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美丽中国成为执政理念,中华大地生态环境发生深刻改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其中一个任务是:“聚焦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会的举行,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对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本刊特约环境史专家高国荣研究员就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与启示撰文,分享其研究心得。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高国荣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追溯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党为发展生产开展水利建设和植树造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才开始真正的环境保护,资源保护工作局部开展,污染治理也开始起步。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环境保护成为基本国策,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环境保护体制机制逐步建立,环境质量局部好转。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从理论到实践都迎来了历史性、转折性和全局性变化。党领导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包括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至上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这些历史经验将指引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继续阔步前进。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环境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
作 者
高国荣,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历史研究·
旧学新知:中国共产党对乡土杂字的利用改造
温海波
内容提要
认读杂字是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识字传统之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进程中对这一传统的态度前后有变,由涤故更新逐渐转向继承发展。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新编的识字教材政治色彩浓厚,对适应民众生活的古旧杂字相对忽视。全民族抗战时期,随着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在陕甘宁边区受阻,中国共产党因应民众识字需求和认读习惯,发掘利用乡民熟稔的杂字,通过改变杂字的编纂方式、部分内容和教读方法,既延续明清以来注重实用的“文字下乡”传统,又注入了革命的智识与情感。对乡土杂字的利用改造,虽是中国共产党识字运动史上的低音,却为革命的启蒙动员建立了新通道,也为新中国的大规模扫盲提供了实践经验。这套改旧作新的文字学习路径,对政治动员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张力有所调适,是中国共产党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次守正创新。
关键词
乡土杂字 陕甘宁边区 识字教育 政治文化 知识社会史
作 者
温海波,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
严复与天津水师学堂再探
刘晓琴
内容提要
19世纪80年代,有关天津水师学堂的讯息已见诸英文报道,其中特别关注严复在这所学堂的支柱地位,以及严复的翻译才能。各年度《字林西报行名录》《亚洲年鉴与行名录》等资料,呈现了以严复为中坚的天津水师学堂华洋教习群体的面貌。严复与洋文教习之间多有同窗、校友、师生之谊,但与汉文教习宋恕、会办洪恩广关系不睦。除天津水师学堂职责外,严复还有兼差,主要涉及军事教育、地方事务和海防。严复主办的《国闻报》,报道天津水师学堂消息,登载学生时事政论译作,与水师学堂事宜有关联性。1901年9月前后,严复离开天津水师学堂。
关键词
严复 天津水师学堂 《字林西报行名录》 《亚洲年鉴与行名录》
作 者
刘晓琴,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清流与朋党:瞿鸿禨与清末政局
张建斌
内容提要
清流议政是传统士大夫政治的重要脉络与学术议题。清末军机大臣瞿鸿禨作为枢府权力重心所在,整合了具有清流底色的士人,与北洋朋党抗争。丁未政潮前后言路参与政治的一系列事件并非偶然,清浊之争是一条重要线索,既有成案尚有重新解读的空间。瞿鸿禨遭罢免的内在因由尚可再审,所言授意言官与暗通报馆,实难定论的两项指控,深层指向为朝野内外的士议,清流口诛笔伐的结党反而成为瞿出枢最为关键的要素。清流浊化影响了清末政治生态,折射出鼎革前后士人面对变局的抉择与命运轨迹,时势赓衍与此不无关系,光宣朝政以清流始以清流终。
关键词
清流 朋党 瞿鸿禨 北洋集团
作 者
张建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晚清电报的底本:
汉字电码本《中国电报新编》的编纂、
修订与通行
张文洋
内容提要
19世纪,莫尔斯码的设计开启了电报时代,汉字电码本的编纂则激活了晚清的电报通信。在清廷用电报应对内外困局的过程中,使用了《电信新法》这套电码本。官方之外,中国电报局面向社会发行了汉字电码本《中国电报新编》。经过多方的使用与修订,《中国电报新编》逐渐通行、简化甚至收入到日用类书之中。这套明码本在甲午战争之后复杂的信息环境里看似无用,实则不可或缺。在收发暗码密电、编纂新式密本、制定电报规则时,《中国电报新编》均发挥着重要的底本功能。当官方、大众、媒体共享一套通行本时,国内士绅、海外华侨皆得以向清廷、报刊发电表达诉求。《中国电报新编》突破了技术媒介的范围,带有了更多的政治、社会意涵。
关键词
晚清 电报 汉字电码本 《中国电报新编》
作 者
张文洋,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
国共两党和北京政府对列宁纪念的筹办、
态度及作用(1924—1927)
李张容
内容提要
国民革命时期,列宁纪念由国共两党和北京政府参与筹办,但三方态度迥异、作用不同、各有诉求。因联俄联共及国共关系与南北关系的变化,国民党高层从最初积极筹备列宁纪念到消极应对直至忽视纪念;中国共产党主要以国民党名义直接组织或通过社会团体间接组织列宁纪念,基本上形成共产党在幕后、国民党或社会团体在台前的格局,从而取得了列宁纪念的领导权;北京政府及其背后的直皖奉系军阀总体上对列宁纪念并不积极,仅在中苏关系或南北关系尚可之际准许或参加纪念,多数情况禁止或压制纪念。三方共同纪念列宁推动了马列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现代中国的潮流,各方纪念列宁不同的叙述话语和诉求则反映了他们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不同选择。
关键词
国民革命 列宁纪念 国共关系 北京政府 领导权
作 者
李张容,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重思布罗代尔历史时间理论的三个维度
李小龙
内容提要
布罗代尔对历史时间多元性质的探索丰富了人们思考与利用时间的方式,从此时间不再是史学研究中不证自明的先天因素,而成为可以被定义、切割、加工并赋予解释价值的研究对象。以整体性和历史性的视角反思布罗代尔的历史时间理论,可以看到其中的三重维度:第一,布罗代尔将形式时间与物质时间并置,并试图在两者之间建立映射关系,致使其史学实践在时间性方面呈现封闭、割裂的特征;第二,布罗代尔坚持以客观时间的多元尺度作为历史分析的基本工具,拒斥时间的主体性存在,部分阻碍历史学考察更为相对化的主观时间;第三,布罗代尔过于强调历史连续性的原则,否定事变、战争、革命等断裂性事件造成的历史时间的非连续性,暗含了贬低人类自由和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倾向。
关键词
布罗代尔 历史时间理论 形式时间 客观时间 连续时间
作 者
李小龙,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研究生
提前终结的科举?
——《辛丑条约》所涉停试问题与官士因应
王 静
内容提要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中外议和开启,公使团要求将“诸国人民被戕害凌虐”的城镇停试五年。由于该条款表述本有歧义,中方迫于压力的妥协造成部分停试区域由城镇扩展至相关府、州、县,且因“戕害凌虐”并无清晰判定标准,导致部分实无外人毙命之地亦被停试。但经全权大臣与疆吏努力,停试地方由公使团提出的69处减至45处。执行中,停试之县、散州、城镇与府之附郭首县禁试,使当地绝大部分士人的科举之途提前终结;停试之府、直隶州则借棚开考,官方于权变中仍以维持,使列强欲乘机惩治中国士绅的企图未完全实现。停试后多地出现科举没落、学堂难兴的尴尬困局,而天津等重地的停试为新式学务发展提供了机遇。官士应对停试的复杂态度与特殊表现,为研究清末新政以来推广学堂、改废科举的纠葛关系提供了一条新的理路。
关键词
《辛丑条约》 停试 科举 士人
作 者
王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庚子事变期间京官流亡与中枢重建
孙 凯
内容提要
1900年春夏之际,随着义和团进京、甘军入卫,京师一时风声鹤唳。京官为求自保,纷纷携眷出京,是为庚子年京官的第一次流亡。清廷为维持秩序,对京官出京进行管控,略有成效。8月15日,八国联军侵入京师,“两宫”匆忙西逃,大量京官也被迫南下或随扈西行,此为京官第二次流亡。“两宫西狩”后,行在为恢复建制,开始有意识地收拢在途京官,流亡京官由此实现了从惶惶在途到权位的重新安置,而行在建制也在京官的渐次奔赴中逐步完整。此外,在中外和议背景下,清廷的中枢重建还掺杂了派系更替和新旧嬗递等因素。行在枢臣、东南督抚与全权议和大臣奕劻、李鸿章等策力合谋,一举扭转了庚子前倾向主战的中枢氛围,亦为后来的清末新政准备了条件。
关键词
庚子事变 京官流亡 行在
作 者
孙凯,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来源:近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