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文化   2024-11-25 21:49   广东  


来源 |  学人Scholar


据澎湃新闻等媒体消息,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


叶嘉莹,1924年7月2日(农历六月初一出生于北京,本姓叶赫那拉,满族,后成为加拿大籍华人。叶嘉莹主要从事古典诗词教学、研究和推广工作,出版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等著作数十种,曾获得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2014中华文化人物,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 “白发的先生、诗词的女儿”。



读诗是生命的本能


叶嘉莹,1924年农历六月初一出生在北平一个古老的家庭,在家学的影响下,她自幼就能背诵许多的唐诗宋词,对诗词阅读有着极高的兴趣、天赋。


童年叶嘉莹(右)


少年时期的叶嘉莹看到什么,有了感动,就写一首诗。她说:“我内心有什么感动,常常用诗词记写下来,我的诗词都是我当时非常真纯的感情。” 


15岁时,她看到秋天的蝴蝶,就写了首《秋蝶》:“几度惊飞欲起难,晚风翻怯舞衣单。”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前在北京

上大学后,叶嘉莹把之前的诗词曲习作拿给老师顾随先生看,顾随先生评语:“作诗是诗,填词是词,谱曲是曲,青年有清才若此,当善自护持。”

1948年婚纱照


1948年结婚后,由于丈夫被捕入狱,叶嘉莹遭遇到命运的重大打击。她带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寄人篱下,过着无家无业的日子,没有一间房子,没有一张床铺,一天要教三所大学的课,兼职两个电台的工作,来维持家庭生计。

叶嘉莹称这次打击几乎影响了她的一生。她写下《转蓬》一诗记录了当时的生活与心境:“剩抚怀中女,深宵忍泪吞。”


叶嘉莹在台北讲课

52岁时,大女儿和女婿在车祸中丧生,她一口气写出十首《哭女诗》:“迟暮天公仍罚我,不令欢笑但余哀。”以此来疗愈自己的伤痛。

在极痛之余,她有了一种彻底的觉悟:不再只想着自己的得失,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大,更恒久的向往与追求。

她的诗作写锐感、写磨难,也写直面生活的勇气:“入世已拼愁似海,逃禅不借隐为名。” 

叶嘉莹在南开大学

把中国诗词之美传播海外


不是在写诗,就是在评诗、讲诗时叶嘉莹也投注着浓浓的生命情感。

很多听过她课的人说,叶嘉莹先生讲诗,常常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贯注其中,生发出一股感发的力量,让听众从感发中体悟一种乐趣。这一特色深受其老师顾随先生的影响。



后来,叶嘉莹到美国、加拿大执教,面对迥然不同的文学传统,她采用“兴发感动”这样一种方式,解读、分析、赏析中国诗词,在海外学子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她说,诗词中的那种感发,绝不只是知识,它是一种生命,是能够提升你的心灵和品质的一种能量。

叶嘉莹说,我太喜欢中国的诗词了,我讲中国的诗词,我真是把我的感情都投进去了。我纵然英文说得不是很流利,或者文法不是很完整,但是我可以把杜甫、李白的感情讲给他们听,并获得情感共鸣。


20世纪70年代,叶嘉莹在哈佛燕京研究室


叶嘉莹在海外任教时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文艺理论,这些理论都成为了她分析中国诗词的利器。

她不仅把中国诗词之美传播到海外,还汲取并运用西方文艺理论,阐释中国诗词,将新发掘出来的中国诗人的生命心魂与诗词之美传给世人。



回国教学后,叶嘉莹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十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2017-2018年,叶嘉莹将自己的财产3568万元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回国传承中华诗教

1979年春,叶嘉莹志愿自费回国,在国内各地高校讲授诗词。



在2023年南开大学举办的“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99岁的叶嘉莹说:“我是一生一世都以教书为工作、为事业的人,所以我的心目之中,只是要把古人的诗词里面,他们那些美好的理想、感情、传给下面的年轻人。”


2018年,叶嘉莹荣获“2018年度最美教师”称号。从读诗到写诗,从品诗到讲诗,她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诗词教育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自我救赎。她这一生颠沛流离,唯一的根深深扎在古典文学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她走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四处讲学,从七八岁的孩童,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再到七八十岁的学者,无不得益于她厚重的学养。

思想潮
在这里,倾听最有思想的声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