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分享几篇地理学相关的最新研究,了解相关前沿,学习论文表达、制图等~1. 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看地理科学基础研究队伍结构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提升学科竞争力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基础研究资助的主渠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肩负着引领学科发展、支撑人才培养的重任。本文基于1986—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理科学学科项目负责人的信息,系统梳理和分析了地理科学学科人才队伍结构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986—2022年地理科学学科队伍的年龄结构持续优化、年轻科研群体的比重持续增加、学科整体活力显著增强,但受地区软实力以及分支学科特征的影响,不同地区和不同分支学科间的人才队伍结构出现显著差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理科学学科在未来引领学科发展、支撑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从学科内生发展逻辑和现有发展阶段出发,给予相应的策略引导,以支撑学科人才队伍结构的高质量发展。1986—2022 年获地理科学学科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出生年份人数变化
图 2 1986—2022 年获地理科学学科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出生年分段性别比例变化
2000—2022 年地理科学学科各类型项目资助总数
2000—2022 年地理科学学科项目资助总数
2000—2022 年地理科学学科各申请代码项目资助总数
2000—2022 年各地区获地理科学学科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出生年份人数变化
2000—2022 年地理科学学科重点项目负责人的年龄结构
2000—2022 年地理科学学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的年龄结构
2000—2022 年地理科学学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负责人的年龄结构
文献来源:熊巨华,高阳,蔡顺,等.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看地理科学基础研究队伍结构[J].地理学报,2024,79(07):1737-1750.2. 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主导空间模态及其影响因素
明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建设的影响机制,是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引入“远离人类活动区”的概念,分区、分时深化认识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的影响,对科学制定黄土高原生态恢复空间策略具有实践意义。本文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采用经验正交分解法、残差趋势分析等方法,对2000—2022年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植被快速恢复区的相对作用,分析黄土高原南部植被年代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随着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草工程等深入实施,2012—2022年黄土高原NDVI增加速率有所减缓,并未呈现先转好后稳定,甚至退化的趋势。(2)无论是人类活动强区(耕地、城镇、土地利用转型区),还是人类活动弱区(人类活动未改变土地利用类型),人类活动均是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其贡献率均超过65%,约是气候变化贡献率的2.0倍。(3) 6月降水年代异常,是黄土高原南部植被东西反向异常变化的关键指示气候因子。当6月降水增加10 mm时,黄土高原东南部NDVI将减少1.4%,黄土高原西南部NDVI将增加1.7%。将时空信息耦合,明晰植被趋势和年代波动的空间范围,对全球或中国其他生态敏感区植被变化归因方法完善具有启示意义。黄土高原植被变化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2000—2022 年黄土高原 NDVI 异常主导空间模态与时间系数变化
2000—2022 年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黄土高原 NDVI 变化贡献率空间分布
黄土高原第 2 模态植被正负异常区 5—8 月气温、降水与 NDVI 年代尺度相关性的空间格
文献来源:李双双,段生勇,胡佳岚,等.黄土高原植被变化主导空间模态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学报,2024,79(07):1768-1786.
3. 2000—2019年青藏高原山体效应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山体效应(MEE)是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其引起的水热组合空间分异深刻影响了山地及内部分区的地理生态格局与环境演变。本文基于MOD11C3和气象观测数据构建地—气温回归模型模拟青藏高原气温分布,估算并分析了2000—2019年高原全域及各地貌分区山体效应时空分异特征及动态演变格局,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揭示不同时空尺度下研究区山体效应的成因规律。结果表明:(1) 2000—2019年高原全域山体效应均值为4.13℃,整体呈现由东北向西南向心圈层增强的空间格局和海拔垂向递减特征,与经、纬度均呈显著负相关;高原地貌分区山体效应多年均值为5.06℃,且各地貌分区内部空间分异更加明显和复杂,山体效应得以更精细和规律地刻画。(2)高原山体效应季节性差异显著,干季山体效应略强于湿季;干季山体效应呈西北弱、东南强的分异格局,而湿季则呈西强东弱特征。(3)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区山体效应呈现不对称线性增强规律,其年际倾向率为0.26℃/10a,表现出东强西弱、以腹地为核心向边缘递减的“环状”特征,山体效应弱区显著增强,强区变幅较小。干季山体效应波动幅度及变化速率均大于湿季,干季是山体效应变化的主要贡献季节。(4)高原山体效应时空格局的驱动过程存在一定尺度效应。宏观尺度下山体效应受三维地带性因素主控,其中纬度地带性贡献度达36.37%,奠定了高原山体效应分布的整体基调,而微地形因素及下垫面、气候等差异对山体效应有区域性影响;地貌分区尺度下高原山体效应空间分异仍受纬度控制,但海拔对其贡献更为突出,进而可划为6个地形主导型和3个位置主导型分区;同时NDVI和气压等因子又增强了研究区山体效应的季节尺度空间差异。文本可为深化山地科学规律认知、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供科学参考。2000—2019 年青藏高原干/湿季山体效应估算值空间分布
2000—2019 年青藏高原年际山体效应倾向率及显著性检验
2000—2019 年青藏高原干/湿季山体效应倾向率和显著性检验
青藏高原各地貌分区山体效应因子探测结果及主导类型划分
文献来源:高煜,刘琳,张正勇,等.2000—2019年青藏高原山体效应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24,79(07):1842-1861.
如果有好的内容或者新的研究成果或者想要进行学术和技术交流的,欢迎点击公众号底部【与我联系】添加微信,添加时请备注 学校/机构_研究方向_姓名,方便交流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