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竞争,比拼的是算力,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在古代,哪家皇帝算力最强,哪家就赢,中国史上算力最强的是乾隆,他能把1300万公里疆域边界上的石头都算得清清楚楚,坐在皇宫大内指挥千军万马,通过极其原始落后的快马传书的通信手段进行几千里以外的战略部署和指挥,并且赢得战争。
乾隆整个统治史上,从没出现过一个军头,都是他的打工人,要杀就杀,想换就换,不像雍正似的,喜欢乱指挥,仗打得稀烂,搞出一个怪物年羹尧都收不了场了。
乾隆看人超级准,手下的那些个大将基本都是卫青霍去病级别的。这种将领在雍正朝就没几个。且乾隆在版图上的作为,是为后世打下坚实基业的,这个雍正没有做到。
乾隆第三次打准噶尔的时候开会,手下大臣说您这打准噶尔花钱花的太多了。乾隆说我爹打了五年花了六千万两银子你们不说,老子打了两年花了一千七百万银子你们叭叭的。
朝廷内部,乾隆打准格尔的时候,就小舅子傅恒说打吧,其他都说放弃放弃。刘统勋算是非常有见识的汉臣了,也是要求放弃整个新疆,退守甘肃。气的乾隆直接抓起来了。
在准格尔这个问题上真是乾隆乾纲独断,当时兆惠前线行动前和卓也想找事,兆惠怕被夹击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乾隆直接下旨,杀光噶尔丹再解决大小和卓,和卓只是自守之贼,噶尔丹是心腹之患。眼光非常毒辣,而且这命令基本就是万一和卓打那我来背锅。崇祯想和皇太极议和让心腹大臣提出来试水,反对意见太大就不敢干了。这事你换乾隆出了事我负责,你看谁赞成谁反对。
其实清军在建国后火器化程度很高,尤其是孔有德投降清军后,有了专业化的火器部队,乾隆年间剿灭准噶尔的九进十连环大阵并不是浪得虚名,乾隆说的骑射立国更多是强调一种精神,比如现在说的敢拼刺刀的精神,不是真让你上去拼刺刀。主要还是想维持八旗战斗力,保住尚武精神。
清代的中枢官员中,有过军事经历的人非常多,而且几乎全都有基层经验。所以对于处理军事问题,态度是不一样的。那些军事问题是做错了,哪些不是人力问题,很容易弄出大概的。所以应对的奖惩也基本得当。
以清代最政治机器的皇帝乾隆来说,乾隆一辈子同样杀伐果断,对将领因完成不了任务处死的都一堆。但是乾隆的处理基本没有出问题的,所以这一时期将领战斗力非常强。作为一个王朝中期皇帝,能够知兵,很大程度原自中枢机构里,懂军事人一直是主流的原因。
乾隆时代一共有过49个军机大臣,除了父亲留下很短暂的人外,能长时间在军机处待的人,参加过大型会战的有三十多个!而完全没有一线参与战争,也没有基层经验的,只有张廷玉、乌雅海望、于敏中、董诰四人。所以有这么个中枢组成,客观上也说明一线军事官员地位高,只要军事能力过硬就能有很大话语权,反过来说中枢官员一般也需要直接去前线了解甚至指挥。这种环境下,皇帝只要聪明好学,就非常容易熟悉军事,从而做出靠谱决策。
满清其实执行的是唐制,出将入相。
乾隆早期是一个非常有为的君主,做事有魄力有冲劲,唯一的缺点就是有点右,太惯着知识分子和豪强了。这个缺点和老年摆烂共同作用才导致后来清朝的糜烂化。
乾隆晚年最核心的问题是人口暴涨导致的人地矛盾,那一时期人口已经达到3亿,白莲教起义就是这么来的,那一时代可是原始农业时代,乾隆都没有见过蒸汽机,你引入蒸汽机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反而会让更多人口失去土地。
纪录片《中国》里由李雪健去正面演绎了乾隆,召见马戈尔尼时候的不满忧虑都是符合史料的。英国当时就是强盗头子,乾隆都是知道,那个态度不是以前传说的无知傲慢,而是恰当且有远见的,甚至他还真的应对防范了。
乾隆时期,英国的蒸汽机是严禁出口的,法国都没有。马嘎尔尼给乾隆的就是些大路货,中国都有,根本没有什么科技含量。
比乾隆更晚辈的拿破仑都无视蒸汽机,而且没有奴隶种植园,蒸汽机是开不起来的,这个可以去看西方人自己的研究比如《棉花帝国》,中国的文明程度太高,当时已经不可能回头搞奴隶制种植园了,按欧洲人在美洲的那个搞法,激起民变边衅等着杀头吧。
帝制被历史淘汰是因为帝制的算力根不上时代的发展了,自乾隆达到人类帝王算力的巅峰以后,再无人能超越,他的后世子孙虽然都很努力,但于事无补,算力不足以支撑庞大的清帝国运转,不断的丢失因乾隆庞大的算力征服的领土和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