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金融的在选择办公地点时,往往喜欢扎堆聚集在奢华的甲级写字楼。一则为面子,一则为方便信息交流。如纽约的华尔街、伦敦的金融城金丝雀码头、新加坡的滨海湾、上海的陆家嘴等。都是传统金融投资机构的聚集地。
巴菲特却是例外。他在先后在哥大读书,格雷厄姆公司上班,虽然都在纽约,但从1956年创业起始,他就选择了回到相对偏远的老家奥马哈。在离家十分钟的基威特广场(Kiewit Plaza)这栋普通大楼里办公,一待就是一辈子。
事实上,巴菲特是非常在意环境对人的影响的。不仅是在办公地点选择上如此,在办公室的布置上更是如此。根据去过其办公室人及其传记记者的描述:
他的办公室最突出的特点是,布置简洁,相对封闭,很少有东西会扰乱他的思维。
他那里只有两张椅子会客用。——没有地方整天开大会。
办公室的百叶窗是关着的。——不需要江景海景放松心情。
办公桌较小,多堆叠的书籍和企业年报,方便专注阅读。——没有老板桌和生灰的装饰书籍。
没有彭博机——不会被海量信息淹没。
摆件为其父亲的照片、《击球的科学》泰德威廉姆斯的照片(击球点的由来),对其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而不是字画,或是和高官名人的合影。
巴老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将自己隔离在华尔街疯狂的人群,以及铺天盖地的市场信息噪声之外,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相对简单、平和自然的环境。
我们常说“心远地自偏”,只要自己自制力专注力够,是可以抵制外界干扰的。但正如巴菲特告诉我们的那样,仅靠一个人的才智去过滤这些噪音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正确的流程和环境才能做到这一点。
心理学家罗伊·鲍梅斯特(Roy Baumeister)的研究发现,如果人们处于嘈杂,复杂的环境当中,在短时间内反复做出复杂或高压的决策,他们的心理资源会被消耗殆尽,从而导致后续决策质量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决策疲劳”(Decision Fatigue)。
意志力和决策能力都是一种有限资源。我们必须小心谨慎,不要把它用竭用尽。
根据巴老的经验,如果我们不想浪费有限的能量去抵抗自己可能产生的嫉妒与贪婪,而华尔街恰恰是一个能激起这两种情绪的地方。在华尔街这样一个高频率、高压力的环境中,投资者每天要面对大量的市场数据、新闻流和交易压力,容易产生决策疲劳,从而导致冲动性交易或低质量判断。巴菲特选择留在奥马哈,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决策压力,将精力集中于深入研究企业的长期价值,避免被短期波动扰乱思路。
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巴老如此,对于我们这些属于芸芸众生普通投资人更具启发意义:在日常投资思考决策过程中,我们可以主动选择优化自己的外部环境,减少信息干扰,从而做出更理性、更高质量的决策。
令人恐怖的是,巴老在26岁开始创业时,就已经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这就是所谓认知的差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