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与企业建模:如何在复杂中获得清晰

文摘   2024-09-29 13:00   辽宁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我,回复“实践”,即可获得 AI Agent、RAG、多模态大模型相关的案例资料。
作者 | 张娜  

引言

前几天看了一篇公众号的文章,题目为《数学,源于我们简化身边世界的渴望》,文中提到,在各个学科体系都日益系统化、复杂的今天,尽管数学这个学科给人们留下了“抽象、逻辑、冰冷、困难”的刻板印象,但当回溯数学的起源和发展,会发现数学的出现其实恰恰源于我们人类对简化复杂世界的渴望:“数学在努力帮助我们理解、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几何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能够将复杂的空间问题转化为更易处理的图形问题... 正是通过简化和模型化,将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和理解的形式,从而奠定了数学发展的基石。—— 《数学,源于我们简化身边世界的渴望》  

这促使我开始思考,企业架构中常说的各种建模工作,例如流程建模、数据建模、系统集成交互关系建模等,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也是纯粹如数学一般,源于我们对简化复杂企业的渴望,建模的工作在努力帮助我们理解、描述并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
就像数据被诟病难学习掌握、难被应用一样,当怀抱着企业架构建模走向现实时,我们发现实际情况中也一样会遇到一些挑战与阻力,例如各种建模语言的冲突与割裂、应用最佳实践带来的水土不服等;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新可以“加速”建模的推动力,例如敏捷思想与企业架构建模的融合带来深层面优化;可是令人惊讶的是,对于这项耗资庞大的企业建模工作,某些情况下其驱动力、价值究竟是什么,也并没有被明确和共识,在实际中为了建模而建模的情况并不鲜见…面向未来,着眼脚下,企业架构建模该如何最大化发挥其效用呢?
本文就以发挥企业架构的价值作为出发点,正视建模的驱动力、挑战与阻力、推动力
我们相信,这将是用好企业架构建模,以达成我们对于简化复杂企业渴望的必经之路。
驱动力:耗资庞大的“企业建模”,究竟可以带来哪些价值?
企业建模的本质在于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和描述。通过构建模型,企业期望简化复杂的系统和流程,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分析和优化企业运作。然而,许多企业在投入巨资进行建模后,往往发现结果未达预期,或许其中存在一些误解。
建模的本质在于帮助系统抵御“熵增”
企业复杂性的增加,可以视为一种典型的系统“熵增”现象,意味着系统中的无序度在不断增加。企业的角色、活动和资源分配往往随着业务需求、市场环境和内部结构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因此,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商业环境中,企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会不断增加,使得准确描述每个角色的活动和资源分配变得愈发困难。
正如“几何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能够将复杂的空间问题转化为更易处理的图形问题... 正是通过简化和模型化,将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转化为可操作和理解的形式,从而奠定了数学发展的基石。”
模型通过简化、组织和标准化系统的复杂性,有效地帮助系统抵御熵增,并使其保持高效运转。
企业架构的建模亦是如此。在企业架构中,模型能够帮助控制系统的无序状态,使得企业这个复杂系统可以在内外环境变化和干扰中维持稳定性和可管理性。过去,企业管理者可能仅凭经验、直觉或片面的观察,对企业有一些模糊的认识,根据经验做判断决策。但随着企业对自身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开始寻求更加科学、可视的手段,建模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在大中型的企业的管理工具中从可选而成为必选。甚至可以说:企业架构建模受到关注的今天,则标志着管理者从感性认知阶段转向理性认知阶段,系统地、科学地看待企业这个复杂系统
因此,建模能够带来的价值就容易理解了。
建模的三方面价值
当前普遍认为,企业架构建模为企业带来回报明显的、认同度高的价值有三个方面,包括:
  1. 促进沟通与理解:不同部门和团队往往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术语,导致沟通中的误解和效率低下。通过统一的模型,企业内部可以形成一套通用的语言,帮助各个团队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限制。
  2. 支持科学决策:模型提供了一个预测和模拟的环境,企业可以在模型中测试不同的战略和决策,从而提前预见可能的风险和机会,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3. 指导实施与优化:模型不仅是规划的工具,也是实施的蓝图。通过模型,企业可以更有效地执行战略规划,并在实际运营中不断优化模型,以适应变化。
尽管企业架构建模对于企业这个复杂系统被充分地看见、被整体分析、被调整,但并不能“神话”其作用,甚至期待通过建模来简化企业的复杂性,若如果以此作为驱动力和价值验证标准,可能会失望了…
通过建模,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解释企业的复杂性,但并不能解决复杂性。
建模是复杂性管理的工具
实际上,复杂性无法被真正简化。
我们可以用一个类比来更好地理解这一点:企业的复杂性就像一个城市的复杂道路网络。每条街道、每个交叉口都代表着企业内的不同流程、部门和业务功能。这些元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果不加以组织和解释,很容易让人迷失。
企业建模则如同为城市创建一张详细的地图和导航系统,它清晰地展示所有街道、交叉口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通过这张地图,管理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城市的整体布局,知道如何从一个点到达另一个点,识别潜在的堵塞点或捷径。
然而,地图和导航并不会简化城市的复杂性。城市依然复杂,街道和建筑依然存在,导航系统并不会减少街道的数量或简化道路的布局。
同样,企业建模也无法减少企业内的流程、部门或业务功能的数量,但它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复杂性,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或干扰带来的错误判断。
因此,企业建模更像是一种工具,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全局,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转化为可视化、可操作的模型,减少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干扰,而不是直接简化企业的内在复杂性。
虽然企业架构建模带来了诸多价值,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阻力。复杂性、跨领域的架构协调以及最佳实践的局限性常常阻碍着我们实现这些驱动目标。
阻力 1:4A 架构领域之间的协同
4A 架构间隐性存在的关系,受到越来越高的关注
在复杂系统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往往是隐性存在的,可能不像某个单独的组件那样直接和显而易见,但它们对于系统的整体运行却有着关键性的影响。
企业架构中的 4A 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业务架构)之间天然存在相互依赖和相互支持的关系,这个是被大家所熟识的:业务架构提供了整体方向,应用架构和数据架构负责实现业务功能和处理数据,技术架构为整个体系提供技术支持。虽然它们各自的功能和作用不同,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企业架构成功的关键。
尽管如此,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不会像具体的应用程序或技术框架那样容易呈现。通常是通过流程、数据流动、技术依赖、业务需求等多层次、多维度的互动来表现。这些关系存在于不同的抽象层次之间,难以通过简单的观察直接识别。
当不同的团队专注于各自领域(如业务、技术、数据)时,容易忽略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忽视导致的信息孤岛现象,阻碍了企业各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进而影响整个组织的效率和创新能力。
举个例子,一个企业可能有非常先进的 IT 技术和稳定的基础设施,但如果这些技术不能很好地与业务目标相结合,企业的整体效率依然不会提升。技术和业务架构之间的隐性关系如果没有被充分考虑,就会造成资源浪费或决策失误。
将不同架构间的关系显性化的途径
要将企业架构中隐含的关系清晰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确保架构中各领域之间的关联能够得到有效理解和管理:
1. 重视利用元模型来描述关系
元模型的使用:元模型是一种工具,用于识别架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建立元模型,可以明确业务架构、应用架构、数据架构和技术架构之间的交互与依赖。元模型帮助确保架构在各层面中,组件和关系能够以一致的方式进行定义和管理。
2. 确保在有目的地建模关系
架构中的关系往往非常复杂,因此在建模时要根据具体目标进行选择。例如,如果当前的目标是提升管理决策的价值,那么可以重点关注架构与经营视角的结合,帮助识别管理中的空缺和资源重复问题,进而提升 IT 投资的效率。
我们总是提醒自己:从目标开始,并在整个建模过程中不断回溯目标
3. 选择关系建模的深度
在不同的阶段,处理架构关系的深度和复杂度会有所不同。逐步细化的处理方式有助于避免架构设计初期过于复杂,同时也确保了不同阶段的关注点能够适时调整。
  • 初步设计阶段:在架构初期设计时,可以采用较为简化的高层模型,快速定义关键的业务需求和技术需求之间的映射。
  • 落地设计阶段:在执行阶段,需要更深入的细节对接。此时,关系的复杂性增加,要求更加细致的架构分析和管理,以确保业务、技术、数据等领域之间的高效协作。
4. 利用可视化工具将模型关系沉淀为资产
  • 可视化工具的价值:可视化工具是展示和管理架构关系的强大手段。通过图形化的方式展示业务、应用、数据和技术架构的关联,能够帮助架构师、管理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快速理解系统的复杂关系。常用的可视化工具如 ER 图(实体关系图)、流程图、业务与技术映射图等,能够清晰展现不同层次和领域的关系。这种展示不仅在设计阶段具有重要价值,也为系统优化和架构分析提供了直观的支持。
  • 将架构关系作为资产进行沉淀:实际上,许多组织在使用可视化工具时,往往仅将其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展示手段,这种做法在长期来看是存在问题的。架构关系不仅仅是当前架构设计的产物,通过将这些关系视为资产,可以确保在每一次架构调整中都能有据可依,减少重复的工作。因此它们应当被视为企业战略资产,进行持续地管理和维护。
阻力 2:多样化的架构语言体系
架构概念的对齐,让人感觉到疲惫
在企业架构领域,架构师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架构语言和框架,例如 Archimate(TOGAF)、BIZBOK 价值流与业务能力、BPM、APQC、BIAN、五级建模等。这些架构工具因为不同的需求、历史原因或是受到行业趋势的影响,逐渐被引入企业的日常讨论中。
比如,在建模业务流程时,价值流框架被普遍选用,而在分析业务能力时,波特的价值链模型往往成为常用工具。特定行业的模型,如 BIAN,在金融领域进行业务与 IT 的整合建模时也非常受欢迎。
不同架构语言在方法论和模型表达上看似差异巨大,但当你剥离掉它们的“语境”之后,往往会发现它们指向的核心概念可能是相似的。例如,在某些情况下,价值流和场景、端到端流程和价值链这些概念,本质上讲的可能是同一件事情。
但正因为各自使用了不同的语言或模型,这些概念往往会在讨论中引发争论,不仅增加了沟通的复杂性,还可能导致决策和实施中的不一致,甚至因为术语或方法的不统一而延误关键的业务进展。
这种“概念对齐”带来的疲劳感,或许是许多企业架构师都曾经历过的痛点。每个架构框架都有其独到的价值,但在实际工作中,它们的多样性反而常常成为沟通的障碍。正如在一家公司内部,技术团队可能习惯于使用 Archimate 的模型,而业务团队则更加依赖 BIZBOK 的价值流框架。当这两者试图在同一个问题上达成一致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去“翻译”彼此的语言,而这也正是许多人对“架构对齐”感到疲惫的原因之一。
优化架构沟通的方法
1. 更加主动地控制架构语言的泛滥
企业架构的更新和演进依赖项目推动,但如果不加控制,项目中的外部团队可能引入新的概念或方法,增加架构复杂性。企业必须意识到,项目的目的是增强现有架构模型,而不是随意改变它。架构语言和框架应保持稳定,避免因个别项目的需求频繁调整。
因此,企业内部应尽量统一使用一种或几种相互兼容的架构语言。这能减少复杂性,提升跨团队沟通效率。架构师要有意识地识别和剥离重复的概念,确保不同项目在同一理解框架下进行讨论,推动架构建模的顺利进行。这有助于保持企业架构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2. 多做实例化,而不是只谈概念
架构建模理论的清晰固然重要,但在应用架构语言时,切勿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
相反,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用具体的业务场景和案例来操作这些语言和框架。理论讨论就像在纸上谈兵,容易让架构设计变得复杂、抽象。而当这些概念被运用到企业的实际运营中时,就如同将战略图纸带入真实战场,问题和解决方案会变得更加清晰。
通过实例化,企业可以将架构语言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及时发现问题,并迅速调整策略。这不仅提升了架构设计的实用性,还帮助团队更高效地应对业务挑战。
团队有一次在讨论场景这个概念究竟是什么,留下的实例化讨论记录
此外,使用类比的方式,例如将 IT 规划过程比喻为收拾屋子,将数据治理比喻为图书馆管理等,将复杂概念代入对方熟悉的环境进行讨论,也是一个有效的沟通策略。这种方式能缩短技术与业务之间的距离,确保架构设计更好地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
3. 避免“过于技术化”的沟通方式
架构师通常精通复杂的术语、模型和框架,但在与业务团队沟通时,过于技术化的表达可能会增加理解难度。因此,架构师应简化语言,避免陷入过度专业化的陷阱。
例如,与其说“我们需要对业务能力进行端到端流程建模”,不如直接表述为:“我们需要梳理整个流程,确保每个步骤顺利衔接。” 通过将复杂术语转化为易懂的语言,架构师可以更好地促进跨部门合作,帮助各方更快地参与到问题解决中。
事实上,硬技能和软能力同样重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往往比技术工具更能推动项目进展。对企业架构师而言,这一点尤为关键,后续我们将专门撰文深入探讨这个话题。
阻力 3:最佳实践的诱惑
直接套用带来的问题
在不同行业中,企业纷纷从行业标杆中学习架构和管理的最佳实践。制造业常借鉴华为的架构方法,金融业则学习建设银行的成功经验。最佳实践的确能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企业少走弯路,为大的变革提供细化方案,同时增强团队对项目成功的信心。然而,正所谓“欲速则不达”,过度依赖或急于套用这些外部经验,反而可能使企业陷入困境。
一方面,每个企业的环境、需求、优先级、假设前提和业务流程各不相同。直接照搬其他企业的架构模型,往往忽略了这些关键差异,导致最终的架构设计无法真正契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例如,某些企业可能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中面临不同的监管要求,或拥有独特的文化和流程,这些都是最佳实践无法全面涵盖的部分。
另一方面,任何架构模型都有其局限性,尤其是在细节和隐性知识方面。架构模型中无法涵盖的细微之处,通常需要通过与企业内部利益相关者的深入沟通才能发现。如果企业仅依赖外部的最佳实践,而忽视了与内部的持续对话和反馈,可能会错过许多关键的信息。这不仅会导致架构设计偏离实际需求,还会给项目的推进带来不必要的风险和挑战。
因此,最为关键的是认识到,架构模型是企业通过自身实践不断打磨和优化的产物。它不是可以通过简单复制他人经验就能一键成功的工具。虽然最佳实践为企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但这些经验应当是灵活运用的,而不是僵化套用的。企业必须基于自身的独特情况,通过内部反馈和持续改进,打造出最适合自身的架构模型。
保持修行的心态是转变的关键
建模的过程可以比作企业练肌肉的过程。就像锻炼身体时的痛苦和坚持最终会带来强健的体魄一样,企业基线建模和架构设计是企业自我探索和成长的过程。通过这种“修行”,企业不仅会获得更加清晰的架构,还会在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自身的独特性和需求。
同时,架构建模是企业的宝贵资产,而这项资产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耐心和经验的积累。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不断发现自身的优势、短板和改进空间。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会帮助企业培养一种以自我优化为导向的思维模式,在痛苦中探索、在实践中成长,最终使企业架构愈加成熟和适应市场的变化。
尽管企业架构建模面临诸多阻力,但这些挑战背后也孕育着推动架构发展的力量。敏捷思想的引入正是其中之一,它为企业架构建模注入了新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通过专注于核心业务需求,企业能够利用敏捷的思想避免过度设计和冗余,提升架构的适应性和实用性。
助推力:敏捷思想
敏捷与传统企业架构建模之间的矛盾
敏捷与传统企业架构建模方法之间的核心目标和方法论存在本质的不同:
  1. 敏捷强调快速迭代与灵活性:敏捷开发方法旨在快速响应变化,以小步快跑、不断迭代的方式交付成果。其目标是适应业务需求的快速变化,灵活处理问题,而不追求长远的整体设计。敏捷的关键在于短期内产生可见的成果,且每次迭代都为下一次打下基础。
  2. 企业架构追求全局规划与长期战略:企业架构(EA)注重从全局视角进行系统化设计,确保业务和 IT 战略的一致性。EA 侧重于为企业提供长期的技术路线图和架构规划,强调整体一致性和稳定性。这与敏捷的短期灵活性形成了对比。
因此,产生矛盾根源在于:
  • 时间尺度的冲突:敏捷侧重短期内快速响应和迭代,而企业架构关注长期的战略规划。这种时间尺度上的差异使得二者在如何优先处理项目和资源上产生矛盾。
  • 目标的冲突:敏捷的目标是快速交付和灵活性,企业架构则关注系统的整合性和全局优化。敏捷实践中快速变化的需求可能破坏企业架构的整体设计和稳定性,导致架构变得混乱或过于复杂 。
矛盾中藏着机会:聚焦最小可用架构
敏捷思想改变了传统“大而全”的架构设计。过去企业追求在初期全面规划所有需求,增加了复杂度和交付时间。而敏捷思想引入后,企业开始采用最小可用架构的方式,专注当前最核心的业务需求,设计支撑最小业务的架构,避免了过度复杂化。
基于场景自上而下对 4A 架构建模要求进行切片
这种方法不仅减少了因需求变动带来的浪费,还通过识别关键节点,集中资源和精力在最具业务价值的部分,使架构设计更加高效灵活。与传统的一次性“完美计划”不同,敏捷推动企业快速应对变化,减少了过度设计的风险,加快了交付速度。
敏捷架构的引入促使企业从“完美设计”转向“快速适应”,推动了企业架构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带来的是更深层的文化转变
敏捷思想不仅优化了技术层面的架构设计,还带来了更深层的文化转变。在传统架构中,目标架构往往是固定的,要求严格遵守,类似于命令式管理。然而,敏捷强调灵活性与协作,让目标架构从一个规则制定者,转变为帮助团队调整与优化的支持框架。
具体来看,敏捷带来的文化转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协作与反馈:敏捷强调架构师与开发团队的协作,目标架构不再是单向的命令,而是通过团队的共同设计,确保所有人都理解并认同架构的目标。
  • 灵活应对变化:敏捷注重快速迭代,目标架构需要不断调整,避免预先定义所有细节,而是通过持续指导确保一致性。
  • 持续支持:架构师的角色从规则制定者转变为支持者,持续帮助开发团队理解架构的全局目标,并提供长期的支持与指导。
可以大胆地说,敏捷思想与企业架构的融合影响深远,不仅限于方法论和文化层面,还会在更多维度推动了企业的变革。怀抱着积极的期待去融合这两者,不仅能够克服各自的局限,还能形成更强大、可落地的架构体系,推动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和业务需求
助推力:大语言模型(LLM)
大语言模型(LLM)具备强大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能够帮助企业将大量未结构化的知识迅速转化为结构化信息,从而加速企业架构建模的启动和推进。
快速结构化未整理的企业知识
企业内部的知识库通常包含大量的未结构化信息,如会议记录、员工经验、项目报告等。这些信息虽有价值,但在架构建模中难以直接应用。LLM 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快速分析这些未整理的内容,将其按照架构模型的需求进行分类和组织。例如,LLM 可以自动识别出业务流程、技术依赖、数据关系等关键要素,并按照架构建模的要求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结构化数据。
加速建模的开始
传统的企业建模工作往往需要架构师耗费大量时间从不同的部门和系统收集信息,整理成适合建模的结构化数据。这不仅耗时,还容易出现遗漏。LLM 通过自动化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这一过程,将企业内的知识资源整合为系统化的架构信息。这大大加速了建模的启动阶段,减少了手动整理和数据收集的负担。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提升建模效率与准确性
在推进架构建模的过程中,LLM 不仅可以加快数据结构化,还能够提高建模的准确性。通过对不同领域和部门的知识进行交叉分析,LLM 能够识别出隐性的关系和潜在依赖,避免在建模时出现疏漏。此外,LLM 还能确保数据的一致性,使得架构师能够基于统一的标准快速推进架构设计。
结尾
企业建模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将复杂多变的系统转化为可操作的框架,帮助企业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找到明确的方向。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体会,给出了建模的驱动力、阻力和助推力有哪些,产生什么影响,以及该如何应对,希望能够帮助同样在实践中的读者带来一些启发。
那么下一步,具体该如何做?有什么好的参考实践?该如何去打磨企业自己的模型?在接下来的系列文章中,将深入探讨企业架构建模的具体方法与实践,提供实操案例、工具使用指南,以及如何结合敏捷与精益思想,逐步优化企业架构模型。敬请期待,更多实践经验将在未来的文章中详细分享。
注:本文来自于“架构三人行”公众号,作者 张娜,经授权同意后发布。
内容推荐
大会 PPT 获取通道已开启,关注数字化经纬公众号,后台回复“PPT”,即可获取 PPT 下载地址(由于讲师所在企业限制,部分 PPT 仍在审查或不对外公布,详情见大会官网日程)>>>
企业福利
极客时间企业版推出「金融科技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构建金融科技人才数字化能力的全景培养体系,提供一个结构化的成长路径,满足金融科技行业对于不同层级人才的需求,明确了数字化领军人才、数字化管理人才、业技融合人才、数字化应用人才、专项技术人才各层级的培养重点及形式。扫描二维码了解方案详情。
福利通道
  • 关注InfoQ数字化经纬公众号,回复案例领取《行知数字中国数字化转型案例集锦》。
  • 关注InfoQ数字化经纬公众号,回复进群加入数字化读者群交流。
今日好文推荐
AI芯片或面临新一轮短缺,首席信息官如何提前布局应对?
架构师如何引领数字化变革:弥合战略与现实的鸿沟
北京银行如何构建全栈大模型应用体系?
工业转型指南发布,涉及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千亿资金流动 + 复杂业务环境,天弘基金账务类核心系统的挑战与实践

InfoQ数字化经纬
InfoQ极客传媒旗下官方账号。面向数字化管理者、从业者、洞察者,提供数字化企业案例、政策解读、研究报告,做数字时代的「记录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