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德学校旧址,位于贵阳市中华南路14号。原名忠烈宫,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经历代多次增建、改建,形成一组沿中轴线布局排列的三进四合院古建筑群,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1982年列为贵州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列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早在元代建“顺元城”时,就在这里修建南霁云祠,后改名忠烈宫,俗称黑神庙。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黄干夫、凌秋鹗、贾一民等30余人,在忠烈宫成立旨在研究自然科学的团体--算学馆。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算学馆扩大成为达德书社。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达德书社创办民立小学堂,成为贵州私立(民办)学校之始。初由黄干夫任校长,教师皆义务职教,学生则是书社社员各家子弟十余人。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民立小学堂更名为达德两等小学堂。1912年,学校正式定名达德学校。“达德”之名,出自《中庸》,取“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的意思。它以“好学、力行、知耻”为校训,培养德才兼备、身体力行的人,把革命与教育结合起来,宣扬科学、民主,提倡新思想、新文化,与平刚等人创办的寻常小学(后改乐群小学)同为贵阳最早的新式学校。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达德师生群起反对,在校内立“勿忘五月七日”碑,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个“国耻日”。从1911年至1925年,黄齐生与达德校友、师生们一道,先后编写并推出了《大埠桥》《维新梦》《丁文诚诛奸》《亡国恨》《共和鉴》《模范乡》《林则徐禁烟》《意大利统一》《沪江潮》《九命奇冤》《孔雀东南飞》等进步话剧,他们以话剧传播新思想,推动社会进步,为贵州话剧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卢沟桥事变,黄齐生号召各校组织抗日救国会,会址设在达德学校。1938年4月,黄齐生从延安抵贵阳后,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的救亡运动中,宣传党的主张。
开放时间公告
每周二至周日免费开放
开放时间为9:00—18:00
每周一闭馆
每逢国家法定节假日
周一免费对外开放
讲好红色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
多彩活动
来源:贵阳市文物保护中心
关注我们,获取南明文旅一手资讯!
南明文旅出品
初审|杨婷
复审|刘培微
终审|王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