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文称2025年考研网上报名系统中,辽宁省抚顺市招考办报考点注明准考证照片“严禁化浓妆、修图,禁止使用海马体照片”。
关于禁用原因,抚顺市招考办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使用海马体照片可能会影响考试以及后续入学时的身份核验,因此“绝对不能用”海马体照片。
海马体照相馆近日回应表示,全国86个城市123家门店已开通考研照绿通服务,到店即可免费拍摄“报考快照一份”。其次,对于今年拍摄考研证件照产品的用户,如果因为限制问题,导致没有成功报考的,将提供退款服务。
海马体照相馆因其照片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流行风格,在年轻人中颇受欢迎。“海马体”在此处,已经不仅仅指的是海马体照相馆所拍摄的证件照,更是其代表的一种风格:相似的服装与妆容,流行化、模版化、一致化的修图手法。
之所以“海马体”会引发争议,在于考研证件照承载着两种不同的期待。对于招考办来说,证件照最核心的效用是身份检验,因此会要求考生应尽可能真实地展现五官的原始样态,而风格化的修图会模糊个人身份特征。但对于考研学生来说,这份证件照却有更多的用处——它会出现在录取通知书和研究生学生证上,并在未来的几年,在许多正式、非正式场合反复出现。这涉及形象展示的问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无可指摘。
检索发现,招考办对于海马体的拒绝并非罕例。不论今年还是往年,如厦门市教育招考中心、中国传媒大学报考点等,都曾发布过相关公告和要求,提示“请勿使用海马体照片”“不得美颜,不能PS”等。这既说明招考办对于考生个人身份特征的一贯严谨态度,也说明“海马体”照片在某种程度上相当泛滥,到了必须出公告的地步。
当前,各种新技术为我们打造网络人设提供了便利。只是,这种人设与本真之间,愈发隔着一条由修图滤镜、表演、流行文化、攀比之心等构成的鸿沟。这或许才是值得警惕的。
当精心修图成为常态,我们确实享受过由此带来的感官愉悦,但博取在社交平台上的点赞又何尝不是一种“他人眼光”的凝视?同时,不管是“海马体”,还是网络上千篇一律的修图风格,我们期待更多因技术更迭造就的“百花齐放”,而不是对个性的“磨皮”与“锐化”。
从心理学角度看,任何一个人的自我都可以分成两部分:现实的自我与理想的自我。修图、滤镜、朋友圈预制等“表演”方式,很大程度上都寄托着公众“理想自我”的想象,但当“表演”过泛过滥,公众则容易沉浸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中难以自拔。当现实与幻象界限不再分明,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甚至也会削弱其现实的行动能力。
于文亮能在去年底“爆火”,“治好了我的普通人羞耻症”,或许正是对这种“表演”过于流行的一种反弹——简单做自己,接受自己,享受本真,恣意个性——这也是讽刺的,本该是寻常的,却显得格外不易。
人不是“活在树上”,希望我们走出为自己打造的人设,认清“理想自我”的幻影,既要有追逐美好的向往,也要有拥抱现实、接受粗粝的坦然。从这个角度看,本次“海马体”风波,不失为一次可贵且及时的提醒。(陈自强 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