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课《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详案
**一、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目标**
1. **时空观念:** 掌握秦朝建立的时间脉络,理解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 **史料实证:** 通过分析史料,探究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因素、秦始皇的历史功过以及秦朝速亡的原因。
3. **历史理解:** 理解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辩证地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4. **历史解释:** 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以及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
5. **家国情怀:** 通过学习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了解秦朝统一六国的过程,掌握秦朝建立的时间、都城、疆域等基本史实。
2. 理解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3. 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如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
4. 能够辩证地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理解秦朝速亡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因素。
2.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历史影响。
3. 秦朝速亡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二)教学难点**
1. 辩证地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 理解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秦始皇陵兵马俑》,引导学生思考: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反映了秦朝怎样的历史面貌?秦朝是如何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二)讲授新课**
**1.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因素有哪些?有何历史影响?**
**(1)因素:**
* **政治因素:**
*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其中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
*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易守难攻,为统一六国提供了有利条件。
*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善于用人,为统一六国奠定了领导基础。
* **经济因素:**
* 秦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奖励耕战,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秦国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 秦国统一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 **军事因素:**
* 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实行军功爵制,激发了士兵的作战积极性。
* 秦国拥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如弩机、铁制兵器等。
* 秦国善于运用战略战术,如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等。
* **文化因素:**
* 秦国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统一了思想文化。
* 秦国统一文字,促进了各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历史影响:**
*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 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2. 评价秦始皇(帝王、政治人物)的标准可以有哪些?**
* **功绩:**
* 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 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巩固边防。
* 南征百越,开疆拓土。
* **过失:**
* 徭役繁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
* 刑法严酷,百姓怨声载道。
* 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
* **评价标准:**
*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社会进步。
* 是否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是否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 是否关注民生,减轻百姓负担。
**3. 秦的速亡与秦制、暴政的关系?**
* **秦制的弊端:**
* 中央集权制度高度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 郡县制推行过快,地方势力反弹强烈。
* 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 **暴政的表现:**
* 徭役繁重,赋税沉重,民不聊生。
* 刑法严酷,百姓怨声载道。
* 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激化了社会矛盾。
* **关系:**
* 秦制的弊端为暴政的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 暴政加剧了秦制的弊端,最终导致了秦朝的速亡。
**(三)课堂小结**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秦朝的暴政和秦制的弊端,最终导致了秦朝的速亡,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四)课后作业**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2. 查阅资料,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发现,并谈谈你的感受。
3. 以“我看秦始皇”为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谈谈你对秦始皇的评价。
**四、板书设计**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课《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因素**
1. 政治因素
2. 经济因素
3. 军事因素
4. 文化因素
**二、评价秦始皇的标准**
1. 功绩
2. 过失
3. 评价标准
**三、秦的速亡与秦制、暴政的关系**
1. 秦制的弊端
2. 暴政的表现
3. 关系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围绕三个核心问题展开,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史料、探究问题、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必然性,辩证地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并从中汲取历史教训。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评价政治人物的标准通常涉及多个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评价维度:
1. **领导能力**:
- **决策力**:能否在复杂情况下做出明智决策。
- **执行力**:能否有效推动政策和计划的实施。
- **危机管理**:在危机中能否迅速反应并妥善处理。
2. **政策效果**:
- **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等的影响。
- **社会政策**:对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改善。
- **外交政策**:国际关系处理及国家利益的维护。
3. **道德与诚信**:
- **廉洁自律**:是否廉洁奉公,有无腐败行为。
- **诚信度**:是否言行一致,能否兑现承诺。
- **透明度**:决策过程是否公开透明。
4. **公众支持**:
- **民意调查**:公众对其政策和表现的满意度。
- **选举结果**:在选举中的表现和得票率。
5. **历史贡献**:
- **长期影响**:其政策和行动对国家和社会产生的长期影响。
- **历史评价**:历史学家和公众对其历史地位的评价。
6. **沟通能力**:
- **公众演讲**:能否有效传达信息和激励公众。
- **媒体关系**:与媒体的互动和形象管理。
7. **团队合作**:
- **内阁和团队**:能否组建并领导一个高效的团队。
- **跨党派合作**:能否与其他政治派别合作,推动共识。
8. **创新与改革**:
- **政策创新**:是否提出并实施了具有创新性的政策。
- **制度改革**:是否推动了政治、经济或社会制度的改革。
9. **应对挑战**:
- **应对内外挑战**:能否有效应对国内外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 **适应变化**:能否适应快速变化的国内外环境。
10. **个人品质**:
- **坚韧性**: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表现。
- **同理心**:对民众需求和苦难的理解和关怀。
这些标准并非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综合评价一个政治人物需要全面考量其在各个方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