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院·科普】科普点燃知识火种,青年助力科技强国 |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深入开展科普工作

学术   2024-09-24 18:30   北京  

科普点燃知识火种

青年助力科技强国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深入开展系列科普工作



前言:


科普,即科学技术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的活动,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2022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形成了新时代推进科普工作的系统布局。

作为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与生活中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化学知识的普及对提升民众科学素养至关重要,同时通过宣传化学家先进事迹,也可以激励广大学子热爱祖国、崇尚科学、不怕困难,吸引更多有志学子投身化学领域科研工作。秉承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光荣传统,北京大学化学与工程学院持续开展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化学科普与科学家精神宣讲工作:从化学家先进事迹,到化学热点知识;从展示化学之美的实验,到直达生活一线的科普文章;从人气旺盛的科技场馆,到互动踊跃的中小学课堂……2024年9月15日至9月25日为全国科普日,主题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化院青年在科普之路上不断求索,让“科普甘露”催发更多“科学种子”,助力强国建设。


01

巧手彰显化学之美

志愿点亮火热青春

2023年5月,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正式成立“化学科普行”宣讲团,在学院党委领导、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团委共同指导下开展工作,依托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运行,并得到各党团支部、班级的大力配合。科普团队与中国科技馆,北京市内外的中小学、社区和乡村合作,累计已经举办近30场化学实验科普活动,覆盖观众已超过3000人次,100余人次志愿者参与其中,总计服务时长达900小时。

志愿者李一杰在翠微小学科普活动中展示“蓝瓶子”实验


2024年3月25日,在雷锋月“学雷锋、进社区、做实事”的背景下,学院志愿者李一杰、武承文、周锐前往海淀区翠微小学开展科普。活动之处,志愿者提问“在大家的印象里,什么是化学?化学是什么样的?”小同学们踊跃举手发言,描述自己心中的化学,有人说化学是危险的,有人说化学是充满魔力的。虽然小同学们心中的化学各不相同,但他们早已认识到,化学是无处不在的。一番讨论过后,实验展示环节正式开始,志愿者展示了“蓝瓶子”“大象牙膏”“pH检测”和“纸张书写魔术”等经典实验。教室里不时响起掌声和惊叹声,志愿者则一步一步引导小同学们上手操作、亲身体验,并把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和对应生活中的现象逐一讲解。活动最后,两校师生合影留念,共同记录下这堂精彩的科学启蒙课。

志愿者李鹤林在三环社区科普活动中展示“大象牙膏”实验


和人打交道是科普宣传最有意思的一部分”现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曾经多次参与科普宣讲的2022级本科生李鹤林这样说。有一次科普活动,到场的不仅有小朋友还有很多家长,甚至还有不少是化学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但当志愿者摇瓶子的时候,我发现大人们其实也在专心地看我们做实验,也会像小孩子一样‘哇’,也会感叹化学的神奇,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画面”。科普的魅力不仅在于知识传播,更是好奇心和探索欲的激发。

化学学院前往浙江上虞鹤湖村开展科普活动


“一群热爱化学的人,把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变成引人入胜的‘魔术’,表演给普罗大众,唤起他们对化学、对科学的兴趣与热爱——这也许就是我们作为科普志愿者的意义。” 李鹤林作为科普志愿者代表在一次经验分享发言中说,“我们因为被科普而爱上化学,又借科普的名义将这份热爱传递下去。”

 




02

妙笔生花展风采

科学普及沁人心

不仅是面向社会的科普实验,化学学院还格外注重在校学子科普知识与技能的锤炼,以科普短文的形式凝结一批奇思妙想。2021年起,化学学院创新性开展科普征文比赛,进一步充实学院科普活动体系。科普征文比赛由化学学院主办,吸引到北大清华多个院系协办,也得到了师生校友们的积极响应。现已累计收到参赛作品近100篇,相关推送累计阅读量超过40000次,10余位北大清华的老师参与评审,上千名大众评委参与投票。文章中的科普内容可转化为科普视频、线下科普活动等,用于更好地普及宣传、服务同学和大众。

科普文章大赛海报


学院征集到的作品题材多样,语言通俗易懂,兼具严谨性与趣味性,为读者揭示了科学的奥秘:例如《减肥药市场再出“王炸”,司美格鲁肽能否堪比“切胃手术”?》关注近来社会热点,向大众剖析新兴减肥药的利与弊。作者围绕最近受到广泛关注的司美格鲁肽,对其原理、应用、风险与反思逐步介绍。大量研究与临床数据的引用使得文章更显理性与深刻,而大量生活实例的引入让文章又不失风趣。又如《褪黑素的人生三问》着笔于当今社会的睡眠问题,向人们介绍了能够改善睡眠的褪黑素是什么,为什么能够改善睡眠,以及哪些人群适合服用褪黑素。其行文逻辑清晰,文章深入浅出,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了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部分大赛作品

科普文章大赛部分优秀作品


科普征文比赛吸引到化学相关企业、科普达人的关注和支持。在第三届“万华杯”科普文章大赛中,合作方万华化学特设立“睡眠”科普赛道,以期就民众普遍关注的睡眠话题征得优质文章并宣传其床垫产品。2024年5月化学文化节上,学院特邀英国化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北京化工大学戴伟教授为科普文章大赛获奖选手颁奖,并与到场师生就科普活动的进一步推广进行交流座谈。

嘉宾戴伟教授与同学交流讨论科普工作




03

弘扬科学家精神

赋能新时代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建院110余年来,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涌现了以邢其毅、徐光宪、唐有祺、张滂、张青莲为代表的一批对祖国前途有高度责任感,对子孙后代极端负责精神,全心全意、无私奉献,取得了卓越成就的科学家们。为更好地促进科学传播,2024年5月学院正式成立科学家精神宣讲团,面向院内外师生群众宣讲化学家们的先进事迹,取得了良好效果。

杜欣煜讲述“科学家精神”


“徐光宪院士为了国家的需要四次改变研究方向,最终提出串级萃取理论,为我国高效利用稀土元素做出巨大贡献,其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科学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学院团支书例会上,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2021级本科生杜欣煜分享着自己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理解。“科学家精神的六点内涵中,首要的是一片冰心在报国,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而徐先生的研究经历正是其爱国精神的生动体现。

宣讲团成员、2022级本科生孙庆斌曾在学院党校集中课程上面向学院全体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讲述了我国“催化剂之父”闵恩泽的传奇故事。谈论到加入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的动机时,孙庆斌的眼神无比坚毅,“我们试图把历史上对化学的探索过程讲成一个个通俗易懂又不失深度的故事,引发听众对先辈科学家精神的感悟与思考,在他们心中埋下科学探索的种子——这是我们成立科学家精神宣讲团的初衷,也是最大的意义”。

化学学院赴北京市清河中学开展红领巾课堂


除了在日常党课团课中广泛讲述科学家故事,宣传科学家精神外,宣讲团成员还走出学院,曾先后走进北京市清河中学、北京市昌平二中、长沙恒雅学校等中学,向中学生们讲述化学学院的学科发展史与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故事,把科学探索的种子播撒在更广阔的祖国大地上。未来,化学学院科学家精神宣讲团将继续吸纳优秀人才,扩大活动范围,收集优质素材,打造精品课程,为建设全社会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贡献化院学子的青春力量。



结语:


正如学院院友、著名作家叶永烈先生所言,“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将继续凝聚师生之力,发挥专业优势,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在校内外多方热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以科学思想、科学家精神为纲,打造更专业、更系统、更全面的科普力量,响应2024全国科普日的号召,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北大化院人的青春力量!

文字 |  李鹤林 肖俊仁 赵振中

整理 | 张希文

编辑 | 刘宇杰

审核 | 侯梦旭 徐嘉

化学你我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学生信息发布、活动宣传、风采展示平台,致力于为全院师生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