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
审议我国3个项目的转名录申请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羌年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自列入急需保护名录以来
保护成效显著、存续力持续提升
委员会经评审
决定将上述3个非遗项目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遗产项目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等生活用品的传统手工艺。在认识和利用植物纤维、染料的长期实践中,黎族妇女逐渐发展并形成了由纺、染、织、绣四类技艺构成的完整体系。以此制成的纺织品,如贯首衣、被单、筒裙、头巾、花帽、壁挂等,统称为“黎锦”。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已有3000多年历史,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
为保证黎锦纺织原材料的供应,海南省在东方市等地共建立了148亩的原材料生产基地,采用“政府投资,企业承包”的形式,种植海岛棉、苎麻、假蓝靛、黄姜、山蓝、落葵、苏木等黎锦原材料作物,并严格按照传统种植方法进行培育,确保作物的品质和传统特色。
此外,各地传承人、合作社还分散种植了多种黎锦原材料。据统计,海南省黎锦原材料种植面积累计近400亩,为黎锦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黎锦多次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2023年4月,在意大利米兰国际设计周,举办中国海南黎族文化交流活动,现场表演黎锦服饰秀,赢得了满堂喝彩。
羌年
2009年,“羌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羌年是羌族一年一度的传统新年,羌语中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相关活动通常持续三至五天。在此期间,羌族民众举寨团聚、祭天祭祖、祈福驱秽、庆祝丰收。
该遗产项目是集民间信俗、口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实践,也是承载着羌族民众社会实践、生活经验、传统知识和伦理规范的文化空间。羌族民众通过参与节庆活动表达对日月山川和自然万物的尊重,维系着自身与祖先和乡土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归属。
据介绍,“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保护羌族文化,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代表的举措,从文化空间、活动实践、传承、传播、研究、振兴等方面进行规划建设,羌年保护传承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传统羌寨村落与祭祀活动场所得到全面修复,部分羌年传习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提升改造,还通过从社区到学校的教育,强化了羌族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意识,参与羌年传习实践活动的人数明显增加。此外,羌年代表性传承人积极收徒传艺,羌年研究、展示、传播的成果不断,甚至“非遗+旅游”的方式还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2009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该遗产项目是以对环境以及结构力学的认知体系为基础,采用原木料,使用传统木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运用“编木”等核心技术,以榫卯连接并构筑成极其稳固的拱架桥梁技艺体系。这一技艺体系的实践活动在“主墨木匠”的主持下,由众多工匠密切配合完成。该遗产项目主要分布于福建省东北部和浙江省西南部。
庆元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上栋梁 。姚家飞 摄
木拱桥既有交通设施的基本功能,也具有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是凝聚社区民众情感、维系地方文化认同的重要文化象征和纽带。木拱桥上的廊屋既是社区民众饮茶纳凉、聚会交流的地方,也是举行年节祭祀与祈福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场所,如每年端午、七夕等节日在木拱桥上举行祭祀祈福的“走桥”“祭桥”习俗。
泰顺 ·下察溪桥。庄通 摄
这3项非遗是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意味着什么?
这三项非遗是从2009年开始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到目前已经有15年了。15年间,从政府到社区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持保护工作,群众参与热情非常高,非遗保护取得了积极成效。此次三项非遗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对我们保护工作成效的重大肯定。
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对这3项非遗,以及对我国非遗保护传承来说,有什么样的意义?
郝庆军:对这三个非遗项目来说,由急需保护进入了常规保护的轨道,代表它们已经进入了我们群众日常生产生活了。对我国的非遗保护传承事业来说,意义重大,为我们提供了非遗保护的重要经验,就是要进行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保护,为及时抢救面临失传危险的非遗项目提供了非常宝贵的经验。
什么是系统性、整体性保护?
郝庆军:所谓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意思是不仅就这个项目而保护,而是要保护它的环境。
比如羌年,主要是在四川北部的羌族藏族自治州,保护羌年这项非遗除了要对传承人队伍进行有效培训等基础工作外,还要让羌年的活动进入民众生产生活当中,几乎每家每户都要参加到这个活动当中,让它重新焕发新的活力。
此外,它还具备经济价值,羌族的妇女在羌年的时候,加入非遗工坊,能够在节庆活动中获得经济效益。经过一系列激活、活化工作,形成了社区、群众都共同参与的保护格局,羌年的保护工作也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系统性、整体性保护的成果。
如何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传承事业发展?
郝庆军:首先是要做好传播工作。这3个非遗项目是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通过大力宣传,让它们不仅仅是所在地群众社区了解,让更多的人来了解。
第二要认真总结这3个项目15年来进行系统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的经验,把这些经验推广到其他继续保护的非遗项目事业中。
三是要把这3项新加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的项目,连同刚刚入选的春节以及其余35项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纳入到一个保护体系框架内,让它们在我们国家关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体系内,进行有序保护传承弘扬,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