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说不想去上学,家长别把孩子的话太“当真”

文摘   2024-11-12 12:18   福建  

加白糖妈个人微信baitangma02,围观白糖一家的日常。防止失联~


作者:凌想
本文来源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



很多时候,当孩子遇到一些问题的时候,父母都太实诚了,太把孩子的话当真了。

结果,家长的本意是好的,却把问题搞得更复杂。

比如,读高中的孩子说不想上学了,每周开始零零碎碎地请假。一开始请半天假,慢慢地请一天、两天假。

看着孩子这种状态,父母确实很煎熬,每天早上都会揪着心,小心翼翼,察言观色,不知道孩子今天会不会又要请假。

有的父母受不了这种煎熬,情绪上来了就会对孩子说:

“你要打算上学,咱就好好上。你要是不想上学,与其这么三天打鱼两晒网,干脆就别上学了,我们也能接受。反正你也初中毕业了,去学个技术能养活自己,也是可以的。”

父母能说出这样的话,确实已经很不错了。这意味着父母自己做了大量的心理建设,说服自己接受这个现实,还积极地给孩子想出路。算是比较开明的父母了。

但是,这里面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太把孩子的话当真了,太从现实层面考虑问题了。


什么叫太把孩子的话当真?

不是说我们不应该相信孩子的话,而是太实诚了,

——完全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孩子说的话。
——完全从现实层面来考虑孩子说的话。

孩子说不想上学,父母就认为他真的不想上学了,就开始积极为孩子谋划出路了。

但其实,孩子说不想上学,并不是他真的一点也不想上学,这里面有很多情绪的发泄,或者说,更多的是一种情绪的表达。

当孩子说不想去上学,他其实在表达:

我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我坚持不下去了。

孩子零零碎碎地请假,家长就觉得,这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什么意义呢?这么耗着,大家都难受。你要是不想上学,干脆我就给你办休学手续,就别去上学了。

在家长眼里,只有好好上学和不上学两个选择,没有中间状态,没有其余选择。

但是,我们从积极的角度看,孩子即使嚷嚷着不想去上学,即使总是请假,但他还是在想办法去学校,他还没有放弃努力。

但是家长看不到孩子的努力,只看到了请假,就开始谋划出路。

这实际上把孩子的劲给泄了。

孩子还没说放弃呢,家长就先放弃了。

有的孩子本来还在纠结挣扎,被家长这么一拉,顺势就退回到家里。

你以为退回家里孩子就舒服了?你以为给孩子换个赛道就解决问题了?

不是的。

他内心的纠结挣扎、迷茫、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依然存在,这些形成了巨大的阻力,在他心中翻腾,让他无法走出家门,无法融入新的环境。

心理现实没有变,外在的现实再怎么变,也是治标不治本。

也有的家长说,我不给他泄劲,我也各种鼓励他,但没用啊。

是的,很多家长也不是一上来就给孩子泄劲,在这之前,也是各种鼓励、做思想工作。

但问题在于,家长的鼓励往往是在头脑层面,是各种道理、劝说,没有触及真正的问题。

厌学问题的关键是在关系层面,在感受层面。

而不是在现实层面、头脑层面。

我们不能只顾在现实层面解决问题,而是要学习在心理层面化解问题。



那我们要怎么做?

思路是:我们要练习着从感受层面、关系层面看问题。

1. 有时候,我们要把孩子的吐槽、发泄看作一种情绪的表达,看作一个象征、一个隐喻。


我们不能只从字面意思上来理解,而是要去体会他说这些话背后的情绪,他到底在表达什么?在渴望什么?

比如孩子说:活着真没意思,死了算了。

家长一听就吓坏了:这还了得,孩子不想活了,我可不能刺激他了。于是不敢再提上学的事,手机也不敢再收了,说话也变得小心翼翼。

这些都是在字面意义上来理解孩子,在现实层面处理问题。

也许,当孩子说不想活了,可能有一部分确实是他的真实想法,但更多的是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在表达自己的痛苦、无望和困顿——这种困境看起来是一眼望不到头的,是没有办法解决的,所以也许死了才是解脱。

所以,孩子口中的死,也许只是他无奈之下的解决办法,是他内心困顿的一种极致表达。

如果能看到这一层,我们就多少能体会到他的感受,理解他的需求。

我们就知道,孩子看起来风平浪静,但他的内心世界很荒芜、很艰难,他快撑不下去了,他在用这样的方式呼救。

我们就可以试着走近孩子,去看看:他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这些年,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个困境中的?他为什么会这样理解和处理当下的境遇?

当我们和孩子一点点看到这些,看到模式、看到关系、看到需求,这个“死结”就松动了。


2. 给到孩子纠结挣扎的空间,让子弹飞一会儿。

父母不要急着在行为层面帮孩子做决定,把他往前推或者往后拽。

而是给到孩子一个空间,在这个进退两难的境地待一待,允许他去纠结、挣扎、努力、懈怠、沉浮。

孩子可能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会各种感觉,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才有力量做出自己的决定。

这也是孩子寻找自己、确认自己的一个过程。

父母要做的,就是陪孩子一起经历这个过程,为他保驾护航。

比如,真正“看见”孩子,给到他心理上的支持,引导他看到自己的资源,在他需要的时候,拉一把,扶一程。

当然,也需要有规则上的限制。

这个过程,只要孩子没有明确、坚决地提出不上学,家长就别主动提出让孩子休学。

缓一缓,别急着替孩子做决定,让子弹飞一会儿。

有的家长可以接纳孩子不上学,但很难接纳孩子在上学和不上学之间这个纠结、挣扎、起伏的状态。

这说明,家长可能耐受不了巨大的焦虑,不允许事情的走向不明朗——不管是好是坏,总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心里才算踏实。总想着做点什么,才能摆脱无力感。

但有时候,我们就是需要让子弹飞一会儿,给孩子一些空间,允许他卡在那里,允许他尝试自我调节,允许他明晰自己的路径。

这种允许,很考验父母的功力,也是孩子当下最需要的接纳和支持。



总结一下:

当孩子说不想去上学,这里面往往混杂着很多现实原因和心理原因。

这时候,如果家长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就会想各种办法在现实层面解决问题——多数情况下不太管用。

也许暂时看上去问题消失了,但内在的问题依然存在,往往会以其他形式出现。

所以,家长要学会听到孩子深层的表达,看到其中的情绪问题、关系问题、模式问题。

往往当这些问题疏通了,在现实层面也会看到更多可能性。

PS. 孩子不上学的原因很多,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如果孩子真的在现实中遇到问题,那确实需要家长出手尽量帮到孩子。这个毋庸置疑。

但我们需要看到,现实问题的背后,往往还有着心理层面的原因,而且还占很大比重。这篇文章就是侧重这个角度来写的。

我是白糖妈,今天的文章你喜欢吗?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或者留言说说你的看法。育儿之旅,我们一路同行。


作者凌想:橙子妈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青年文摘》特邀心理成长导师,专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帮助千万父母构建更好的亲子关系,著有《好妈妈都懂的心理学》。微信公众号:凌想亲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白糖妈开通视频号啦~
每周会在视频号里
和你们面对面聊育儿
也会分享我和小白糖的亲子时光
点击下方视频,看看白糖妈之前分享过什么
期待你的关注+点赞哦

-白糖妈说-

【重要公告】


最近微信又开始改版啦,大家要找到白糖妈可能会更加不容易。


育儿路上相伴这么长时间,为了我们不走散,大家可以添加白糖妈的个人微信baitangma02,并按照下图的方式,把【白糖妈妈一起玩】公众号设置为星标或置顶,这样就能增加我们相遇的概率啦!



- 每篇文章都可以转发到朋友圈哦-


白糖妈个人微信

baitangma02

之前加过baitangmi的请勿重复添加哦


偶尔秒杀,偶尔晒娃

新浪微博:@白糖妈妈爱旅行

 


其他原创:(直接点击下方蓝字可阅读)

【1】体育成绩一般的小孩,却在运动会拿了个人第1名

【2】「立体化」养育,让孩子神清气爽抗挫折

【3】今天我生日。人生将半,这两个字是生活给我的礼物

【4】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一个人带娃旅行的时候,就是这么相信的

【5】隐形的死亡教育,就藏在这些生活的细节里

【6】又一美国2岁男童被宜家抽屉柜夺命!请保护孩子远离这10大「吃人」家具

【7】登上王力宏待过的海上头等舱,我轻松实现了第一次出国亲子游(超详细的邮轮干货篇)


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得相关游记:


台北、腾冲、香港、金门、杭州、泉州

厦门、三亚、台湾、成都、上海

大连、苏州、珠海、澳门、深圳

漳州、沙县、普吉岛、欧洲、日本

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长隆

迪士尼、阿里巴巴、大学、邮轮、草原


免费获得更多原创亲子游记、育儿经验

更多亲子游目的地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白糖妈妈一起玩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进入白糖妈妈亲选商城

            

点个「在看」

白糖妈妈一起玩
厦门大学本科+硕士,原创育儿作者,带娃旅行40城,倡导立体化养育,关注我,一起育儿、成长、看世界。是妈妈,更是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