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有所敬畏”比“无所畏惧”更重要|青年说

文化   2024-10-21 17:48   江苏  
近日,内蒙古医科大学几名医学生在社交平台晒出与大体老师头骨的合影,并配以“医学生无所畏惧”的文案,这一行为迅速在网络上引发广泛争议。(注:大体老师,是解剖医生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称为老师,意为捐献者用自己的身体为医学、科学作出了贡献。)
其实,许多医学生在第一次接触大体老师时都有所恐惧,事件中几位医学生手捧大体老师头骨合影,并表示自己无所畏惧,或许是想表示自己克服了恐惧心理,可以从容面对人体解剖这一重要学习环节。也有声音表示,从配图来看,几位学生并没有侮辱大体老师的行为。这一舆情事件有如此高的热度,背后体现的是社会民众对大体老师这一“群体”的敬重,反映的是重视医学伦理教育的呼声。因此,在医学教育中,除了帮助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更应引导学生学会“有所敬畏”。
大体老师对医学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生应对大体老师“有所敬畏”。这种作用既体现在专业技能培养又反映在医师精神熏陶。在医学教育中,医学生们想要直观了解人体结构、器官形态等,最好的授者就是大体老师,这是任何书本、模型都无法替代的。同时,捐献者用自己的身体为医学、科学做出的贡献,也让医学生们感受到生命至高的意义和救死扶伤的深刻内涵。
在医学教育中,对遗体、生命“有所敬畏”是医学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之一。然而,在以往的一些新闻报道中,部分医学生将接触大体老师视为一种“新奇”或“刺激”的体验。他们不仅未能体现出对大体老师的敬畏之心,反而将这一庄严的时刻变成了娱乐的素材,这种行为无疑是对医学伦理的践踏,对生命尊严的不敬。
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医术精湛的医生,更要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职业道德的医者。许多医学专家和教育工作者也表示,医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与道德教育,让学生在面对生命与死亡时,能够保持敬畏之心,尊重每一个生命。此次事件不仅是一次对医学伦理的考验,更是一次对医学教育未来之路的深刻思考。
从“无所畏惧”到“有所敬畏”,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医学伦理教育体系,将尊重生命、敬畏遗体作为医学生必修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对于类似违规行为给予严肃处理,以此作为警示,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重庆大学 程大铃)


荔枝锐评
江苏广电荔枝新闻、荔枝网旗下评论专栏,理性不偏激,温和有锋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