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国是如何从世界舞台上退下的

文摘   2024-12-11 18:39   河北  

         

 

01

布罗代尔曾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出口,一个是草原,另一个是海洋。“西域”和“南海”,成为中国对外扩张的两个主方向。

中国在汉帝国时代,就基本已经拥有了今日的海岸线,2000年基本没有太大改变。为了征服一些海洋民族,蒙元帝国初期的海军战舰曾经达到极其庞大的18000艘。在中国被蒙古人征服的过程中,日本、越南、朝鲜和爪哇等这些人口只有中国人几十分之一的小民族,也同时遭到蒙古海军的蹂躏。这些勇敢的民族小国展开不屈不挠的反抗,安南人甚至将“杀鞑”二字刺在自己身上。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在一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激励下,这些被中国自古鄙视的蕞尔小国竟然赶走了凶残可怕的蒙古侵略者,使忽必烈可汗建立大东亚帝国的梦想折戟沉沙。    

历史如同一个飞去来器。百年轮回,报应回到了蒙古人头上,还有与蒙古人同样优越的色目人。明开国功臣朱沐英攻陷云南后,对蒙古人展开同样血腥的大屠杀,甚至更羞辱地一次性阉割了三万多色目人。这些被阉者有的成为新帝国皇室的太监,其中有一个后来名满天下,他就是马三宝,据说他是先知慕罕默德的37代子孙。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赐姓“郑”,并改名为和,居四品,钦封“三保太监”。

         

 

02

朝贡贸易

如果说蒙元帝国是马上得天下,那么明帝国就是船上得天下。朱元璋军事集团从鄱阳湖水战中崛起,然后以舟船之利的南京为基地发起北伐,最终完成统一。明初洪武时期,因张士诚、方国珍等军阀势力与朱元璋争夺天下失败后,“强豪者悉航海,纠岛倭入寇”。“洪武二十七年正月命严禁私下诸番互市者”,是为明代锁海之始。《明史》记载:

         

 

   

“初,明祖定制,片板不许入海”。

         

 

成祖朱棣登基后,针对“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下令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明帝国的反商业海禁政策使得宋元以来发达的海外贸易迅速衰落,更令“天朝上国”感到颜面无光的是,朝贡贸易也近乎断绝。洪武末年,只有琉球、真腊和暹罗3国来朝。在维持海禁的前提下,帝国加大了对贡舶贸易的激励。

         

 

“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船,既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续通考》

         

 

这种赔钱赚吆喝的“贡舶贸易”成为“万国来朝”、“四夷威服”的形象工程,以“厚往而薄来”吸引友邦来朝。正如《剑桥中国明代史》所说:

         

 

“中国的政治家们几乎没有用经济学家的眼光来看待贸易和朝贡。”    

         

 

比如一把日本倭刀,走私价仅为1000文,明朝官府的官方交易价却是1万文,足足高出10倍,日本在朝贡中获利良多。嘉靖四年(1525年),日本贡使楠叶西忍收到明帝国的厚礼后,无限感激地说:

         

 

“大明乃空前绝后之大善政国家。”

         

 

利玛窦指出,朝贡完全是中国中心论妄自尊大的外在需要。

         

 

“中国人知道整个事情是一场骗局,但他们不在乎欺骗。倒不如说,他们恭维他们皇帝的办法就是让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

         

 

         

 

03

三宝太监

在“请进来”的同时,还嫌不满足的中央帝国进一步“走出去”,去邀请更多的友邦来朝贡我天朝上邦。对于很多没有路费,没有交通条件的友邦,帝国就设身处地地为他们解决通勤,派出使臣“送温暖”,携带大量“利是”“赏赐”友邦,并游说受访国免费搭船来“百鸟朝凤”。这就是郑和的政治使命。郑和既是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又是一个信奉佛教的和尚,还是一个被切除了生殖器的“男人”。在帝国眼中,郑和无疑堪称一个最完美的“人”,他的官方身份是帝国四品高级使节——“三宝太监”。    

对郑和而言,他的目的地很明确,所谓西洋实则是以南中国海为中心的南洋。南洋地区包括交趾、占城、暹罗、下港、柬埔寨、大泥、旧港、马六甲、哑齐、彭亨、柔佛、丁机宜、思吉港、文郎马神、池闷等国。

郑和的任务也很明确,就是作为帝国的散财童子,传播中央帝国的恩德与威严,体现道德与权力的优越感。按照黄仁宇的说法,朱棣“好大喜功而又刚愎自用”,这个“暴君”通过“靖难之役”的军事政变夺得皇位,又进行血腥的屠杀清洗运动,并创造了“灭十族”的人类纪录。马基雅维利认为,对成功的权力者来说,与其让人们爱戴,不如让人们恐惧。这个依靠杀戮寻找自信的帝国寡人已经从臣民那里得到了无数恐惧,他唯一感到饥渴和欠缺是来自远方友邦的爱戴和感恩。

中国自古有远交近攻的传统,“四夷顺则中国宁”;为了“宣德化而柔远人”,必须“锐意通四夷”。“天子”朱棣派郑和敕谕各国王:

         

 

   

“祗顺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

         

 

04

帝国的宝船

郑和船队的主力船型应是典型的方形中国福船(一说平底沙船)。福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首尾高昂,两侧有护板,吃水约为4米。全船分4层,下层装土石压舱,二层住兵士,三层是主要操作场所,上层是作战场所,居高临下,弓箭火炮向下发,往往能克敌制胜。福船首部高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乘风以船力下压可轻易犁沉敌船。

         

 

   

         

 

从技术上来说,郑和耀武扬威的航海工程集中了中国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最高成就,包括罗盘、计程法、测深器、牵星板、针路和海图等。这种官方承办的盛大炫富行为也达到了中国海洋时代的巅峰,可谓是空前绝后。郑和的出现恰逢其时,天时地利人和,成就了这次古代航海史中视觉效果最壮观的海上游行。英国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技史有着无人能及的研究,他给予郑和时代的中国造船业极高的评价:

在它的黄金时代,约公元1420年,明代的水师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其他亚洲国家的任何时代都出色,甚至较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乃至于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可说不是他的对手。    

事实上,郑和之前,中国人的海上足迹已经遍及整个印度洋。应当说,郑和出发之前,就已经对印度洋地理状况了然于心。前英国皇家海军潜艇编队指挥官加文·孟席斯在《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一书中,甚至认为郑和所用的“世界地图”上已经有了美洲和欧洲;他因此认定郑和早于哥伦布数十年就发现了新大陆,他还认为郑和是环球航行的第一人。

据《明史》中记载,郑和的宝船“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按明代营造尺折算,宝船的长度就有136米多,宽约56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宝船装备有16~20橹,排水量超过8000吨,极有可能是世界上第一艘万吨巨轮。罗懋登的《三宝太监西洋记》中说,宝船造价之高,“须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来方才够用”。

郑和船队作为泱泱大国的流动展示中心,每次编队航行都超过260余艘,其中大型宝船就有60余艘。除过船队主体的宝船之外,还包括马船、粮船、坐船、战船以及水船等补给辅助船。强大的补给储备使其在海上航行一年也不用登陆。即使把当时欧洲所有的大型船只加起来,也赶不上郑和船队的规模与远洋航海能力。27000人的船队包括官校、旗军、勇士、通事、民稍、买办、书手等,仅医生就有180名。尽管郑和是个太监,但随船还是带了不少妓女。    

当然,郑和船队绝不是一支普通的商船,或者说它完全就是军舰编队似乎更贴切。它配备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火器装备。如此庞大的规模,相当于如今5艘美国海军最强大的10万吨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全部乘员,或等于运载一个满员的海军陆战重型师,外加一个海军陆战远征旅的美国巨型两栖登陆编队。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真正的无敌舰队。

         

 

05

郑和的礼物

郑和船队出发时,满载金银珠宝和中国器物,归来时满船全是从世界各地给自己的主子搜集奇珍异兽:

         

 

“明月之珠,鸦鹘之石,沉南速龙之香,麟狮孔翠之奇,楼脑薇露之珍,珊瑚瑶琨之美。”

         

 

当然每次也都带回一大群不用买票的四夷贡使,他们也是一种“礼物”。

与其政治意义相比,郑和船队依靠指南针,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而直达东非,这种航海探索倒算不得什么。如果仅从经济角度来考量,那简直是荒诞透顶的破产举动。永乐十九年(1421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朱棣将帝国首都从南京正式迁往游牧文化区的北京。    

这项浩大的迁都计划几致帝国财政破产,“劳民伤财”的郑和舰队更成为众矢之的。数年之后,官方保存的郑和航海档案不翼而飞。明人严从简《殊域周咨录》中记载:

         

 

“三宝下西洋,费银粮数十万,军民死者且万计,纵得其宝而归,于国家何益?……旧案虽有,亦当毁之,以拔其根。”

         

 

正如德国思想家维尔纳·桑巴特所说:

         

 

“宫廷的历史就是国家的历史。”

         

 

随着狂人朱棣和他的奴才郑和相继死去,郑和时代注定从此断了香火。这场盛大辉煌的帝国焰火很快烟消云散。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专业作家李露晔在《当中国称霸海上》一书中说:

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达到巅峰,印度洋和中国周边海洋沿岸,从韩国和日本到马来群岛和印度,以及非洲东岸,所有的重要商业据点在名义上都处于中国势力之下,并承认中华帝国的宗主地位。在如此完美的历史时刻,中国本来可以巩固统治地位,从而成为塑造现代世界的支配性力量。当时欧洲仍在极力摆脱黑暗时代,郑和巨大的海军舰队完全可以使中国成为16世纪的殖民强权,取用全球各地的财富,可惜这种鼎盛时代只维系了5年的时间。    

         

 

“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

         

 

据说这是郑和最后向明仁宗朱高炽说的一段话。

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对后郑和时代如此评价:

明朝海军力量式微,一度只准兴建小船,因此为海盗横行中国南方海岸开启了大门。这些海盗表面上是日本人,实际上大多是中国人。明朝并没有反击,而是大费周章地强迫中国人撤离沿海,企图饿死海盗,却白花力气。简言之,反商和排外情绪占了上风,中国从世界舞台上退下。

         

 

(全文完)    

亚丘
很有趣的灵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