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的城市建设,近些年变化极大,以致我多次站在原本熟悉的街区,竟发现眼前一片陌生,赞叹的同时,又兴起了追源溯头的兴趣。
据《贵阳市志﹒建置志》所引资料,南明之地元属顺元宣慰司;明初隶贵州宣慰司;隆庆三年(1569年)建贵阳府后,区境属贵阳府管辖;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置新贵县,区境隶新贵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置贵筑县,区境属贵筑县。民国三年(1914年),成立贵阳县,区境隶之;民国三十年(1941年)7月1日,成立贵阳市政府,区境属市政府管辖。算起来,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了。
上述节录仅为概况,六百年间,南明的文化底蕴可从历代名人的诗词楹联中窥见不少。
▌
在诗词之中,触摸南明底蕴
因贵阳的地标建筑甲秀楼位于穿城而过的贵阳母亲河——南明河畔,因此历代名人留下的诗句若璀璨的繁星,照耀着秀甲黔中的南明。
明河清浅水悠悠,新筑沙堤接元洲。
秀出三狮连风翼,雄驱双骏据鳌头。
渔郎矶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
此日临渊何所羡,擎天砥柱在中流。
《黔记》里辑录的这一首《甲秀楼》,是有据可查的有关甲秀楼最早的诗文,作者是明代的贵州巡抚江东之。
江东之写下这首《甲秀楼》时,甲秀楼尚未竣工,诗中所描写的景色均为他所想象出来的模样。临别贵州之际,江东之心悬甲秀楼施工建设,唯恐不能最终完成,因此办理交接时特别嘱咐,希望后续者一定完成,只可惜后续施工总是被搁置,直至江东之辞世,他也未能看到挺拔秀丽、具有江南建筑风格的甲秀楼矗立在南明河畔。
明万历34年(1606年),历尽坎坷的甲秀楼才终于竣工。甲秀楼建成之后,贵阳文风愈盛,甲秀楼附近的南明河畔,更为人文荟萃之地。正如江东之诗文所预,甲秀楼由此成为贵阳文化的象征。
甲秀楼自建成后便是贵阳市民游冶寻乐的首选之地,来此品茗弈棋、唱和交流的文人雅士居多,故而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吟咏佳作,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要数比号称天下第一长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个字的206字长联:
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下联: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戕河,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此联不仅用优雅华丽的文字将甲秀楼之美景呈于读者眼前,更是大开大合、纵论古今,胸襟开阔、气魄雄伟。不单以字多闻名,更是以恢弘气势取胜,堪称千古一绝。
此联作者刘蕴良,字玉山。清道光24年(1844年)生于贵阳龙泉巷一个“翰林第”的书香人家。于同治戊辰年中进士,官至江西布政使。他学识渊搏,才华出众,却性格孤傲,不愿同流合污。后因得罪上司,被参革职,“永不叙用”。在断绝仕途之后,他游历各地十余年,于光绪15年(1889年)前后返回故里,以行医及授徒为业。这样的经历,使他对人生和世事的认知皆心有独到,胸中格局自然与众不同,能够写出如此气势的长联也就不奇怪了。
该长联最初只是在贵阳文人中流传,并未公开发表。1915年1月24日的《贵州公报》将该长联刊载于“文苑”栏内,题为《甲秀楼楹联》,署名为“我真氏刘蕴良稿”,这是甲秀楼长联第一次公开发表。
此后,众多楹联爱好者对长联提出了各自的修改意见,其中贵州现代楹联大家向知方修改的作品最为知名,他删去了长联中原有的繁赘字词和部分生僻典故,上下联各减少了16字,全文变为174字,长联由此显得更加精炼。1985年10月,向知方先生修改的版本由贵州著名书法家王萼华先生书写,悬挂于甲秀楼底层大门两侧。
与甲秀楼连而呼应的翠微园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5年至1435年),清代名臣、曾任云贵总督的阮元有《书翠微阁匾后并题》(见《贵阳府志﹒余编》卷十八)一诗留存。
水南小阁题名后,一段林峦未可忘。
黄叶多时有霜气,紫微空处即秋光。
眼前画意任舒卷,溪上诗情谁短长。
莫怪阑干人倚久,勾留清景是斜阳。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籍贯江苏仪征。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系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另有,明神宗万历十年(1582年)举人李时华(字芳麓,贵州贵阳人。后官至监察御史,曾奉旨巡行四川、河南、广东及漕运等地。为官期间上疏朝廷,为贵州增建学校,朝廷准贵州建立县学,为贵州文化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黔诗纪略》录其诗十首。)有《南明河》诗一首传世。
一水绕山城,曾将洗甲兵。
秋波涵碧玉,春涨黔红英。
龙卧归云湿,犀沉夜月明。
寒潭深万丈,澈应本无尘。
在南明的辖区内,有一处古刹也不得不说,坐落于南明河畔阳明路上的黔明寺是黔中著名佛教圣地,该寺始建于明末,重建于清乾隆年间。民国以后藏经日丰,皈依者众,成为重要丛林。如今是贵阳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系贵州省佛教协会和贵阳市佛教协会所在地,同时还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142座全国重点寺庙之一。
此前提到的黔中名宿刘蕴良有一篇述之:
黔置省仅十三郡耳,却养龙毓秀,睹虎标奇,灵异所钟关地运;
明至今殆五百年矣,乃橦锦输珍,苡珠贡瑞,丰盈有兆荷天庥。
(原注:建自明初,为黔省袯祥之所。养龙睹虎,黔中名胜,橦锦苡珠,黔中异品。)
从内容可以看出,刘蕴良写下此篇时,黔明寺必定是秀甲黔中,不仅具“虎踞龙盘”之气势,更集“继往开来”之大同。
▌
在诗意古韵里,感知城市变迁
如果说南明河畔一脉贯穿的甲秀楼、翠微园和黔明寺沉淀着南明悠久的历史,那么被誉为“黔南首关”的图云关不仅沉淀着历史,还连接着近代。
图云关,为贵阳城九门四阁十四关之一,始建于宋嘉泰元年(公元1201年)。在贵阳的地名中,称“关”的众多,但最为著名的只有两处,一为位于贵阳城北的“鸦关”,它是古代贵阳通往四川的必经之道,地势险要,素有“北门锁钥”之称;另一就是地处城南,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为出黔去湘桂的咽喉要隘,人称“黔南首关”的图云关,若从二者拔冠,当以图云关为首。
关上奇石玲珑,崔嵬百态,树木葱郁,凉风拂人。清康熙年间曾供职于翰林院的黔中先贤周渔璜有诗文赞曰:“层轩架构倚崔嵬,点缀黔南亦壮哉!奇石千丈云际立,雄关四扇日中开。时清仙客投繻过,天远王臣叱驭来。万里长城公等在,更于交缅置轮台。”,又有“玲珑万石破孱颜,设险探奇共此关。六诏岚烟飞鸟外,三湘云树夕阳间。岩疆不觉征人苦,平世真教胜地闲,见说双星临益部,时时立马为看山。”(见《桐野诗抄·王子喜中丞建图宁关落成为赋二律》)。
明清两代,贵州重要官吏上任、卸职或受封都在此举行仪式或立坊,过去关下立有各式牌坊二十余座,颇为壮观,可惜现已全毁无存,只有沙滩三贤之一的西南巨儒莫友芝有《图云关》(见《郘亭遗诗》)一诗流传于世。
石蹬旋盘东西回,晓云扶日度关来。
蒙蒙绣堞千花远,历历青山万径开。
千勇威名余马革,通侯勋业尚龙堆。
书生不解匡时略,独立苍茫感将才。
1938年10月,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由长沙迁至贵阳,连同举世闻名的中国医疗卫生中心和军医培训基地等都以它为中心基地。当时,由波兰、奥地利、美国、捷克等九个国家组成的一支国际援华医疗队也来到了生活艰苦的贵阳市图云关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他们为中国抗日战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贵阳图云关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部
最后,我还想说说一首来自于箭道街的诗文——《贵阳射圃晚归马上作》(见《贵阳府志﹒余编》卷十六)。
寒原木叶马蹄中,射圃归来趁晚风。
片月初衔孤塔顶,怒流直下小桥东。
背城山涌三层黑,傍郭灯摇一寸红。
却羡渔矶烟水上,柴门深闭鹿皮翁。
射圃即习射之场,诗中所述的原址就是今天的剑道街,可见当年的南明和今天是截然不同的样貌。该诗是清顺治十二年进士,曾授兵部侍郎的杨雍建所作。杨雍建,字自西,号以斋,浙江宁海人。著有《政学编》、《黄门疏稿》、《抚黔奏疏》、《景疏楼集》等。
从上述诗文楹联中不难看出,自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建省以来,南明一直都拥有全省无可替代的中心地位。六百年过往尘烟已逐渐远去,而今更胜从前,南明的新貌,留待后续来者的笔墨。
文:蔡祥
南明区文联
关注我们,获取南明文旅一手资讯!
南明文旅出品
初审|刘玲
复审|刘培微
终审|王菊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