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愿生孩子的根本矛盾是什么?

职场   2025-01-24 13:02   上海  

关注良计的视频号,精彩内容不重复↓↓↓

马上过年了,很多人回家一定会被长辈追问何时生孩子的问题,矛盾争吵也一定少不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现在年轻人不生孩子的根本矛盾是什么?

是不同主体人群对这件事的解读角度不一样。

不同群体对“生孩子”这件事,有着不同的诉求。而这些诉求又来自于各自的背景,立场和利益出发点,这些始终无法达成一致,于是造成了现在大家各执一词,你说你的,我不生还是不生的局面。

年轻人的诉求是什么呢?

不是不愿意生孩子,而是不愿意养。

因为现在养孩子太难了,方方面面要照顾的地方太多,自己的经济能力,社会生存能力,都无法去支撑。

压在中产身上的三座大山,房价,教育和工作,每一座山都能把人压死。

注意,这不是年轻人不愿意负责任。

孩子生出来了,没有好好养,弃之不顾,这叫不负责。孩子没生出来,这个责任不主动往身上揽,这叫个人选择,不会对社会造成任何风险和伤害。

反而毫不客气地说,现在年轻人对于养孩子这件事,有着更多责任感。

因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如果决定要生,要养,就一定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条件。他们不忍心让孩子穿破衣服,玩过时的玩具,吃难吃的食物。

因为他们的童年就是这么过来的,体会过成长的痛楚和遗憾,所以不愿意让孩子也重蹈自己的覆辙。

所以在自己的经济条件没有达到能让孩子衣食无忧过完整童年的时候,他们选择不生,这反而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不是一些人口中的草率不负责。

可是这个情况,年轻人父母那辈人是无法理解的,因为他们当年生孩子的社会环境和现在完全不一样。

很多60、70后父母生孩子的时候,经济刚开始发展,全国人民都很穷。但是大家虽然穷,可是穷得很确定,穷得很平均。

换句话说,贫富差异并没有如今这么大。

这就会造成一个认知偏差,那就是父母那一辈人,会低估现在生孩子养孩子的难度。

因为他们没有见识过更好的物质教育条件,身边的亲戚邻居大家都是这么穷养孩子的,所以会下意识以为生孩子不就是家里多一双筷子吃饭,带孩子不就是在家看着孩子不出事,教育孩子不就是每天送他去学校然后下课接回来。

他们对养孩子的认知,是能活着就行,活得好不好不管。这种粗放式的带娃模式,在那个年代没什么毛病,可放在现在就行不通。

因为整个社会在向前发展,整个大盘的物质条件上去了,那么势必在各个方面都要精细化精致化精英化,于是差异就拉开了。

而这个差异在孩子的成长教育阶段起到的作用非常明显,一件很不起眼的小事,都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重大影响。

比如学校里同桌穿了双新鞋来上课,孩子回家说爸爸妈妈我也想穿新鞋,这没毛病吧?

可你网上一搜,这双鞋得大几千块钱,顶你半个月工资了,你是买还是不买?

但你说孩子有错吗?一双球鞋穿了6个学期,鞋底早就磨破了,穿在脚上都漏风。

当然,你可以说这是消费主义陷阱,几千块的球鞋还不如一两百的质量好。

但孩子懂得这些吗?你能要求一个孩子用成熟透彻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吗?

怎么可能。他只会看到同学有新鞋子穿自己没有,同学放假的时候去欧洲游自己只能回老家,同学能大大方方去米其林餐厅办生日party自己只能在家吃一碗长寿面。

熟悉的读者看得出来这是某个电影里的情节,但为什么很多人有共鸣?因为电影情节全部取材于真实生活。

你说这是孩子主动想攀比吗?并不是,是孩子不得不接受这些冲击,他处在那个环境下,不得不早早就意识到“人和人之间是有差别的”

而这种影响会日积月累,变成孩子心里的一个个心结,然后延续到孩子毕业,去社会找工作,去职场和同事相处,和老板相处,和各种阶层各种背景的人相处,直至往后人生的方方面面。

以上这些,现在的年轻人早就想到了,是的,他们想的更深刻更透彻,从自己生孩子那一刻起,就已经描绘出往后十几年的人生图景。

可这个图景,老一辈父母是无法理解的。

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社会经济的腾飞,甚至或多或少还吃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都没有感受过房贷和教育的压力。

这可不是看几本书几部影视剧就能懂的。

有些事情没有切实体会过,一辈子都无法理解。就好像你跟父母说公司的老板不做人,同事给自己穿小鞋,可父母只会告诉你,要和别人好好相处,不要起冲突,能忍让就忍让。

生存环境的差异造成社会认知的差异,驴唇不对马嘴很正常。

放在生孩子上同样如此,年轻人因为经历过现代社会的各种毒打,所以懂得一个道理,要想孩子幸福,首先自己要过得幸福。如果连自己都照顾不好,怎么可能照顾好孩子。

就是因为自己苦过,才不愿意孩子受苦,这反而是更正确的选择。

最后简单说说社会管理者的视角,他们看待这个问题又不一样。

政策制定者和管理者,对于生孩子这件事的视角不是人生幸福,而是人力资源。

管理者考虑的是,如果大家都不生孩子,以后国家后继无人,没办法推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这么想没错,但忽略了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我们努力工作生活的目的,是为了让生活更幸福。只有个体幸福了,才有动力去创造群体的幸福。

如果单单只站在劳动力的角度去思考人口增长,这就好比先有结果,再去思考过程,本末倒置。

打个比方,这就好像一个公司的老板,想让员工卖力干活,首先一定要让员工觉得在这个公司好好干有发展,有前途,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被调动起来。

这个前途不光是物质上的前途,更是精神上的愉悦满足,对自己的未来人生有一个光明的期待。

换句话说,这是员工从公司文化里自发感受到的,而不是强迫出来的。

如果老板天天开会训话,HR天天逼着员工打卡,表面看制度是严格落实了,可实际落地执行出来的效果肯定大打折扣,因为这是反人性的。

做管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真正的病灶对症下药。

就说这么多,我是良计,与君共勉 =)

如果觉得今天的文章有道理,欢迎点个赞和在看。

最后祝大家新春快乐。

更多精彩文章:

职场不内耗的秘诀:远离所有自恋型的老板

你卖多少钱不重要,你在哪里卖很重要

为什么你总在做屎上雕花的工作?


张良计
曾和李开复上过同一商业榜单,出版过个人书籍。36Kr,领英专栏作者。擅长思维干货,个人成长,商业创业咨询。带你参透人性,一起赚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