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枝融媒】乡愁印迹 村史村事 | 落别乡纳骂村:蓝色秧田里的栖居与守望

民生   2024-12-11 19:53   贵州  

走进落别乡纳骂村,让人感受到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静。从明末清初开始,纳骂村便是一处藏在青山绿水间的世外桃源,记录着岁月的发展变迁。

纳骂村航拍图

500多年前,这里荒草密林、古木苍天,周姓、李姓、肖姓开始在此安居乐业、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村寨。

阳春三月,这里的秧苗茂盛,长势喜人。来这里赶集的布依族百姓称赞说“纳漫”(第三土语区标准布依语:naz mans,意为“蓝色的秧田”),久而久之,人们就称这里叫“纳漫”。今天的“纳骂”地名正源于“纳漫”之谐音。

纳骂村是一个以汉族、彝族等多民族构成的村寨。这里既保持了布依族、彝族的传统习俗,更有汉族演绎古代金戈铁马战争故事的地戏文化。

地戏传承人演示地戏

落别乡纳骂村地戏传承人雷胜明说:“据老辈人说,纳骂地戏从明末清初就有了,为了巩固纳骂市场,就先成立地戏,有戏必有场,有场必有戏,采场的时候有这么两句‘采条大路好跑马,采条小路好赶场。采个大场卖牛马,采个小场卖猪羊’。”

纳骂地戏演出不用戏台,就在村野旷地进行,故名地戏。纳骂地戏表演剧种包括《薛仁贵征西》《接指记》等,主要表演武戏。地戏的表演形式比较古朴,演员头戴面具,面罩青纱,背插小旗,手持长矛、刀枪等兵器,在铿锵的锣鼓伴奏下,演员相互对唱、或舞、或打,场面奔放而热烈。

雷胜明说:“纳骂村这三个神柜里面存放的是纳骂村地戏面具96面,根据老一辈的传统,我们每年正月初一采场,就举行开箱仪式,一直唱到正月十五。”

地戏面具

地戏演出期间,男女老少争先恐后前来观看,围观者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人山人海,非常热闹。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娱乐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地戏的吸引力明显下降。

雷胜明说:“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纳骂地戏即将失传,现在纳骂很多老年人、年轻人都很喜欢这个地戏,但年轻人忙于上班、读书,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传承,希望申报非遗也好,或者政府采取其他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

近年来,纳骂村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用菌等特色种植产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走进纳骂村灵芝种植基地,鳞次栉比的食用菌种植大棚有序地排列在山坳里,如同蓄力蓬发的“聚宝盆”。

纳骂村种植的灵芝

在纳骂村的温室大棚里,生长着成片的灵芝。灵芝种植一次可采收两到三年,为确保后续持续高产,棚内的灵芝正“养精蓄锐”,孕育新“钱”景。

落别乡纳骂村民生监督员刘家伦说:“为了我们村的产业发展,我们引进了一个外省老板因地制宜种植灵芝,现种植有30来亩,从栽种到采收,每天不低于30人在这里务工,解决了我们村的劳动力就业,带动老百姓增收。”

今年冬季,80亩羊肚菌如期“落户”纳骂村的冬闲田。通过“稻菌轮作”发展羊肚菌种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一亩双收,促进了农民增收。

羊肚菌种植大棚

落别乡纳骂村党支部书记李清茂说:“纳骂村位于黄果树上游,落纳公路、云姜公路、波纳公路穿插而过,交通十分便利,除了传统农业种植外,还发展生姜、羊肚菌、中药材——灵芝种植。”

下一步,纳骂村将进一步引进社会资本,扩大现有产业发展规模,带动农户就业。在文化方面,把纳骂地戏申报非遗进行传承,加以保护。在基层治理方面,将按照落别乡党建引领“五大行动”要求,夯实基层基础,通过示范带动,做好基层治理,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纳骂村高质量发展。


融媒体中心记者:浦仕美 晏子秋(实习)


编辑:李丛语

值班主任:汪 琪

执行监制:韩江峰

总监制:卢 泉

新闻热线: 0858-5333860

投稿邮箱: lztv5320777@126.com(附图)

 END 
识别以下二维码关注我们
六枝融媒APP
六枝融媒公众号


六枝融媒
传播六枝,服务六枝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