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默地凝视 日月的交替
有人老去了 有人出生了
暖暖地注视 生命的缠绕
冰雪融化了 大地醒来了
静静地聆听 岁月的呼唤
有人走远了 有人走近了
——《轮回》
壹
日月交替,四季变换,生老病死,这便是轮回之影;
你所爱恋的一切都会逝去,一如你所憎恨的;
儿子刚埋了父亲,转眼孙子又在儿子坟前哭泣。
生死死生,生生死死,轮回于六道,这便是凡夫的命运。而在生死关头,我们凡夫往往愁悲苦恼,惶惶失神——面对死亡,大多数人往往低下了平日高昂的头颅,所谓尊严,所谓体面,都被内心深深的恐惧击垮······
死亡不可避免,但这世界,偏偏有人向死而生!
近几十年来在中国大热的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他的存在主义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中探讨了死亡的概念:死和亡是两种不同的存在概念。死,可以指一个过程,就好比人从一出生就在走向死的边缘,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走向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存在就是向死的过程。而亡,指的是亡故,是一个人生理意义上真正的消亡,是一个人走向死的过程的结束。
换言之,生命是一场倒计时。
向死而生,便意味着用死亡来激发一种生的意义,使人更本真地存在。
如德国诗人荷尔德林《在柔媚的湛蓝中》所描绘的:
劬劳功烈,
然而人,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海德格尔给出了阶段性死亡的诠释,也给出了他的终极答案——向死而生,且用荷尔德林的诗为这个答案做了美学的注脚。
但佛法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意味着消失,死亡是轮回的驿站。这场生死疲劳,不出轮回,永不停止。那么真正的向死而生就必然包含着更为质朴和深远的内涵,才有可能使人的精神获得一种圆满的体悟。
而当我们执着于向死而生的内涵时,却早已有人用生命诠释了它圆满的意义。
生死到来,一无所靠。
唯阿弥陀佛,能为恃怙。
志若真诚,便预莲池,声闻缘觉犹弗住,定克证等妙圆乘。
大师所为,无非自励励人,自利利人,教化群盲,普度众生。大师一生之最后,更是感人至深。
1940年11月初四二点二十五分,大师坐床边索水洗了洗手,站起来对大众讲:“蒙阿弥陀佛接引,我要去了,大家要念佛、要发愿、要生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