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的今日,
社會關注如何以
中醫藥研發製造為切入點,
促進大健康產業發展。
澳門大學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學院和研究院的研究人員
不斷探索中醫藥領域關鍵科學問題,
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
並透過創新的跨學科研究
推動中醫藥的國際化與現代化。
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
澳門大學多年來致力於推動中藥作用機制與質量研究,廣納海內外科學家參與研發與人才培育,促進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和創新研究。
第二屆澳門中醫藥與天然藥物國際研討會暨第二屆澳門藥學國際研討會於2024年10月在澳大開幕
澳大藥理學與毒理學研究水平日益提高
在2024-2025年《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學科排名中,澳大在藥理學與毒理學領域位居全球第33位。該領域的相關研究主要由中華醫藥研究院暨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澳大多個學術單位亦有所貢獻。
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研究院院長陳新特聘教授表示,實驗室擁有完善的研究與教育架構,近年來增設澳門中藥研發中心、澳門中藥檢測中心及藥品監管科學研究中心,並與澳大健康科學學院合作成立了藥物科學系。實驗室已為《美國藥典》、《中國藥典》和《歐洲藥典》制定10餘種中藥國際質量標準;實驗室成員榮獲201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及2021年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國際貢獻獎一等獎。實驗室亦在2022年獲澳門特區政府頒授專業功績勳章。
陳新教授
基於作用機制的中藥質量研究
陳教授指出,將現代生物醫學在內的最新科學技術融入中醫藥研究,闡釋中藥臨床療效的生物學機制及其物質基礎,並且建立基於作用機制的中藥質量研究體系,是促進中藥現代化、國際化和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可行路徑。基於這個理念,實驗室的建設以提高中藥臨床療效、保障中藥高質量應用為目標,通過深入研究中藥的藥效物質基礎與生物學機制,為中藥質量及安全性控制提供原創性成果,包括標誌物、技術及方法;同時,實驗室通過揭示中藥作用機制的科學内涵,推動中藥現代化、產業化及國際化,服務國家及澳門中藥產業發展。
陳教授進一步表示,實驗室建立生物學作用及機制導向的中藥質量標準研究,強調中藥中的活性成分與生物體反應的關聯,以確保質量標準能真實反映藥物的臨床療效。總括而言,實驗室的科研方向涵蓋以下重點領域:基於藥效機制的中藥質量研究、基於毒理機制的中藥安全性評價、基於新技術新方法的中藥質量評價、中醫藥成果轉化與監管科學研究。在疾病研究方面,實驗室聚焦於腫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及神經退行性疾病,以及肝病及代謝性疾病。在交叉學科研究上,實驗室正在探索中藥先進生物活性材料、中藥合成生物學,以及人工智能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應用。
澳大於2024年8月成為「一帶一路中醫藥發展聯盟」的創始單位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在2020年發佈對科學發展具有導向作用的10大科學問題,其中之一是「調節人體免疫功能的中醫藥機制是甚麼」。重點實驗室瞄準這一重要研究方向開展系統性研究,揭示了一批中藥免疫調節作用的細胞及分子機制。其中,TNFR2信號通路作為腫瘤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療靶點,受到海内外科技界及產業界極大的關注。實驗室研究團隊TNFR2信號的免疫調節作用機制和藥物靶標的確定,作出了一系列關鍵性原創貢獻,並發現中藥活性成分粉防己鹼可激活mTNF-TNFR2通路,而野黃芩苷、雙木犀酰胺及Rubiginosin B則可抑制TNFR2信號,從而發揮免疫調節作用。
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應用大大提升了實驗室的科技創新能力,例如實驗室研究團隊基於人工智能的篩選方案,通過機器學習從3,700多種中藥小分子中篩選出山奈酚和丹葉大黃素,並在線蟲和小鼠阿茲海默症模型中證實這些小分子化合物在安全劑量下可有效減輕病理表型。
開發創新中藥產品
基於對中藥作用機制與質量的深入研究,實驗室也在開發符合國際標準並具品牌潛力的產品。2020年10月,實驗室獲澳門特區政府批准設立澳門中藥研發中心,整合資源以促進產品研發與成果轉化,並與內地高校、知名中藥企業及京港澳中藥機構合作研發。
2024年8月,為落實「澳大與深圳市藥品檢驗研究院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深圳市藥品檢驗研究院向澳大中藥檢測中心捐贈100份中藥標本。
澳大中華醫藥研究院副院長兼澳門中藥研發中心主任李鵬教授表示,實驗室與多所內地中醫藥大學及優勢企業共建產學研聯合實驗室,展開20餘項合作,涵蓋創新藥物研究、經典名方研發、名優品種升級及大健康產品開發。「通過研發中心與內地企業的合作,我們已將部分中藥經典名方投入中試生產,並啟動澳門註冊。」此外,實驗室學者在中藥研發方面已獲多項專利,並孵育多家中醫藥科技企業。
助力藥物檢測及監管
另一方面,澳大澳門中藥檢測中心於2024年11月正式啟用,定位為權威的中藥質量檢驗機構。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澳門中藥檢測中心主任李紹平特聘教授表示:「我們的中心為中藥註冊、生產、物流及出口等過程提供檢測服務,並承擔政府委託的中藥註冊、監督、仲裁及應急檢驗,同時為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加強中藥關鍵領域的監管科學研究,有助於推動中藥監管理念、制度與機制創新,強化成果轉化應用,加速新產品研發上市。為提升澳門及大灣區在醫療產品監管方面的能力,以及加強跨行業、跨區域及國際合作,實驗室於2023年成立澳大藥品監管科學研究中心。該中心的職責包括協助澳門藥物監督管理局開展中成藥及醫療器械技術審評、監管科學及政策法律法規研究,以及為藥物評價及監管決策開發新的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工具、標準和方法。
首屆「澳門藥品監管科學國際論壇—中藥高質量發展:理論與實踐」於2024年10月在澳大舉行
促進學術合作
實驗室亦積極與各地大學合作,例如在2023年10月聯同新加坡、香港、馬來西亞及韓國的頂尖大學成立「傳統藥物創新聯盟」,並於2024年3月與香港中文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成立「粵港澳高校針灸聯盟」,近年還與牛津大學、清華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高麗大學、東京大學及悉尼大學合辦研討會與研究生論壇。實驗室學者也參與編輯多份學術期刊,包括主編的國際中醫藥期刊《Chinese Medicine》。該刊由Springer Nature出版,享譽學界。
提供醫藥科學教育
為培養具備先進技術的醫藥人才,實驗室自2002年起推出中藥學與醫藥管理碩士課程,進而於2004年開辦生物醫藥博士課程。2022年,與澳大健康科學學院合作開設理學士(藥物科學與科技)課程,並於2023年啟動理學碩士(醫藥管理)課程。實驗室近年亦與內地大學簽訂雙學位合作協議,促進學生交流。
回饋社會
實驗室亦為澳門社會提供多元服務。自2021年《中藥藥事活動及中成藥註冊法》生效以來,實驗室多名學者獲委任為中成藥審評專家顧問委員會委員,為中成藥的註冊與質量提供建議,並支持澳門藥物監督管理局決策。此外,實驗室開辦新藥研發、循證醫學等方面的持續專業發展課程、與衛生局合作推出乳腺癌風險評估專案,以及為在過去多年為四萬多名中小學生提供科學普及活動。
促進中醫藥行業發展
澳門的大健康產業正以中醫藥研發製造為切入點持續發展。陳新教授表示,實驗室將繼續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研發傳統中藥如經典名方現代化製劑,推進中醫藥領域的科技創新,鼓勵傳統醫藥與現代前沿科技結合,推進與生物材料、人工智能和合成生物學等學科的交叉研究。「通過深入研究中藥的作用機制,我們致力於為中藥質量及安全控制帶來原創成果,服務國家及澳門中藥產業。」
中醫藥研究的成果轉化
澳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暨中華醫藥研究院歷年來在中藥創新研究方面積累了系列科技成果。為將這些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服務澳門中醫藥產業發展,澳大近年設立澳門中藥研發中心、澳門中藥檢測中心及藥品監管科學研究中心,形成完善的中藥科技創新與研發轉化體系。
研發創新中藥產品
實驗室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契機,於2020年設立澳門首個中藥創新研發與轉化平台——澳門中藥研發中心。聯合廣藥集團、華潤三九、片仔癀、華潤江中、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香港中藥創新研發中心等頂尖產學研機構,該中心聚焦經典名方研發、名優品種升級和健康精品開發,旨在整合中藥產業全鏈條優勢資源,推動澳門中藥產業升級發展。
澳大澳門中藥研發中心與內地和香港的知名企業和研究機構合作研發產品
中華醫藥研究院副院長、澳門中藥研發中心主任李鵬教授指出,中心以服務澳門經濟多元發展為宗旨,已攜手多家知名藥企聯合開展保元湯、半夏瀉心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經典名方,滋腎育胎丸、小兒七星茶等名優品種,靈芝孢子油、雙孢菇多糖等健康產品等研發合作20餘項,推動廣藥國際靈芝孢子油等品種於澳門上市。
他補充道,隨著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加快建設具自主知識產權和中國特色的醫藥創新轉化平台,澳門中藥研發中心正積極與橫琴的企業及研發機構合作,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結合內地的資源,共同推動中醫藥產業快速發展。
李鵬教授
提供中藥檢測服務
中醫藥產品上市前須經嚴格審核與檢驗。為滿足澳門不斷增長的中藥檢測需求,在特區政府支持下,澳大自2021年7月起籌建,並於2022年1月12日正式成立澳大澳門中藥檢測中心。該中心於2024年11月正式啟用。
澳大澳門中藥檢測中心於2024年11月正式啟用
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澳大澳門中藥檢測中心主任李紹平特聘教授表示:「特區政府和大學高度重視澳門中藥檢測中心的建設。過去兩年來,中心專注於建立質量管理體系、提升檢測能力、加強交流推介及拓展服務範圍,並參與多項能力驗證。」2023年5月,中心的首批檢測項目「中藥材中鉛、鎘、砷、汞、銅含量測定法」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CNAS)認可。
李紹平教授表示:「截至2024年9月,中心已有118項中藥檢測獲得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的認可,涵蓋《中國藥典》中的中藥理化及微生物檢測項目。理化檢測參數包括重金屬及有害元素、二氧化硫殘留量、黃麴黴毒素、33種禁用農藥的檢測、鑒別、含量測定等;微生物參數則包括生物限度檢查及控制菌檢查。」
李紹平教授
李紹平教授進一步指出:「促進澳門醫藥領域的產學研成果轉化是中心的另一重要目標。因此,中心致力提升專業影響力,推動澳門成為中藥質量標準制定的領導者,建立以質量為核心、標準為龍頭、檢測為手段、認證為目標的澳門特色中藥檢測認證產業,為發展『澳門製造』、『澳門監造』和『澳門監製』提供質量保障。」
發展藥品監管科學
2023年,西太區草藥監管協調論壇(FHH)永久秘書處落戶澳大,協助搭建中醫藥產業經貿合作服務平台,推進開展區域乃至國際草藥標準、產品註冊技術要求的研究制定工作,促進標準協調一致,發揮澳門在中藥國際發展中的協調作用。
澳大藥品監管科學研究中心承辦首屆「澳門藥品監管科學國際論壇—中藥高質量發展:理論與實踐」
同年,澳大藥品監管科學研究中心成立,致力建構可持續發展的平台,促進澳門及大灣區在醫藥產品監管方面的能力提升。研究中心主任胡元佳教授說,該中心的職責包括:協助澳門藥物監督管理局開展中成藥及醫療器械技術審評;監管科學及政策法律法規研究;為藥物評價及監管決策開發新的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工具、標準和方法;承擔政府及業界的研究項目;加強藥械監管人才的培養與交流;開辦業界培訓。
胡元佳教授
此外,中心積極與各界交流和合作,例如最近承辦首屆「澳門藥品監管科學國際論壇—中藥高質量發展:理論與實踐」,聯動澳門與中國內地、東南亞地區、葡語系國家和其它國家的藥品監管專家學者及政策制定者,持續打造醫藥產品產、學、研、政的交流合作平台,助力藥品醫療器械監管創新發展。胡教授表示:「中心將繼續深化職能,促進澳門的藥事服務與產業發展。」
制訂中藥質量標準
國際認可的質量標準有助中醫藥走向全球市場。因此,實驗室積極推動中藥質量創新方法的建立與國際質量標準的制定,分別與美國藥典委員會、歐洲藥典委員會及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建立聯合實驗室,已立項和制定20餘項《美國藥典》、《歐洲藥典》及《中國藥典》標準,涵蓋的中藥品種包括三七、麥冬、枸杞、蛹蟲草、人工蟲草菌粉、高良薑、鐵皮石斛、廣藿香、餘甘子等。
澳大已立項和制定20餘項《美國藥典》、《歐洲藥典》及《中國藥典》標準
參與制定中藥質量標準的過程中,實驗室專注於中藥質量的核心要素,開展創新方法的開發與應用。2016年,研究院與國家重點實驗室及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等機構合作完成的「中草藥DNA條形碼物種鑒定體系」研究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奮發進取貢獻社會
從藥物研發到產品與服務的轉化,再到推動中醫藥產業的發展,是一個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過程,需要政府、研究機構與企業之間的緊密合作。在這條產學研合作的道路上,澳大將不斷進取,致力將更多中醫藥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應用,為推動中醫藥產業的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中醫藥與多學科交叉融合
澳門大學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暨中華醫藥研究院與校內多個學院和研究院合作,開展交叉學科研究,聚焦先進生物活性材料、合成生物學及人工智能等在中醫藥研究上的應用。
天然多糖藥物促皮膚組織修復
許多中藥有效成分在人體內難以吸收。因此,澳大專家正在開發中藥來源的新型材料,尤其是能促進細胞活性和組織再生的生物活性材料。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華醫藥研究院教授王春明的團隊在這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們從中藥杜仲中提取出一種名為EUP3的多糖敷料,能促進傷口癒合,對糖尿病小鼠的慢性傷口具有顯著的修復效果。他們在2019年完成基礎研究,2022年實現技術轉化,2023年啟動臨床前測試。
糖尿病足傷口敷料
目前,王教授的團隊將這些活性多糖開發成製劑,並在中國內地的三甲醫院開展患者臨床試驗。他們還在研發其它基於中藥多糖的產品,其中一款不含酒精成份、抑菌的白及葡甘聚糖免洗護膚凝膠已經上市。
王教授的團隊近期也開發出一種獨特的小分子寡糖,並與國藥集團合作進一步開發為醫療器械。該小分子寡糖可引導調節性T細胞(一種特殊的免疫細胞,英文簡稱Tregs)在毛囊周圍聚集,加速小鼠毛髮生長。王教授說:「這項研究解決了傳統多糖材料活性多樣但缺乏特異性的問題,有助開發更安全、有效的工具用於修復皮膚及其附屬器官。」
王春明教授
發現植物化學防禦系統
澳大研究人員也在探索利用中藥材的活性成分來抑制病原菌侵襲,希望用於生產更穩定、更有效的植物源性農藥,減少依賴化學農藥。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華醫藥研究院教授萬建波的研究團隊近年聯合北京中醫藥大學和西南林業大學的專家取得突破。他們發現,三七(一種人參屬藥用植物,雲南白藥的主要成分)有一種由特定酶介導的雙元素防禦系統,有助抵禦病原菌侵襲。
人參屬植物中雙元素防禦反應示意圖
萬教授說,植物面對環境中的各種脅迫,會產生一系列次生代謝產物來應對,對植物的化學防禦機制至關重要。經過反覆驗證,他的研究團隊發現,這個防禦系統由一種特定的酶(β-葡萄糖苷水解酶)和一類原人參二醇型皂苷組成。當植物受病原真菌感染時,這些真菌釋放的胞外酶會破壞葉綠體(植物細胞中負責光合作用的小型結構)的完整性,從而啟動該防禦系統。隨後,β-葡萄糖苷水解酶對皂苷分子中的糖基進行選擇性水解,生成一種強效活性物質來抵抗病菌。
萬建波教授
萬教授表示:「我們在人參、西洋參等人參屬藥用植物中也發現類似的雙元素防禦系統。這為我們開發植物源性的農藥提供重要參考,有助減少種植人參類中藥材時大量使用化學農藥,促進中藥材產業可持續發展。」
人工智能加速藥物篩選
人工智能幫助科學家高效分析海量數據,包括中藥方劑的組合、藥理機制、製劑開發和臨床試驗結果,加速發現潛在藥物。其中,中華醫藥研究院副院長、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教授路嘉宏的團隊與挪威奧斯陸大學、溫州醫科大學和德睿智藥等機構合作,將人工智能與細胞、線蟲和小鼠的阿爾茨海默病的模型結合,開發了一款藥物篩選算法,以此從中藥材中篩選有潛力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小分子化合物。
研究員對GFP-mito-mCherry-Parkin HeLa細胞施用山奈酚和丹葉大黃素,驗證這兩款線粒體自噬激活劑的功效。
路教授說,他們的團隊對來自兩個數據庫共1,900萬個小分子的數據進行預訓練,開發出一個綜合考慮分子多維資訊的表徵模型。他們隨後從3,724個天然小分子篩選出18個作進一步驗證。
最終,路教授的團隊找到來自山奈等植物的天然黃酮類化合物山奈酚,以及來自閉苞買麻藤的芪類化合物丹葉大黃素:「我們發現,這兩種化合物能顯著改善患有阿爾茨海默症小鼠的神經退行性變化,有助減少牠們的病理特徵(例如澱粉樣蛋白和微管相關蛋白的聚集),並且增強牠們的學習和記憶能力。這項發現為我們將來利用線粒體自噬激活策略治療阿爾茨海默症的工作提供基礎。」
路嘉宏教授
算法平台助力藥物設計
此外,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中華醫藥研究院副教授歐陽德方帶領的團隊開發了一個名為DeepCSP的機器學習框架,用於解決傳統晶體結構預測中的難題。「藥物的晶體結構直接影響其安全性、療效和生產效率,不同的晶體結構會影響藥物的吸收、穩定性和效果。由於中藥成分複雜多變,找到穩定的結晶形式往往充滿挑戰。」他又指出,這個機器學習框架結合了生成對抗網絡和分子圖卷積網絡技術,能從數據中生成潛在的晶體結構,並預測其穩定性,將晶體結構的生成和預測縮短至幾分鐘內完成。
Formulation AI平台
歐陽教授續說,製劑設計是藥物開發的關鍵一環,涉及測試藥物的物理與化學性質和釋放方式。傳統的製劑設計依賴大量實驗和經驗,耗時又昂貴。因此,他的團隊推出Formulation AI平台。該平台結合豐富的藥物製劑數據和先進的人工智能算法,旨在優化藥物設計流程,提高效率和準確性,減少對實驗的依賴。
歐陽德方教授
歐陽教授表示,Formulation AI能預測和評估難溶性藥物的增溶配方的17種重要特性,涵蓋藥物-環糊精、固體分散體、磷脂複合物、納米粒晶體、自乳化、脂質體遞送共六大體系。「Formulation AI能快速預測,毋須複雜的理論計算或實驗室測試,將製劑開發流程由經驗驅動轉為數據驅動,目前有逾300家知名製藥公司和研究機構使用。」
推動中藥合成生物學研究
許多中藥材來源稀缺,而且易受種植環境和氣候等影響,質量和有效成分含量波動較大。因此,澳大研究人員正在研究模擬中藥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過程,通過人工構建的生物系統和合成技術來穩定提取中藥的有效成分。中華醫藥研究院更與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共建「中醫藥合成生物學聯合實驗室」,並在2023年起聯合培養博士生。
交叉學科研究助力中藥創新
澳大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大學內外眾多研究機構通力合作,促進中醫藥交叉學科研究,為中醫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開闢新方向,拓展中醫藥的全球影響力,並為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最新一期《澳大新語》經已發佈,請長按二維碼瀏覽。
To view the English version, please scan the QR code.
文 │ 葉浩男、郭麗雅
圖 │ 編輯部、何杰平
編輯 │ 郭麗雅、葉浩男、林嘉敏
發佈 │ 澳門大學傳訊部
歡迎投稿 │ prs.publication@um.edu.mo
歡迎轉載
註明出處 │ 澳門大學官方微信
你可能
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