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重庆市委会主委沈金强带队去相关企业开展实地调研
1月15日,重庆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今年的政协1号提案——《关于大力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这个提案由民建重庆市委会牵头,联合民盟、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台盟重庆市委会共同提出,将于1月20日上午由相关部门现场办理。
每年的政协1号提案,都因紧紧围绕当前发展大局和经济热点,而备受关注。今年为什么关注生产性服务业?重庆在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中存在什么不足?重庆又将如何改进这些不足,为重庆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打造腾飞引擎?记者采访了1号提案的主要起草方,以及一直关注研究相关问题的专家学者。
提案历经十几版修改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提案提出单位牵头方、民建重庆市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这为我市加快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迭代升级制造业产业结构、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明确了工作重点。
中央的谋划以及重庆制造业迭代升级的需求,将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这一迫在眉睫的问题摆在了重庆相关部门面前。民建重庆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刘伟介绍,市长胡衡华亲自点题,要重点调研这一课题,市政协交给民建市委会来牵头打造这一提案。
这一问题也迅速列入重庆市的重点发展领域。去年7月底,重庆市政府发布《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规划出路线图,明确未来四年内将重点发展检验检测产业等18个领域,实施数字赋能提升等8大工程。去年11月,《重庆市支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印发,涉及6方面共16条举措,要着力构建优质高效、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生产性服务业新体系。
市政协也紧跟政府规划,将此确定为今年1号提案的主题。去年12月初,在接到起草1号提案的任务后,由民建重庆市委会副主委杨光负责,立即组织相关会员进行研究。杨光副主委告诉记者,仅是讨论提纲就召集相关专家学者、企业家进行了两次会议,然后形成初稿,又请参与提案的民主党派和市级相关部门对初稿进行了好几轮讨论,前后历经十几次修改,最终才成稿。去年12月底,提案正式提交。
提出四个问题四条建议
记者看到,这份提案以大量数据,提出了重庆生产性服务业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
一是“集聚融合”效应不强,产业能级亟须提升。存在经营主体偏弱、产业集聚度不高、“两业”融合待深化等问题,这导致重庆2023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6个百分点。
二是“平台支撑”作用不显,科技赋能亟待加力。比如高能级服务平台较缺乏、企业数字化转型有短板、产业链价值需挖掘。重庆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0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2个,仅占全国0.5%和2%。
三是“要素保障”强度不够,发展环境仍需优化。存在专业人才保障乏力、产业标准体系不健全、统计监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近三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流失率达15%,大IT类高校毕业生整体留渝率不足30%。
四是“内外协同”开放不足,高水平开放尚需拓展。存在诸如市场化进程较慢、开放合作平台有待拓展、服务贸易规模不大等问题。2024年1~9月全市服务进出口额仅占全国总额的1.14%。
由此,提案中也提出了四条对策建议。
一是抓实经营主体培育,推动产业发展“集聚化”;二是夯实平台载体建设,引领产业转型“高端化”;三是提升要素保障水平,实现发展环境“绿色化”;四是扩大协同开放格局,助力产业跃升“国际化”。
每条建议之下,都分成了若干方面,拿出了翔实可行的对策。
重庆工业升级重要一环
作为制造业强市,重庆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有制造业“33618”的宏伟规划,生产性服务业为什么会与强大的工业不匹配?
提案撰写成员、民建中央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重庆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王文涛告诉记者,生产性服务业是为工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但它的发展有自身规律。比如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并不是说工业发展好就一定能带动金融业发展,中间会存在不匹配的情况,甚至有时候需要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推动工业更高质量发展。
提案撰写成员、民建会员、市市场监管局综合规划处副处长周廷军认为,重庆地处西部,服务型要素的集聚要困难一些,工业可以依靠政策规划来聚集,但服务业更多是依靠市场规律来形成。
能成为政协1号提案,显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对重庆有何意义?
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总经济师余贵玲告诉记者:“这是攻克重庆经济结构转型难题的一把钥匙。”相关研究显示,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提高1%,制造业效率可以提升39.6%,生产性服务业是全球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特别是当下及“十五五”时期,重庆正经历着从制造到服务、制造业自身高端化深度转型的关键时期,面临不少突出问题。比如,重庆制造业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还没有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整体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制造业品牌较少等。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得还不够充分。
此外,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重庆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路径。比如,对于科技创新从“0”到“1”再到“100”整个过程,需要科技研发试验、科技推广等“成果转化”能力,也需要供应链管理、检验检测认证等“系统整合”能力,这些都依赖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廖平
李敬:
制度技术人才“三位一体”
让重庆低空经济三翼齐飞
当下,低空经济已成为各地高质量发展的高频词。2025年重庆市两会开幕在即,市政协委员、重庆三峡学院校长李敬带来提案《重庆打造低空经济“制度、技术和人才”三位一体产业生态圈的建议》。在他看来,重庆建成“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之城”有良好基础,当务之急是打造和完善“制度、技术和人才”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圈,助力重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
法规是安全的保障。李敬建议,一是要结合重庆实际,制定促进低空经济规范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二是要推动制定低空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三是要建立完善协调机制,成立专门的统筹协调领导机构,负责低空经济发展的全面规划和监督管理,加强中央与地方、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形成政策合力。四是要建立和优化空域管理制度,科学划分低空空域,明确使用规则和管理权限,建立健全低空空域使用申请和审批制度。五是要建立和完善安全监管制度,制定严格的飞行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低空飞行活动的安全性,加强飞行监控和应急响应能力建设,及时发现并处理安全隐患。
李敬认为,重庆在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有优势,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低空领域的智能化、自主化管理;在航班调度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根据航班需求、天气情况等因素进行智能调度,提高航班运行效率;在空中交通管理方面,人工智能实时监控空中交通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保障低空经济的安全运行。
重庆正加快北斗产业应用建设,李敬建议大力推进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技术开发。比如,低空经济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融合发展,让低空飞行器用于农业数字化管理等。
目前,在学科专业设置上,重庆高校还没有发力。李敬建议,重庆相关高校可申请开设无人机技术与应用、低空空域管理与规划、低空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低空旅游与休闲、低空经济政策与法规等学科专业,建立低空经济产业学院,建立与低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为重庆低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版面欣赏
来源:新重庆-重庆晨报
编辑:陈宇
责编:张浩
审核:胡钊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