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是利用纤维支气管镜,对肺段、亚肺段进行灌洗后,采集的肺泡表面衬液。对BALF进行细胞学及微生物、寄生虫的病原学检查,对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下呼吸道疾病的诊断定位、病情观察、预后判断、发病机制的研究均有重要价值。
1.1 评价已确诊的肺间质疾病的炎症反应程度(分期);1.3 为肺部感染性疾病和肺间质性疾病的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收集更多的资料;1.4 治疗性灌洗:肺泡蛋白沉着症、伴有黏液栓塞的支气管哮喘。2.3 支气管哮喘伴气道阻塞,高碳酸血症,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2.4 最近6周内发生心肌梗死,难以纠正的出血因素和凝血障碍。
1. BALF由临床医生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时采集。经单层纱布过滤去除黏液,800r/min离心 10 分钟后,上清液用于化学和免疫学检查,沉淀物用于显微镜检查。
2. 用于微生物检查的标本须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混入。合格的BALF标本有严格的要求:①回收率>40%。若选择下叶或其他肺叶肺段灌洗,回收率>30%。②不可混入血液,红细胞<10%、上皮细胞<3%。
1. 细胞学检查
BALF有核细胞须计数除上皮细胞、红细胞外的所有细胞,细胞分类可用沉淀物制成涂片进行。正常BALF中的有核细胞为 (5~10)x106/L/L,肺泡吞噬细胞为 >90%,淋巴细胞为 1%~5%,中性粒细胞≤2%,嗜酸性粒细胞<1%,无癌细胞。中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细菌感染;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感染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性肺炎等。淋巴细胞增多时可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检查出癌细胞有利于肺部肿瘤的诊断。BALF的非病原性杂菌很少,不含气管和左右大支气管的分泌物,因此,涂片检查病原菌的意义较大。适用于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培养。培养细菌数≥105cfu/ml时,有临床意义。痰液中寄生虫、虫卵检出率低,但BALF对卡氏肺孢子虫、卫氏并殖吸虫检出率高。白蛋白、球蛋白(IgG、IgM、IgA、IgE、α2- 巨球蛋白)、补体、癌胚抗原(CEA)、纤维连结蛋白(FN)、III型前胶原(PC-IIII)、透明质酸(HA)、酶学(α- 抗胰蛋白酶、胶原酶、弹性蛋白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和细胞因子(IL-1、IL-6、TNFα、NCF、TGFB、FGFs)等发生变化。BALF中定量测定 CD3 和CD4 阳性T细胞比率是最常用的项目,可用于检测肉瘤样病通常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测定 CD1a 阳性细胞有助于 Langerhans 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的诊断,肺泡巨噬细胞也会表达此类抗原。
BALF 的细胞学、化学、酶学和免疫学等检查结果,可作为探讨肺部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评价疗效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BALF 检查对诊断和治疗有价值的疾病见表。
检查 BALF 的原虫病毒、细菌学等,对免疫功能低下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也有价值。卡氏肺孢子虫肺炎是免疫功能显著低下或缺陷者的肺部发生机会性感染的疾病,常见于AIDS、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脏器移植术后,被认为是AIDS的肺部标志性疾病,其确诊有赖于病原体检查,因病变集中于肺泡,痰液检查阳性率极低,开胸或经纤维支气管镜穿刺肺活检是确诊的主要手段。通过对BALF进行Giemsa染色或特殊染色检查可见囊虫或滋养体,诊断阳性率可达88.9%。主要用于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和预后评估。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结节病和结缔组织病伴肺纤维化时,细胞总数均增高,细胞分类与T细胞亚群变化各有特点。一般将中性粒细胞≥10%、T 淋巴细胞≥28%,称为高密度肺泡炎,如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时的肺泡病变:中性粒细胞<10%、T 淋巴细胞<28%,称为低密度肺泡炎,如结节病时的肺泡病变。BALF 检查可发现原发性或继发性恶性肿瘤,其中以腺癌和肺泡癌的检出率较高。形态质控最全汇总:2007-2023年全国血细胞、尿液沉渣和寄生虫形态学检查室间质量评价图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