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南京青年戏剧汇·青年戏剧竞演线下终选即将开启!六部剧的背后,他们这样说.…..

文化   2024-11-15 18:56   江苏  


南京青年戏剧汇作为一场集结创新与才华的艺术盛会,今年新升级“青年戏剧竞演”板块,经过初审评选出六部作品进入线下终选竞演,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当代青年创作者在形式与内容上的大胆突破与独立思考:

 

《我们回家吧》的母女情深到《海浪袭来时》对死亡与生存的哲思;从《杀死一只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剖析,到《下山》探讨亲情与爱情的成长与变迁;再到《明远之境》中的文化碰撞与自我觉醒,以及《言志的虫蛀》对童年创伤的深刻追溯。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年轻戏剧创作者的独立思考和艺术追求,也让观众在戏剧的舞台上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生活的多面性。

 

每一部作品的呈现,都是对传统戏剧模式的挑战与超越,更是对社会现实、文化深度及人性探索的真挚表达。


《杀死一只羊》

残酷与荒诞的融合


剧情简介:

本剧在动物救助员17号的倒叙中开场。他曾奔波于各个村寨之间,为那里的禽畜耗尽了心血,而现在,他却身陷囹圄,自己也说不清自己到底是怎么进来的。

在狱友的追问下,17号的叙述出现了错乱,他工作中那 残忍的一面也被揭开。17号提到,他害死过一头小羊。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他又如何才能逃脱小羊幽灵的纠缠?两人在无尽的追问中逐渐逼近那个潜藏在心灵里的答案。

Q

您能否分享一下这部剧的创作灵感,以及您希望通过这部剧探讨哪些现实世界的问题?

许鸿昌 导演/编剧

A

这部剧的灵感来自于我对人与自然,尤其是人与动物之间关系的观察。这种关系中存在的权利不对等最终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我进一步发现了权力的不对等关系,这促使我创作了这部剧。

Q

在剧中,17号提到了杀死一头小羊的事件,这一事件在剧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您能否解释一下这个世界在剧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它是如何与剧的中心主题相联系的?

许鸿昌 导演/编剧

A

羊是一个自古以来经常被使用的象征,比如在著名的电影《沉默的羔羊》中,羊被用来指代受害者,代表权力关系中的弱者。在这部剧中,我想用这个象征来向人们展示权力极度不对等的情况下,比如人与羊之间的关系,受害者的命运会如何。

Q

在剧中,动物救助员17号的倒叙开场和剧情发展揭示了他内心的复杂性。您能否谈谈17号角色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他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过去和内心的? 

许鸿昌 导演/编剧

A

这部剧由两个角色构成,一个是核心角色,另一个辅助核心角色进行复述。剧的核心是人类自身。当我们反思自己在生活、工作、发展中的角色时,我们会发现有两个角色,但核心是人类自身。另一个角色通过各种方式辅助这个核心角色。主角充满了自罪心理,这种反思并没有让他得到解脱,反而使他更加痛苦。这正是人类良心的重要之处,它不是让人舒服的东西,但正是这种不舒服感,我们才有了发展的可能性。在这里,他代表了我们对自己的态度,我们如何看待自己与自然、身边的人以及社会的关系。


《海浪袭来时》

以梦为马,带你在青春的波涛中航行


剧情简介:

女孩与已经死去的母亲对话——语言模型学习了母亲的模式,成为了她的“电子幽灵”。故事是这个时刻的化身:“海浪袭来时”,失去母亲的人生里,女主人公面临着太多问题:生存、事业、母女关系、恋情、道德困境......和选择离开的母亲一样,她也在自己的人生里,面对自己的“海浪袭来时”。没有人能告诉她怎么做,即使是知晓一切的“母亲”。

Q

这部剧通过女孩和已故母亲的电子幽灵对话,探讨了生存、事业、母女关系的多个层面问题。能不能分享一下创作这部剧的初衷和灵感来源呢?

庞聪 导演

A

这部剧是其实是为了我外婆创作的,因为今年我外婆离开了我,他是我一个非常重要的人,这段经历让我重新审视生死问题。当我读到剧本时,立即被其中探讨的生存、事业、母女关系等多层次主题所吸引。然而,我认为剧中核心在于“要更好地生活,必须理解死亡”。就像剧中女孩好奇母亲在死亡前的想法一样,我也渴望知道我和外婆最后相处时她的心情。这就是我创作的动机。


Q

这部剧是一部独角戏,由一位女性演员演出剧中所有的角色。这种表演方式给演员妮妮带来了哪些挑战呢?在导演过程中,您是如何指导演员在沉浸与抽离之间找到平衡,以实现剧情的流畅表达呢?

庞聪 导演

A

这是一部独角戏,全部角色由妮妮一人出演。最初构思时,我便想挑战这种形式,但未料能遇到妮妮。她不仅在表演上投入,还常自我导演,深入思考调度和情节。我更多是她的“镜子”,反映她的创意,并在必要时与她交流调整。经过一段时间的密集合作,我们完成了剧本雏形。作为导演,我意识到核心任务是与演员同心协作,而非处理繁琐细节。

Q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模拟人类情感和对话中的可能性和局限性呢?在指导过程中,如何把握这种与电子幽灵对话的情感深度和真实感的?

庞聪 导演

A

在制作这部剧前,我对人工智能的接触不深,但读到一个故事让我触动:一位音乐制作人在女儿去世后尝试用AI“复活”她。这个故事启发了我,促使我思考人工智能能否帮助人们通过模拟亲人的语言模型来表达怀念。今年,我决定将这一想法融入剧本中,希望在未来,人工智能或许能够在情感交流上帮助人类。


《明远之境》

跨越时空,探索理想与现实的边界


剧情简介:

自命不凡的髦硕在山中溪路间偶遇采药少年嗜农,髦硕对眼前这个青葱少年极尽鄙夷语辞。髦硕告知嗜农,他欲在此处候迎一位令人仰慕的明慧贤士。髦硕习惯性地拿出酒瓶酣饮被好心的嗜农劝下,这一劝便引发了髦硕对嗜农的“怜悯”之情,他要拯救终日行于山野、眼界狭隘的嗜农。髦硕将他源于酒瓶中的离奇经历讲叙给嗜农,他悬河泻水般描述着那世外的“明远之境”。

突然,髦硕意外发现嗜农正是他要找寻的明慧贤士,他恳求嗜农施药救济病痛中的父老乡亲。嗜农让髦硕走出幻境,他告诉髦硕,方圆百里并无疾患。自己年复一年的采药只为备用,终日行于山野只为佑助一方黎民安顺。髦硕自觉愧色难掩,他背起嗜农的篝篓,跟随嗜农走向山野深处,那山野深处才是真正的明远之境。

Q

髦硕和嗜农这两个角色在剧作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是自命不凡的知识分子,另一个是默默无闻的采药少年。您能否探讨一下这两个角色的塑造过程,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相互的交流实现自我认知的转变?

杨小艺 导演

A

我觉得剧本很特殊,它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髦硕和嗜农的对话来呈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矛盾。髦硕是自命不凡的知识分子,而嗜农是默默无闻的采药少年,他们的对话形成了文化上的碰撞。最终,这种交流引导两人实现自我认知的转变,回归初心。

Q

《明远之境》通过髦硕对“明慧贤士”的追寻和最终的自我觉醒,展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您认为这种冲突在当今社会中有何体现?

杨小艺 导演

A

 髦硕与嗜农分别代表了虚幻理想和脚踏实地的现实生活。髦硕象征现代生活中不切实际的追求,而嗜农则象征善良、勤恳的传统价值观。通过这两种价值观的冲突,我们希望展现当代年轻人肩负的传统文化传承责任。髦硕在剧中体现了积极进取、勇于突破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碰撞中得到传承,最终仍不忘初心。

Q

剧中嗜农的角色似乎代表了一种传统价值观,而髦硕则代表了现代生活中的某些倾向。您能否谈谈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平衡这两种价值观的?您认为在现代社会中,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生活如何实现和谐共存?

杨小艺 导演

A

在剧中,髦硕通过寻找“明慧贤士”来改变命运,象征现代社会中自命不凡却不切实际的理想。而嗜农则代表脚踏实地的传统价值观。通过二人对话中的冲突,髦硕逐渐被嗜农的务实态度所影响,最终找到自我,实现自我和解。这种和解表达了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和谐共存。


《下山》

向往与迷失之间

演绎人生复杂与深邃


剧情简介:

独角戏《下山》讲述了一个忘记自己生平的老妇走上传说中的“灵山”去寻找青春的故事。在途中她遇到了另一位老人阿福(男),二人结伴上山时,发现了一个被土掩埋的女孩,他们竟然一起将这女孩救活了。攀登途中二位老者惊奇地发现自己越来越年轻,他们跟孩子的感情也越发深厚。可是,刚刚建立的幸福“家庭”景象,却被孩子的突然消失打破,二人也发生争吵;在遭遇一系列险情后,两人感情升温,逐渐爱上了对方。

天有不测风云,阿福也在某天突然消失了。心灰意冷的老妇决定去山顶一探究竟。她经历重重险阻,终于登上灵山山顶,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

Q

在创作中,您巧妙地融合了传统戏曲元素与现代舞台技术。您能否分享一下这种融合的灵感来源和创作过程中的挑战?

李佳欢 导演/编剧/演员

A

我的灵感首先来源于对戏曲的热爱,平时我常观看戏曲作品,上一部独角戏也运用了戏曲元素。我发现戏曲的身段和脸谱等表现手法非常适合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此外,《思凡》这个经典独角戏的开放式结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成为《下山》创作的灵感之一。 

Q

您觉得把戏曲融合到目前的话剧里面,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有什么意义呢?

李佳欢 导演/编剧/演员

A

相比话剧市场,戏曲观众中的年轻人较少。我希望通过将戏曲元素融入话剧,引导更多年轻人关注和了解戏曲,进而吸引他们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目前,创作界和学术界都在探讨构建中国演剧体系,我认为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吸取和借鉴传统戏曲与曲艺的精髓,将其应用于现代戏剧表达。这部作品无论是对戏曲传承还是中国演剧体系的探索,都是一次迈进。

Q

这部剧通过主人公的旅程讨论了爱、失去希望还有重生这些主题。然后您认为这个主题在当今社会中有什么样的共鸣?

李佳欢 导演/编剧/演员

A

在创作过程中,我和编剧一直在寻找观众的共鸣点。我们希望通过剧中探讨的主题,如爱、失去、重生等,激发观众的思考与触动。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明知结局可能不会美好,但过程值得,是否还愿意去尝试?就像网络流行的一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会很舒服”,这是我们想让观众在戏中联想到的生活抉择。剧中也涉及亲情和爱情等普遍情感,期待观众能在其中找到共鸣。

Q

这个是一出独角戏,您在排练和表演时觉得他有什么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个挑战的?

李佳欢 导演/编剧/演员

A

独角戏对演员体力和精力要求极高,合理分配尤为重要。例如,我们设计了四段舞蹈,其中几段较为激烈,因此表演中我会在舞蹈之后安排一些静态或原地的情节以调节体力。此外,独角戏中所有情境、矛盾、人物关系及情感变化都要通过一个人来呈现,这也是一大挑战。我们通过不断排练和打磨,去探索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来突破这一难点。


《言志的虫蛀》

微观生活,放大每个人的内心世界


剧情简介:

《言志的虫蛀》讲述了吴言志和刘言志(后改名为柳燕芝)这对童年同学的交错人生故事。13岁时,吴言志因视力障碍转学,而刘言志因父母离异随母改名。他们在除夕夜重逢并因埋下牙齿向牙仙许愿,成年后的两次相遇揭示了命运的起伏与童年创伤的影响。“虫蛀”象征着他们内心未愈的伤痛与执念,吴言志对失明的怨恨与柳燕芝对家庭破裂的怨愤始终困扰着他们,尽管表面上看似愿望实现,但内心深处的痛苦依然难以摆脱。

Q

在创作《言志的虫蛀》时,您提到了复合型创伤的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剧情。详细说明这一心理学概念是如何影响剧本创作的?您希望通过这部剧向观众传达哪些关于创伤与自我认同的信息?

向垚 导演/编剧

A

 最初,这部剧并非以戏剧的形式开始,而是作为一个纪录片项目,聚焦于身份认同。我阅读了心理学家欧文·亚林关于社会认同建构的理论:我们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定义自己,很大程度上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比如我们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这个项目最初源于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意识到他真正想要走的道路与之前不同,他称之为“重铸”,即重新塑造自己。我们每个月都会定期进行拍摄,沿着他的这条路线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我能够从不同视角观察,发现一些新的东西。直到今年夏天,我意识到我和我朋友的经历与长度无关,我认为在剧场空间里,能够非常直接地聚集能量,于是开始了这个项目。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并开始招募参与者。

Q

您提到了男女主角的角色原型分别源于真实人物的故事。在将这些真实故事转化为戏剧的过程中,您是如何平衡真实性与艺术创作的?您希望通过这部剧引起社会对哪些特定群体或问题的关注?

向垚 导演/编剧

A

这与之前的问题有所关联。最初,我们希望这部剧更偏向纪实风格,保留原型的特点。在接触不同人群的过程中,包括一位视障人士,他的故事给了我极大的启发。我希望通过他的视角来定义自己,并以此角度撰写故事。这是男主角的原型。

女主角的原型则来自多个女性的故事。我们发现,包括在公众号上接触到的许多朋友,都谈到了原生家庭对现在生活或未来生活的影响。因此,我将他们描述的经历融合在一起。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基于我们的实践和艺术处理。例如,男主角是视障人士,所以我希望通过他的视角,让观众更加关注他的其他感官体验,感受他与一个不同性别但同龄的朋友之间的互动。

Q

在《言志的虫蛀》中,您采用了独特的舞台设计和表演形式,如以声音而非形象呈现女主人公,以及黑白色调的舞台布置。您希望通过这些创新带给观众怎样的体验?

向垚 导演/编剧

A

我们的目标是更加贴近视障人士的视角。在构建舞台时,我们意识到需要技术支持和物质资源。接下来,我们希望更多地关注触觉和非视觉化的元素。


在构建舞台的过程中,我也在思考,除了听觉之外,观众如何在剧场中有更深刻的体验。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让观众能够看到自己,如何构建真正认可的自我。我们希望通过声音和黑白色调的舞台设计,让观众体验到不同于视觉的感知世界,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


《我们回家吧》

温馨且深刻,触动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剧情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死亡遗言的自白书。是一个关于母亲和她的女儿,和一个女儿关于她的故事。当母亲领回自己女儿的骨灰她才想起曾经的一切,那些藏在过去的碎片,那些彼此的争吵。而我们又是否可以坦然的说出一句:我们回家吧!

Q

这部剧以死亡遗言和母女关系为核心,您是否能够分享一下创作这部剧的初衷和灵感来源呢?

郑蓉蓉 导演/编剧/演员

A

最初,我构思这个剧本时,计划走悬疑路线,探讨杀人与被杀的关系。但随着创作的深入,我意识到这个方向并不适合。我的核心始终是探索死亡的主题。创作灵感来源于一次即兴表演,期间我用一些随机选择的道具进行表演。当时,一个朋友看完后感动得哭了。他说,尽管表演本身并不悲伤,但却让他感受到母亲与女儿之间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这让我意识到剧本的潜力。


我原本想探讨人类与AI的关系,但在创作过程中,我突然意识到母女关系的深刻性,决定将故事重新聚焦于此。有一天,在街上听到母女的对话,女儿问为什么不能跳到明天,母亲回答要一天一天过。这段平凡的对话让我看到母女关系中的动人之处。生活中,我也常常能感受到母亲的影子,这让我意识到无论如何,母亲与女儿的关系都难以割舍。我曾努力摆脱,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但血脉的羁绊让我意识到这种宿命是普遍存在的。我曾经听到母亲说过的话,十年后我也说了同样的话。这让我决定创作这个作品,尽管我是一个写作很慢的人,这个作品的创作周期用了一年,我在思考如何成功地表达出来。


死亡遗言是我为这部作品选择的最佳创作方式。我心中有一种悲观的创作理念,认为只有死亡才能斩断血脉的连接,让我不再像母亲。我给这部作品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我们回家吧”,虽然回家并不一定意味着幸福。我将这些零散的瞬间串联成这部戏,希望带给剧场的观众。

Q

您在这部剧中采用了现场影像录制和即兴交互的创作方式,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对剧情的展现和对现场观众有什么新的体验呢?

郑蓉蓉 导演/编剧/演员

A

我采用现场影像录制和即兴交互的方式,旨在更直观地传达细节和深层次的情感。我相信观众能在我的作品中找到共鸣,因此希望通过影像与互动的方式让他们更直接地感受到这些内容。影像本身带有“遗言”的性质——比如母亲回顾自己作为女儿时的经历,或老年母亲思念已故女儿的心情。我希望观众能够看到这些,所以这次尝试了图传的方式,将现场影像直接投给观众,让他们看到母亲和女儿的内心语言,并带有一些即兴互动,与观众建立连接。


此外,我在剧中加入了“彩蛋”,因为整个故事有一种重复感。从开场到结尾,情节和对话有意重复,象征母语的轮回。我会在剧初问观众一个问题,剧终时再问同样的问题,让他们与我一起感受时间的流逝和对重复的感受。通过这种互动,我希望观众能更深刻地体验到我想传达的情感与意图。



随着竞演的临近,这六部剧作不仅承载着创作者的梦想与情感,更是对当代青年戏剧精神的生动诠释。

 

每一位导演的独特视角与创作理念,构成了这场艺术盛宴的多元面貌。

 

从独角戏的精湛演绎到多维度的艺术呈现,每一场演出都为戏剧的未来开辟了新的空间和可能。

 

敬请期待,这场文化与艺术的盛宴即将启幕!



青年竞演活动报名已满

别错过11月17日的两场戏剧对话

了解当代创作者的独特视野及敏锐表达

另外

还有南京青年戏剧汇颁奖闭幕

届时将有两部获奖作品返场演出


颁奖闭幕

活动日期

11月17日(周日)


活动时间

16:00


活动地点

南京江北图书馆(新馆)·定山剧场


青年戏剧对话观众报名

活动日期

11月17日(周日)


活动时间

10:00


活动地点

南京江北图书馆(新馆)·定山剧场


活动嘉宾

《杀死一只羊》《海浪袭来时》

《明远之境》《下山》

《言志的虫蛀》《我们回家吧》

6部剧目主创


江岸戏剧对话观众报名

活动日期

11月17日(周日)


活动时间

14:00


活动地点

南京江北图书馆(新馆)·定山剧场


活动嘉宾


彭涛,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IATC)中国中心理事长,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郝光,江苏省演艺集团艺术指导、江苏省艺术语言学会会长、文化部优秀专家、国家一级演员、戏剧导演、表演教师。

包含,上海YOUNG剧场节目总监,上海市青年文联理事。GOAT构特别青年剧展联合策展人;曾任职于上海大剧院、上海戏剧学院、现代戏剧谷、1862时尚艺术中心。担任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2021年委约作品《长乐路爱美丽》戏剧构作;舞台剧《繁花(第一季)》创意顾问。2003年《新民晚报》最佳作者。


报名方式

以上三场活动

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若有任何问题

可添加南京青年戏剧汇官方微信咨询

爱话剧
话剧演出类咨询、深度剧评、剧迷互动、话剧相关知识介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