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习室里“摸鱼”,是青春和人才的双重浪费|青年说

文化   2024-11-13 17:59   江苏  
谈起“摸鱼”,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或都是自称“牛马”的打工族们在岗位上各种磨洋工、水时间、散漫懒散的热梗趣事。但近日的一则报道则指出,许多年轻人正在以“摸鱼”之态对付学习。
据报道,近来,大城市流行的付费自习室正往市县级城市发展,用户大部分是考公、考研、考编的年轻人。付费自习室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备考环境,一些人在这里认真学习并成功“上岸”;而对另一些年轻人而言,自习室则是远离家的自由地、一个逃避压力的新场所,不少年轻人直言,自己只是“表演性学习”。

报道的故事化叙事,引导着社会将“鞭子”打向这群年轻人:花钱去付费自习室磨洋工,既愧对父母,更愧对自己。但是这种道德化的批评与建议,与报道中提到的,逼着这群年轻人“逃离家庭”的来自父辈的说教,在本质上无异,也同样无益。
比起“表演性学习”,我更愿意将这种假装学习、假装努力的行为称为“摸鱼”。一是因为,他们内心对学习缺乏认同,从学习中难以获得有意义感的正向反馈,但又不得不每日打卡,为了目标“努力”。
二是因为他们背后都有一种“不得不”的意味。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出于“路径依赖”、视野的狭窄和各种有意无意的引导塑造,“学习”(考研、考公、考编等)成了不喜欢但不得不走的一条路。
从这个角度讲,问题的本质是这些“摸鱼”的青年人并不是真正热爱“学习”,也暂时没有找出属于自己人生的可能性,或者说,不知道除了“学习”之外还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他们并非就该被否定,只不过他们的前途与青春的璀璨,可能不会绽放在这里。
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付费自习室行业发展现状与消费趋势调查分析报告》显示,2022年付费自习室用户规模达755万人,预计2025年有望突破千万人。其中有不少,都是备业和待业青年。
在现实背景下,道德化地批评青年人浪费青春、愧对家人,是混淆了米尔斯所说的“个人困扰”与“社会议题”。如此多的青年人涌向自习室、挤上“独木桥”,是一个多重因素发酵产生的社会问题,“表演性学习”是这一社会问题的具体化表现。对年轻人说教“应当树立目标感、过得更充实”,只是隔靴搔痒,回避问题。
真正应该看到的是,大学高中化、考研考公考编高考化,正在逐渐窄化对年轻人的评价体系,缩限年轻人的人生选择。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应该如何采取更多有效措施,引导他们从自习室里走出来,绽放青春、释放潜能,实现人尽其才。(陈自强 南京师范大学)


荔枝锐评
江苏广电荔枝新闻、荔枝网旗下评论专栏,理性不偏激,温和有锋芒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