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桥风韵 穿过岁月的霞光

时事   2024-10-06 09:31   北京  

溪上花式小廊桥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湖南乡村,有着陶渊明诗里一般的山水村居。迷人的山峦和溪涧、美丽的廊桥和民居随处可见。


廊桥,又称花桥、屋桥、风雨桥、凉亭桥,既有跨越溪沟、遮阳避雨的实用功能,又具飞檐重阁雕梁画栋的艺术价值,是集建筑、宗教、彩绘、雕刻、书法和民俗文化之大成的典范之作,上世纪40年代由湘籍建筑史学家刘敦桢先生正式命名。


廊桥历史悠久,分布广泛,文化内涵丰富,民俗特征明显,既是建筑史上浓墨重彩的华章,又是桥梁史上匠心独具的创造。


历史之桥


廊桥源于新石器时代发轫的干阑式建筑,已知最早的干阑式建筑见于浙江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年—5300年)。春秋战国时期,城防设施或宫殿苑囿遮挡雨雪的“复道”“阁道”,则是廊桥的雏形。


1973年12月,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诸侯国长沙国的《驻军图》中,绘有三角形城堡,内注“箭道”,是该区域各支驻军的指挥中心。“箭道”南侧有线条蜿蜒伸向河边,旁标“复道”,可能用于俯视、控制渡口,并与对岸“周都尉军”相呼应。这处西汉初年建造、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码市镇的“复道”,成为湖南最早见于记载的廊桥。


最早见于史籍的廊桥则是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伏波将军马援在桃源架设的利兵桥。东汉永平六年(公元63年)的《开通褒斜道刻石》记载:“桥阁六百三十二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所谓桥阁,即栈桥上遮挡雨雪的阁亭。


2003年2月,一座长约42米的汉代廊桥现身成都金沙遗址。2009年3月,成都盐市口发掘形制相同的汉代廊桥,长30余米。这些出土廊桥,无论规模还是建筑技艺皆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也印证了刘敦桢先生的论断:“故疑廊桥之诞生,或在西汉以前,春秋、战国之际。”


据《中国古代桥梁》作者唐寰澄先生考证,我国现存最早廊桥是隋代建造的河北井陉桥楼殿——单孔石拱,长15米,宽9米,架设在对峙的断崖间。湖南省内已知最早的廊桥遗存是建于唐代的涟源新车桥。


涟源新车桥。


据湖南交通文化遗产普查及补录材料统计,湖南省内始建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廊桥遗存368座,分布在除岳阳、湘潭外12个市州的58个县市(区),以邵阳(90座)、怀化(68座)居多,县市(区)则以新化(51座)、安化(34座)为最。这其中包括湘江65座、资水156座、沅江115座、澧水19座,另有数座散落北江(7座)、桂江(5座)、赣江(1座)流域。


文化之桥


廊桥数千年建筑发展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廊桥记载了先民适应自然、改造环境的艰辛与智慧,凝聚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桥梁工程史上的辉煌篇章,也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


作为民俗文化载体,湖南古代廊桥既保留了作为风雨桥的共性,又在造型艺术方面显示出其地域和民族特性。2010年,笔者主持湖南古代廊桥专题调査时发现,通道侗寨尚存两座叠梁拱。桥墩两端悬臂逐层斜升,直到上部平梁净跨降至10米以内,形成类木拱构造,从而获得较高梁面和较大跨径,有利于通航。其中,普济桥孔跨19.8米,廻龙桥跨19.4米,建造工艺堪称“国内桥梁建造史上最后的、罕见的一批活化石”。


随着岁月流逝,廊桥由单纯交通建筑演变为包罗万象的文化长廊,并以其独特的装饰艺术和表现手法,成为中国传统建筑技艺集大成者。廊桥装饰主要表现在桥墩桥头、桥廊及屋脊、梁柱、神龛等处,装饰语言包括雕塑、彩绘、书石刻等。


雕塑是廊桥常见的装饰语言,按材质分石雕、木雕、灰塑及泥塑,按方法分圆雕和浮雕。彩绘又称丹青,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图腾以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细微处着笔,或简洁大方,或形象生动,主要绘于墙壁、梁枋、立柱、雀替、栏杆、壁板、藻井等处。书法、碑刻文字是我国建筑特有装饰符号。无论牌匾、楹联书法,还是桥碑石刻,无不体现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我国传统建筑的屋脊通常有1条正脊和4条垂脊,正脊每端设1只螭吻,每条垂脊排列5只蹲兽,统称“五脊六兽”,具有祈求吉祥、美化装饰的意蕴。六兽之前,有一“骑凤仙人”立于脊端,用来引路,寓意“骑凤飞行,逢凶化吉”。廊桥屋脊神兽不完全照搬传统建筑,多用龙、凤、神像、麒麟、宝葫芦等吉祥物镇脊,以图祈福避祸。


传统古建上的 “六兽” 和 “骑凤仙人”。


乡土之桥


随着我国古代儒释道等思潮的传播,以及民间信仰的兴起,廊桥不再仅仅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精美建筑物,更是与自然环境实现了深度交融,逐步成为乡村民众重要的心灵休憩空间之一,体现了华夏先民们崇尚天道与人道整合的朴素自然观,以及避凶趋吉的环境意识。


分布于我国青山绿水之间、神韵各异的廊桥,或建在山坳上,或建在水上,或建于村前村后,重视自然、顺应自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与人文交融的文化景观,寄托着民众期盼与自然和睦协调、维系良好的生存空间和不断提高生产质量的美好愿景。


此外,廊桥建在村头水口,除交通便利外,还兼具休憩场所、祭祀神庙、集贸市场、表演舞台及文化长廊等功用。人们在桥上避雨乘凉、祭拜神灵、交易交流、载歌载舞,传承民俗文化。如果村寨修建两座廊桥,一般是村头村尾各建一座,如新化正龙双桥、通道芋头双桥、桂阳停欧三桥、江永勾蓝三桥等,以求平衡与和谐。有的村寨在干谷或平地架桥,如兵书阁和文星桥,寓意着文化和教育的传承。


在湘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着踩桥风俗。廊桥在建时,闲杂人等尤其外村人士不得上桥。竣工择定吉日良辰后,桥会以请帖或喜报形式告知四村八邻,注明某日吉时踩桥,邀请众乡亲参加。踩桥之前要举行拜桥祈福仪式,礼仪完毕,爆竹声中,踩桥正式开始。先请一位桥会特选、德高望重的长者“踩头桥”。踩桥人(多为主墨师傅)一边在桥上行走,一边颂唱《踩桥歌》,后面身着民族盛装的乡亲列队跟进。踩桥仪式结束后,新桥即可正式启用。也正因为浓浓的信仰情结,湖南村民们对廊桥百般呵护,使得廊桥能够保存至今。


作者丨蒋响元
责编丨陈雪飞
审核丨连萌


投稿邮箱:xww@zgjtb.com
商务:010-65299698

中国交通报
中国交通报社是交通运输部直属在京单位,是以“专业、权威、引领、服务”为价值追求的专业宣传机构,是交通运输行业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30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