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古今中外大家都在探讨的话题,也是大家都渴望得到的,但是究竟什么是爱?人为什么需要爱?爱的意义是什么呢?人们该如何去爱呢?有时越是稀松平常的词越是深奥,比如爱、关心、责任、尊重等,都没有明确的定义。
《爱的艺术》于1956年出版,被誉为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在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地爱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人既要学习爱的理论,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
认为爱不需要学习的几个错误前提:
1.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爱的问题,即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问题。对他们来说,爱就是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如何得到爱,而不是如何给予爱。
2.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才能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爱的意识常常只是作为他们自身交换能力范围内的人类商品而已。
3.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相混淆。
结果:大多数爱以极大的希望和期待开始,却以有规律的失败而告终。
对爱来说,只有一条克服失败的恰当途径——找出失败的原因,并着手探索爱的真谛。
明确爱是一门艺术,正像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如果我们想知道如何爱,就必须遵循我们学习其他任何艺术的同样方法。
1.精通那门艺术的理论。
2.熟悉那门艺术的实践。
3.重视此艺术,把其当作最重要的事情。
人们对爱的追求失败的原因:尽管他们对爱如饥似渴,却又认为几乎每一件事都比爱重要,成就、名望、金钱、权力——人们的所有精力都用来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爱分为成熟的爱和不成熟的爱,不成熟的爱是共生性结合,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就是在保持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了他自身的尊严,而且它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行为。爱是给予,还包括了关心责任、尊重与了解。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正如小王子每天给玫瑰浇水、除草、捉虫,并不是因为小王子需要玫瑰,而是因为他爱这个玫瑰,所以他最后还想回到他的星球找这朵玫瑰。责任并不是来自外的,而是你自愿地想去关注他的状态并对其做出及时的反应。
爱包含尊重,我们只有在我们自身富足不缺乏,不需要拐棍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真正的尊重。爱是自由之子,能够欣赏接受他本来的样子,能够爱他所是,而不是爱他如我所愿。中国父母对子女的爱在这一点上是很缺乏的。在教育上,父母总是想像木匠一样把孩子雕琢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像园丁一样去创造适合的环境,让孩子变成他自己本来的样子。
施比受有福,爱比被爱更有福。在爱中给予本就是乐趣与创造,给予爱的人也能展现生命力和活力,在对爱的对象的了解中也更好地了解自己与世界,更好地成长。
自爱方能爱人,一个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爱人,一个充满爱的人才能更好地去爱人,人没法给自己没有的东西。
爱需要建立在成熟的人格之上,只有自己人格成熟独立,才能更好地去爱人。因为爱而需要,不是因为需要而去爱。爱是只求对方的益处,而不是自己的。爱这个人本身是目的,不是手段。爱是爱其所是,不是爱其如我所愿,能够帮助爱的对象认识其自己,成为其自己。
爱不是有求必应,不是给他想要的,而是给他需要的,而这需要建立在深深地了解之上。
爱是自由之子。只有在完全自由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地去爱。
爱需要谦卑,谦卑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
爱需要关注,需要对爱的对象的高度关注,关注对象的状态并对其做出反应,这是建立在深深地了解之上的。
爱需要专注,敏感,时刻觉察是否在最好的状态,身体上的健康与否是很容易评判的,但是精神以及人格状态的健康与否是很难觉察的,因为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健全的精神和人格是怎样的,这就需要榜样。只有认识对的事情,才知道哪些是错的,正如只有认识了真钱,才能更好地识别假钱。这就是教育的意义之所在,也是教育的挑战之所在。
最后把纪伯伦的诗送给大家。
如果有一天你不再寻找爱情,只是去爱;
你不再渴望成功,只是去做;
你不再追求空泛地成长,只是开始修养自己的心情;
你的人生,你的一切才真正开始。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爱自己,认识自己,成为自己,深深地理解和接纳自己;也愿每一个人都能学会爱,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和热爱的人,让生命的每一天在爱、盼望和信心中喜乐地度过。
文:冯钟徽 (2008级生命科学院直博)
编辑:刘思彤(清川读书会会务组)
2024.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