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什么是丹霞?
“丹霞”,一个饱含中国文化意义的词汇,从字面上看,是指“红色的霞光”或“玫瑰色的云彩”,是一种充满美感的色和光。古人形容其
“色如渥丹,灿若明霞”
极尽溢美却又恰如其分,使得这种色如红霞一样的地貌具备了文化意义,并形成了专属于丹霞美学的词汇。例如:“赤壁丹崖”、“赤城千仞”、“紫府洞天”等
而从地球科学的角度看,丹霞是一种透射出红色霞光般美妙的地貌景观。
百度百科给丹霞的定义如下: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
搜狗百科中提到它:
通常具有“顶平/圆、身陡、麓缓”的特征
回溯丹霞地貌的发现考察史,我们得知:从现代意义上讲,对丹霞地貌的考察和论述起源于冯景兰等人;他们在1928年的广东仁化丹霞山进行地质考察时,对红色砂砾岩层上发育的地貌作了细致描述,并将该红层命名为:丹霞层。
而当我们进一步追本溯源,便能发现早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以及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中就已有对丹霞地貌的多处记述——而正是这未曾断绝的文脉与科学精神的传承,才让中国丹霞成功成为了一项世界自然遗产,也让中国在当今世界的丹霞研究中独占鳌头。
而位于安徽黄山市的齐云山,虽然其由于黄山对游客的集聚效应,往往不为人知,但它在不过110平方公里的景区范围内,却有着堪称为“最全”的丹霞景观。这就不得不提到丹霞景观的分类了(笑)。
依据较新的论文记述,按照形态类型分,其可以被分为6大类,19小类:
我们按照这种分类方式对齐云山丹霞地貌进行了分类,共获得了6大类16小类的丹霞地貌,验证了其丹霞地貌多样性丰富性的特征。
而正由于丹霞的红色恰好契合了中国宗教的需求,给人崇高和神圣之感;且丹霞地貌山块又多为城堡状,被形容如万古金城,给人庄重和稳健之感,所以齐云山同时亦为道教圣地,是道教四大名山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古迹。
那么接下来,让我们姑且抛开纸面上枯燥的定义,去到齐云山林里走上一趟!
二、
齐云山丹霞景观一览
1.五老峰
我们的第一个打卡地是五老峰,下面这张照片摄于海拔386m,北纬N/°:29.81107778,东经E/°:118.0235306:
从地理学的角度讲,五老峰为典型的峰丛,属于表格中的山峰类地貌,其沿垂直节理发生重力崩塌、流水和风力侵蚀,形成五座底部相连的方山;换句话讲,就是几块大石头之间本来就有垂直地面的裂缝,经过了流水和狂风“不知几千万年也”的侵蚀,这些裂缝越来越大,最终将几块巨石分成了底部相连,上部毗邻的“邻居”,也就是峰丛。
2.廓岩
我们的下一个打卡点是廓岩,下面这张图片摄于海拔:490m,北纬N/°:29.8065,东经E/°:118.0118.0299861:
其岩面平整光滑,如刀削斧劈,属于陡崖类地貌 ;因岩体沿节理在重力作用下崩塌而形成。其形成细分来说有几个阶段:
(1)首先,岩层中的各种缝长期被流水侵蚀,使得最终山地底部被掏空。
(2)随后上部山体失去了支撑力失衡,引起崩塌。
(3)当冲刷剥蚀形成沟谷、盆地后,陡崖伴随出现。
3.象鼻岩
接下来我们将看到齐云山的一处著名景点——象鼻岩,下面这张照片摄于海拔440m北纬N/°: 29.80875,东经E/°: 118.032:
象鼻岩是典型的穿洞,属于洞穴类地貌类型。穿洞是穿过山体的洞穴,是由于丹霞岩体沿斜着的裂缝崩塌、堆积形成的。其中,流水、风蚀作用扩大了崩塌裂隙,带走堆积体,从而在山里面挖出了洞来。
4.悬崖峭壁上的“床”
接下来我们要去看的是一块悬崖峭壁上的“床”——一块因为山体受到风化破碎,剥落崩塌形成的崩塌体岩石:
上图摄于:海拔490m北纬N/°:29.8065东经E/°:118.0118.0299861
岩块原本是崖壁的一部分,由于岩体原本存在很细的裂缝,在风化作用下,裂缝逐渐加宽,最终岩块从崖壁上分离崩塌下来,形成崩积岩块。
三、
结语
看过几处典型的丹霞地貌后,我们的云游齐云山也就结束了。想必各位也都已经对丹霞地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过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网上看几十篇论文,搜几百张图片,都不如亲身处在丹霞千山中,用双眼见证自然伟力,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
另外,齐云山还有张三丰哦!
关注抖音号:drstone
收看中国科大学子齐云山科考日常!
石头
DR.STONE
工作室
科普
撰稿: Luonto-rain
美编:刘俞伶
DR.STONE · 致力于地球和空间科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