涞源盆地地质结构非常特殊,可以说是得天独厚。盆地总流域面积1065平方公里,是一个集水盆地,丰沛的降水除了形成地表径流和自然蒸发之外,全部下渗到土层和砂砾层,饱和之后理论上会沿砂砾层、岩溶裂隙向低处游走汇集。盆地东南沿七山到小凉山、到湾子梁(火车站)、到飞狐山,发育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断裂带。断裂带两侧地层发生了错位(差异升降),东部地层抬升,西部地层下降,结果东部的致密层挡在西部的含水层上,无异于地下修了一条“暗坝”,将潜流截断。当潜流不断汇聚、水位上升,则“露头”变成了明流,成为泉水。因此,从七山到小凉山形成了三组岩溶上升泉,即荷叶山西北的老龙塘(所谓拒马源)、天源酒店院里的南关泉(所谓易水源)、兴文塔下边的北海泉(所谓涞水源、俗称养鱼池)。
大家发现,这三组大泉是从平地冒出来的,上游都是干干的黄土层,一点迹象都没有,突然在几个地方呼呼往外冒水,而且常年基本恒温,保持在13度左右,冬天不冻,还冒热气;时而冒出串串气泡,非常奇妙。我们之所以把涞源形容为“奇山妙水”,道理就在这里。老龙潭沿拒马河主河道一路东流。而南关泉在穿越沙河街口时变成了暗涵,过大街后复成明流,隐于108国道南侧的民居里悄然东流,沿南树林北侧到水云乡村东南分成两支,一小支在树林里南转又东流汇入拒马河主河道;一大支与北海泉水交汇,沿前泉坊村南大渠东流,穿越207国道暗涵后汇入主河道。北海泉从水云乡老村西侧入村蜿蜒东流,在三官庙处分为两支,一支向东南流走,穿过108国道暗涵,与南关泉汇合;一支继续沿原古街两侧水渠悠悠东流,为水碾、水磨带来持久的动力,目前多处老碾坊遗址犹存。水流沿古街到现在的广平大街南头由暗涵导出,从城建小区东北水渠被导入南树林,在虹鳟鱼场东侧与南关泉水流交汇。过去北海泉(涞水源)与南关泉(易水源)交汇处,被称为“涞易合流”,是涞源古十二美景之一。三组泉再往下游,现在都汇入了涞源湖。
写到这里我突然意识到,过去我们有一个疏忽,就是对水云乡、泉坊一带的古渠、古磨坊、古碾坊保护不够。这一类文物因司空见惯而被我们忽视。其实它跟都江堰一样,承载着涞源人的文明基因,因为人类文明史上不断获得更大的动力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水云乡和泉坊的名字因水而生,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那些老水渠、老碾坊、老磨坊遗址谁知道建于何年,为多少家庭加工过面粉、豆腐,甚至作为铸币基地的重要部分碾制过铜矿粉。这一疏漏我们应该立马补上,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研究,建设一座反映涞源“泉城”风貌的露天历史博物馆,供后人瞻仰,供游客参观。同时,在保护传承好“水利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把这几个街区建设为特色民俗街区,服务于当代文旅产业。
探究拒马河源头的成因,不能离开大的地质背景。涞源盆地西北部为奥陶纪灰岩,北部和东北部为中元古代白云岩,地下岩溶裂隙十分发育,所以地表缺水,而地下富水。盆地东部自银坊到杨家庄、王安镇、乌龙沟是一个巨大的燕山期花岗岩体构造,学术界称其为司格庄岩体,约600多平方公里。岩体东部高耸,基部埋深据说达几千米,西部伸入涞源盆地,石门山南北墩拒马河底的基岩已有花岗岩出露。正是由于巨大致密花岗岩体的阻隔,涞源盆地自石门山以西地区几乎所有的地下水都要露头成为泉水。因此,从水云乡、泉坊到石门、杜村之间又形成了四组大的泉群,而且是下降泉,它们分别是泉坊前泉、石门泉、杜村泉和神山泉。连同上游的三组泉群合称七大泉群。现在,随着涞源湖的修建,下游的四大泉群都已隐藏于涞源湖底,给涞源湖提供着充足的水源。
多年来,每当给领导、朋友讲解拒马河源头时,都会有人提出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拒马源泉群水量恒定?涞源盆地的汇水面积何以支撑这么大的水量?其实,这是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斗胆给大家解释一下。大到地球、小到一个区域都存在着水循环,就像人饮水后会出汗、撒尿一样。涞源盆地高山围合,东南部是一列平均海拔在1600米左右的大岭,这条大岭从野三坡的百草畔到紫荆关,沿拒马河谷一路由东北向西南展布,到达白石山后像一条巨龙,高扬起龙头,三个主峰都超过了2000米,最高峰佛光顶达2096米。然后由白石山南转至神仙山、柴劈岭。这一列大岭被称为紫荆关断裂或紫荆关抬升。涞源地处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从东南方向吹来的暖湿气流,越过华北平原,从平原西缘的低山丘陵,向西北的大岭不断攀升,遭遇紫荆关抬升的阻挡,便形成了第一次锋面降雨,这也是营尔岭到白石山一带多云雾、云海的原因。因此,紫荆关到白石山、到神仙山成为降雨带,年平均雨量远高于其它地区,达600到800毫米。
当暖湿气流越过东南部的大岭之后进入涞源盆地,气流下沉之后继续北上西行,结果又遇到了大北山的阻挡。涞源盆地北部被高达2000米的大山包裹,这列山十分高大,从东北部的小五台(主峰东台海拔2882米),到东甸子梁,再到麻田岭(海拔2122米)、马蹄梁、空中草原(海拔2050米)、驿马岭、太白巍山(海拔2134米)。因此,又形成第二次锋面降雨。上一个十年涞源的平均降雨量为524毫米,丰水年能达到600毫米以上。由此,造就了涞源盆地冬暖夏凉、半湿润半干旱、温润的局地小气候。如果不是驿马岭相对低矮,致使西北的冷空气不时溜达过来,涞源的冬季要比现在暖和得多。这也是涞源盆地“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重要原因。根据常年观察统计,涞源的平均气温冬天比大同和张家口,尤其尽在咫尺的蔚县和灵丘要暖和几度,夏天反而要凉快3至5度。
丰沛的降雨为拒马源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给。但根据专家测算,涞源盆地泉群的旺盛还得益于西北地区的地质构造所形成的跨流域的补水。大北山南部有一个“大背斜”,受其影响,蔚县大南山不仅部分地表水汇入涞源盆地,而且大量地下水通过岩溶裂隙注入涞源盆地。同理,灵丘东部的地下水也注入了涞源盆地。这绝不是妄猜,1970年代修建京原铁路时,在艾河西边的三岔子开掘隧道,结果打穿了一个大溶洞,里边地下河水非常旺盛,水是从西往东流的。后来隧道被迫拐弯,坊间传说倒进去一百多车石渣、水泥和棉纱也难以堵上。2004年隧道内又有所沉降,进行过大修。风水宝地,名副其实。
民国元年(1912年),曾对兴文塔下的涞水源进行清淤,为纪念革命先驱孙中山,将北部泉池命名为“中山池”;在中间泉池里建成湖心岛,同时修建八角“水心亭”,亭的四面挂匾,其中西面正对小桥匾额上书“北海第一泉”,由当时进步将领方振武题写。因为拒马源是流入北海(渤海)的最大的泉,所以被称为第一泉,简称北海泉。194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缅怀涞源为国捐躯的英烈,将水心亭改建为抗日烈士纪念亭,俗称烈士亭。南部泉池于2002年开挖,2003年10月在南侧修建小岛,将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雕像矗立于岛上。
拒马源头是涞源的得名之地,更是一道靓丽的景观,还是涞源的一张名片。2022年随着位于周村的三水厂建成投用,一水厂和二水厂相继关闭,结束了从拒马源上游补给区采水的历史,老龙塘地区水位明显上涨,老龙塘虽然尚未复喷,但出水点显著上移,已经接近老龙塘的位置,其它两组泉水量也明显增大。
保护好涞源人民的母亲泉,像珍惜眼睛一样珍惜拒马源头的水环境,是每一个涞源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阳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