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长江经济带高铁站区开发成效分异格局

文摘   科学   2024-08-11 13:28   北京  

      

2024年7月31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第九期月度交流会成功举办。本次流域月度交流会由苏州大学教授汪德根以“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长江经济带高铁站区开发成效分异格局”为题进行分享。学术交流会主持人为北师大国土院薛晓宁高工,北京大学汪芳教授担任会议的组织召集人。



题目  基于节点-场所模型的长江经济带高铁站区开发成效分异格局


 

汪德根
教授,苏州大学


首先,汪德根教授回顾了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三大战略之一的重要性。作为横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战略走廊,长江经济带不仅是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土空间开发中的核心部分。汪教授指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格局呈现“一轴两翼三级多点”,其中两翼依托于长江黄金水道,在南北两侧形成了交通动脉。这些动脉如沪昆高铁等线路的建设,对区域协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高度重视,多次视察长江流域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加快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提升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在政策指引下,《长江经济带立体交通走廊规划》明确了交通衔接的关键目标,特别是“零距离换乘”和“五步化衔接”的要求,以解决交通领域“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图 高铁枢纽“时空压缩最后一公里”效应原理示意图

随后,汪教授分析了长江经济带高铁站区发展现状与问题。长江经济带高铁站区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现实问题。汪教授通过对多个实地案例的分析,指出了当前站区存在的交通衔接不畅、综合配套不足、以及产业吸引力不强等问题。例如,站区与城市功能的融合程度不高,部分站区存在“有站无城”的现象,影响了城市发展的整体效果。此外,高铁站区的空间布局和交通衔接效率仍有待提升。

紧接着,汪教授介绍了交通枢纽区协同发展的理论支撑“节点-场所模型”。为了解决高铁站区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汪教授引入了贝托里尼提出的“节点-场所模型”,这一理论为高铁站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节点功能主要体现为交通集散能力,而场所功能则注重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结构。通过分析节点与场所的耦合协调程度,研究进一步划分出了五个功能区,包括均衡区、匮乏区、压力区、失衡节点区、以及示范场所区。节点-场所模型的应用,为高铁站区的科学规划提供了指导。


图 贝托里尼节点-场所模型示意图

之后,汪教授总结了长江经济带高铁站区开发案例研究与分析成果。汪教授通过对长江经济带高铁站区的实证研究,以长江经济带高铁枢纽“时空压缩最后一公里”效应为核心,深入探讨了高铁枢纽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并构建了定量测度模型,揭示了高铁枢纽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机制。通过研究高铁站区的接驳与集疏运绩效,发现节点与场所功能的耦合对于提升枢纽效能至关重要,并识别了不同站区的发展类型,为未来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针对长江经济带城市高铁站区开发中的差异性,提出需制定差异化发展策略,以最大化高铁枢纽对城市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这是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未来深入探索的方向。

 

图 高铁枢纽驱动下城市空间扩展效应原理示意图

最后,汪教授总结了长江经济带高铁站区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方向。研究结果表明,节点与场所的协同发展是高铁站区成功的关键,而提升综合配套和交通衔接效率,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深入推进,站区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更为均衡的城市空间布局。

报告人

汪德根 教授,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精英人才”,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骨干研究员:主要从事城镇化与区域规划、人居环境与旅游规划研究;担任中国行政区划与空间治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地下空间学术委员会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旅游资源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担任《中国名城》副主编、《中国生态旅游》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1项,在Land Use Policy(SSCl),Tourism Manaaement (SSCl)、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SCl)、《地理学报》《城市规划》《自然资源学报》等10多种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已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专著2部;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9篇。

主持人

薛晓宁 高工,北师大国土院


北师大国土院生态与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青年委员,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长期从事城市宏、中观尺度绿色生态研究与规划设计工作。主持参与国家级等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获得新加坡、欧盟、中国发明专利授权15项,主编地方标准3项,参与编写中英文著作6部,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参与空间规划、生态类专项规划等城乡规划项目20余项。

本次“流域”月度交流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流域空间规划分会、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 / 流域人居系统研究中心、流域地方性建成环境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共同举办,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宜居城乡地方性景观生态规划理论及方法”(编号52130804)的支持。


                                                                                                                

城镇化与地方性中德合作小组
NSFC-DFG城镇化与地方性合作小组,是中德科学中心(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德国研究联合会DFG共同设立)批准资助成立的。该项目旨在搭建合作基础平台。组长为北京大学汪芳教授、汉诺威大学Martin Prominski教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