故事》,那里面每一根火柴都是用艰辛与生命换来的,都是一簇簇可以救命的篝火。小小火柴,可以取暖,可以照亮,昭示着那年代对温度和光亮的渴望。每根火柴,虽只燃烧一次,但它燃烧的生命,就像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点燃了岁月,也温暖了我们一生。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我们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若侵权,敬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陈家声(阳光灿烂),江苏泗洪人,为中国酒业协会酒文化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80年代末学习诗歌创作,出版有诗集《爱的旋流》、散文集《杯中日月》、文集《宿迁酒歌》。


顾问:凌  峰

编委:杨增勤  徐永群  颜玉华  邱玲娜   闻  雪

总编严  伍

主编:许尚明



投稿须知


本刊是综合性文学读物,常年面向文学爱好者征稿。


1、作品须原创首发,拒绝同时投送其他公众号。来稿7日后没有刊发的,作者可另投他处。

2、诗词不少于10行;幽默笑话不少于500字;小说、散文、评论、杂谈2000  字内,特优秀的作品可适当放宽。

3、来稿附百字作者简介和作者生活照,与作品一起发表。

4、文稿须遵循法律法规,弘扬正能量;段落清晰,标点符号准确,无错别字;避免生冷怪癖的字词,便于朗读。本刊对来稿有修改权,若作者不同意修改的,须在文末注明。

5、作品赞赏金的70%发放稿费 ,30%用于平台维护,在平台发布15日后以微信红包发放;无赞赏无稿酬,赞赏金10元以下免发稿费。如单独赞赏朗读者的,请微信私聊告知主编或在文末留言处留言。

6作者须加主编微信15305115699;投稿邮箱1114250342@qq.com,或发送到主编微信。

7、作品只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刊观点。

8、严禁抄袭,作者文责自负,本刊概不负责版权纠纷。

                                                          沿海文学微刊

                                                                 2022年4月19






点击二维码,阅读更多美文





沿海文学
展示原创,互推美文,共同分享文学盛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