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

文摘   2024-12-18 18:39   河北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人马丁·路德·金发现自己正身处一个巨大的困境之中,作为一个黑人,他饱受歧视,并屡屡受到种族隔离制度的迫害,但他又很难反抗,因为他只是一个普通人,而美国政府太强大了,这种强大是全方位的、令人窒息的,美国政府拥有舳舻千里的航母舰队,遮天蔽日的喷气式战斗机群,他们还有上千辆子弹都打不穿的坦克和装甲车,他们还有原子弹,还有持续监听公民的FBI和CIA,马丁·路德·金不知道该如何才能战胜这样的对手,不知道该如何才能反抗这样的体制,最后还是朋友向他指出了一条路,朋友劝他可以去印度,了解一下甘地和他的非暴力抵抗运动。    

         

 

01

在甘地死后的许多年里,他的故事依然在启发着马丁·路德·金这样的后人,但在讲述甘地的故事之前,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他诞生的这片土地——印度。

在甘地出生的第一天,他的国家就已经沦为了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是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英国人带着工业文明最先进的科技,征服了印度,在英国的众多殖民地中,印度以其地大物博,而被誉为“大英帝国皇冠上的明珠”,然而这颗明珠却是浸透了印度人民的鲜血。

自从英国人殖民印度以来,他们就对这里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英国人显著提高了印度的税赋,像在马德拉斯管区的北方诸州,英国人接管土地税后,很快就把税额提高了50%以上,在卡尔那典克波里加尔统治地区,英国人征的税比过去高了170%。

在高昂的税赋下,印度农民往往不堪重负,他们所有的收获物、甚至连耕牛都被掠夺一空,最后落得个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英国人还控制了印度的关税,从而以一种极其不公平的方式来与印度进行贸易,在1824年,印度的商品比如棉布,要想输入到英国就会被征收高达67.5%的关税,而英国的纺织品进入印度只需要缴纳2%—3.5%的关税,英国人就用这种方式,让印度沦为了自己商品的倾销地。    

英国殖民者还想方设法奴役印度的劳动力,本来劳动者与商人签订合同,应该是基于平等自愿的原则,但在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警察、军队都听命于英国商人,英国商人便能逼迫印度劳动者以极低的工资为自己打工。

他们还能强买强卖,逼迫印度居民购买自己的商品,从而在生产和销售上,都把印度人剥削一遍。

印度出产的各种资源,比如纺织品、香料、糖、矿石,也都被英国殖民者掠夺一空,据估计,光是1757—1815年间,英国从印度榨取财富就高达10亿英镑,就连英国的经济学家都不得不承认,是印度的金银转动了英国蒸汽机的轮子。

         

 

02

面对着英国残酷的殖民剥削和压迫,印度的资产阶级进行了反抗,说来讽刺,这些印度的资产阶级其实本来就是由英国的殖民统治所催生的,随着印度殖民经济的发展,英国殖民者越来越需要一大批懂英语,能为英国公司、商人和政府办事的人,用英国政治家托马·麦考利的话来说,他们要“在英国人和被他们统治的亿万印度人中间造就一个中介阶层,这些人从血统和肤色上说是印度人,但其趣味、观点和智能都是英国式的。”    

从19世纪4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创办中学和大学,他们不仅教印度人说英语,还向他们传播欧洲的文学和科学,这些接受西式教育的印度学生数量迅速增加,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新兴阶层,他们大多成为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并通过西式教育接触到了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现代思想。

然而,当他们以这些西方思想作为标尺来观察作为殖民地的印度时,他们就会发现不对劲了。

西方的白人老爷们只是嘴上说得好听,但他们从来没有在殖民地人民身上贯彻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这些接受英国教育的人,最后却开始反对英国,他们的盟友包括印度本土的商人和工厂主,反抗殖民统治也是符合印度这些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如果他们真的成功了,那他们这些本土的知识分子和资本家就将取代英国人成为印度新的统治阶级,这场由印度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不断发展,并形成了一个著名的印度党派——国大党(印度国民大会党)。

到20世纪初,这项独立运动已经可以说是风起云涌,但他们很快也遭到了挫折和失败,印度资产阶级的问题就在于——他们既遭到英国殖民者的打击,又遭到王公、地主等印度广大封建阶级的打击,这两者之间还是合作关系。    

英国人拉拢了印度的王公、地主来作为盟友,对印度实施间接统治,在对手如此强大的情况下,印度资产阶级却又不敢放手发动广大的工农群众,因为他们也害怕真正的无产阶级上台,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因此,印度资产阶级往往表现得首鼠两端,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所接受的英国教育也常常让他们对英国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当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本该争取独立的印度资产阶级,却决定让印度人为英国人作战、为英国人流血,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趁着英国人全力对抗德国人的时候,突然闹独立,那后院起火、失去了殖民地输血的英国就很可能输给德国,德国就将成为一战的战胜国,而德国人打世界大战本来就是为了“阳光下的土地”、是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作为战胜国的德国必将接管英国的殖民地,其中就包括印度,那对印度人来说,不过是换了个主子。

而且印度资产阶级还认为,德国人将是比英国人更糟糕的主子。所以他们另辟蹊径,提出了另一个“曲线救国”的办法,那就是我们帮英国人打德国,为英国出钱出力,并指望英国人能够感恩,在打赢一战后能允许我们印度自治,渐进地走向独立。    

就抱着这样的想法,在整个一战中,印度新招兵116万人,派出海外作战121万人,死伤10万人,除了出人出力,印度还一次性给英国捐了一亿英镑的“战时馈赠”,这个数字超过了印度一年赋税收入总额,使印度的债务一下就升高了30%。

到1918年3月,印度当局的战争花费已达1亿2780万英镑,战争期间,印度税收总额增加了50%以上,就连印度总督、英国人查尔斯·哈丁都承认,整个印度都被英国作战部“榨取一空”。

而作为回报,英国殖民者曾一度答应印度人民自治的要求,1917年8月20日,英国发布了蒙太古宣言,答应战后在印度成立立宪责任政府,逐步实行自治,结果等到英国打赢了一战、战争真的结束后,英国殖民者却出尔反尔,他们在印度进行的所谓改革力度很小,和宣传中的完全不一样,英国人根本不打算让印度自治,这一背信弃义的举动彻底激怒了全体印度人,反英情绪再次高涨,而英国殖民者对于曾为他们流血流汗的印度人却加大了镇压力度,他们准备通过《罗拉特法案》,允许警方逮捕任何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人。    

1919年4月13日,当印度人民在旁遮普邦的阿姆利则发起集会时,英国的戴尔准将命令他的部队在没有事先警告的情况下向手无寸铁的人群开火,结果导致了379人死亡,1137人受伤,英国政府不仅宣布戴尔准将无罪,甚至把罪责反加到印度人民头上,这一切,都标志着印度资产阶级希望通过讨好英国人来获得独立的路线彻底失败。

其实当时在印度,还有一群走武装起义路线的小资产阶级秘密革命组织,他们打算趁着一战的契机,通过接受德国人的援助,来推翻英国人,同时他们对于德国人的帝国主义野心也有着清醒的认识,也是有所防备的,然而,由于叛徒告密、准备不周、德国援助的货船迟迟没能抵达等原因,他们的武装起义最终也失败了,许多革命者都被英国军警残忍杀害。

往前回溯,自从英国殖民印度以来,这片土地上就爆发过大大小小许多次暴力起义,印度的农民起义过、封建王公起义过乃至于广大的宗教徒都起义过,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没能赶走英国人,到这一步,印度大部分人能够想到的独立路线都失败了,他们迫切需要一个新的领导者,一个能团结全体印度人民、能提出新方法、能有效抵抗英国殖民统治的人,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呼声中,甘地登场了。    

         

 

03    

1869年10月2日,甘地出生在印度西部的土邦博尔本德尔,当时英国人已经在整个印度都建立起了殖民统治,但在不同的地方,他们殖民统治的具体方式也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是由英国政府直接统治的,而在别的地方,英国人则是与当地的封建贵族相合作,通过大大小小数百个土邦来进行间接统治,每个土邦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地方政权,都有对应的王公和政府,这些印度王公在土邦内部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仍然要效忠于英王和英国政府,而甘地的父亲就是其中一个土邦博尔本德尔邦的帝万,帝万是土邦中仅次于王公的人物,可以看作是一个土邦的首相,所以甘地的出身是非常显赫的,他们就是当地的统治阶层。

甘地一家虽然有权有势,但其家庭氛围却相当和谐、开明,甘地父亲贵为土邦首相、一家之主,但他仍然会帮妻子洗菜、切菜,为晚餐做准备,他们一家都是信印度教的,但他们也不排斥异教徒,像甘地的父亲就会时常接待一些耆纳教甚至是伊斯兰教、祆教(拜火教)的朋友,并同他们探讨宗教,甘地的母亲普特丽白也是类似,她信封印度教的普拉那米斯教派,该教派融合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既信奉毗湿奴派典籍,也推崇《古兰经》,宣扬宗教和谐,普特丽白甚至不反对自己的儿子甘地去拜另一个教派湿婆教派的神像,正是在这种家庭氛围下,甘地没有成为一个极端的印度教徒,他能够较为平等地看待各种宗教,并从不同宗教中吸取观点,比如耆纳教主张的非暴力、不偷窃、诚实等原则就深深影响了甘地,和传统印象中的那个迂腐、严守戒律的老头不同,甘地其实是一个很有个性、很有自己想法的人。    

当甘地12岁时,他们家里有一个贱民仆人,贱民是印度种姓制度中最最下等的人,被视为“不可接触之人”,母亲命令甘地,如果他接触到家中的这个贱民,就应该立即用浴缸洗去污垢,如果甘地在学校接触了别的贱民,他就应该再去接触异教徒,因为一种污染会抵消另一种污染,这种细想之下匪夷所思的命令让甘地产生了抵触情绪,他反驳道:

         

 

“如果神内在于众生之中,那么神也一定会在家里这个仆人身上,因此他不该被视作是不可接触的贱民。”

         

 

这是甘地第一次对印度的种姓制度产生了质疑。    

         

 

当甘地成长为一个青年时,他也曾有过疯狂的青春岁月。根据他所属的巴尼亚种姓(吠舍种姓的一支)的规定,他们是不应该抽烟、吃肉,也不应该沉迷于色欲的,但甘地把这些清规戒律全都违反了一遍,他会偷钱买烟抽,他还听信了朋友的观点:    

         

 

“因为不吃肉,我们成了一个羸弱的民族,英国之所以能统治印度就是因为他们是肉食者,如果所有的印度人都吃肉,那么英国人一定会被打倒。”

         

 

甘地13岁时就在家人的安排下结了婚(印度有童婚的传统),结果他很快就沉迷于和自己同样年龄的妻子做爱,他的妻子加斯杜白是个文盲,本来甘地说要教她写字的,但每到晚上,该给加斯杜白上课的时候,甘地都把课上到床上去了,甘地在自传中写道:

         

 

“我不得不承认,年轻时,虽然我曾努力地试着教导加斯杜白,但很多时候都归于失败,待我从性爱的酣梦中醒来时,我又不得不投身于公共生活。”

         

 

甘地自嘲道:

         

 

“我敢确定的是,如果我对加斯杜白的爱不沾染任何性的色彩的话,那她今日很可能已经是一位很有学识的夫人了。”

         

 

甘地对性爱有多痴迷呢?    

哪怕他的父亲已经病重,当他在照顾父亲时,他都还在想着性爱,他自己承认,“每晚当我手头上忙于给父亲按摩腿时,我的心却在卧室徘徊”。

最后,当甘地父亲病逝的时候,甘地都还在忙着和妻子做爱,父亲去世的消息还是一个仆人闯进他的卧室里告诉他的。

到上大学的年纪,甘地决定去英国留学,他对国外充满了好奇,决定去看看更加广阔的世界,然而这也是违背巴尼亚种姓规定,巴尼亚种姓禁止出国,种姓联盟的主席为此专门召开了一次全体大会,会上他告诉甘地:

         

 

“依我们种姓的意见,你前往英国的打算是不妥的,我们的宗教禁止信徒出国,我们听说,如果不在宗教信仰方面做出让步,是不可能在英国生活下去的,去到那边的人不得不同欧洲人一块儿吃喝,难道你要无视种姓的规定吗?”

         

 

违反种姓规定的结果是残酷的,甘地将会被他的种姓所开除,他的亲戚也都得和他减少来往、保持距离,但甘地强硬地回答道:

         

 

“我无法从命,而且我认为种姓不应该干预此事。”

         

 

   

甘地就这样被他的种姓开除了。

         

 

甘地的妻子也不想让他离开,但甘地还是出发了。

这是甘地一生固执的缩影。如果他认定了某条路,那他就一定会走下去,爱情、亲情、种姓都不能阻挠他。

1888年9月26日,在漫长的航行之后,这位来自印度的少年终于踏上了大英帝国的本土,他感慨道:

         

 

“如果是另一个人和我处于同样的情形,我敢说他就看不到英国了。”

         

 

04

相比于许多一辈子都待在印度的同胞来说,成功留学印度的甘地,对于英国这个殖民大帝国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甘地在此期间也成功通过了英国的法律考试,成为了一名律师,此后他又凭借这段履历,到了英国另一个重要殖民地南非工作,甘地在当地领导了一系列抗议、游行,改善了在南非的印度人的待遇,等甘地在1915年回到印度时,他已经是游历过世界上许多地方、对大英帝国及其殖民体系有相当了解的人。他将自己的经验、见闻和学识都用在了印度独立运动中。包括他本人,也完全献身于此。    

为了能让印度独立,甘地提出了一个非常突破性的斗争方法,那就是“非暴力不合作”。“非暴力不合作”这个译名容易引起歧义,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非暴力抵抗”。

首先,它是一种抵抗;其次,它又是非暴力的。这是一个乍听起来很弱智,但细究起来,又有点智慧的策略。

要想理解这种斗争策略,我们首先就得了解印度的客观情况,甘地是根据印度极其独特的国情提出了这么一套方法。

印度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太松散、太分裂了。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

         

 

“印度是被打包在一个地理容器中的许多个国家。”

         

 

   

泰戈尔1924访华于北京所摄

首先从宗教上来讲,你可以说印度人几乎都信教,但他们信的教真的是五花八门,你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印度因此也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像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锡克教、耆那教都在印度拥有数量众多的信徒,其中人数最多的两个宗教——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还是矛盾重重,两者之间经常爆发流血冲突,可以说是有血海深仇,而作为最大宗教的印度教,它内部的教派也是纷繁复杂、没有统一,这么多的宗教、这么多的信仰就将印度人竖切成了许多不同的群体,他们之间难以相互认同。    

除了宗教,语言也是一大问题。说印度语的人口最多,但他们也没有超过总人口的50%,印度的语言非常多,光是后来规定的官方语言就多达22种,这又将印度人群切的更碎、更复杂。

还有地域,我们前面已经提到了,印度内部可以说是土邦林立,一共有五百多个土邦,每个土邦都可以看作是一个国中之国。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最后还有种姓,这种直接划分高低贵贱的制度,能将印度人之间划得充满隔阂。

所以印度的问题就在于此,他很难以殖民地国家争取独立常用的民族主义进行动员,民族主义的好用之处就在于它能简单地将人分为两类,“我们”和“他们”,但在印度,有太多的“我们”、“你们”和“他们”了,要想将这么多不同宗教、不同语言文化、不同土邦、不同种姓的人都统一起来,组成一支上下一心、能够打败英国人的军队,是非常困难的,就算这么多不同的人都拉起了军队,大家为了赶走英国人暂时结成了同盟,但把英国人赶走后,这么多个不同的势力都手握着自己的军队,那他们也有极大概率会继续爆发内战,那印度就会血流成河、并分裂成好多个国家,这是甘地所不愿看到的,而如果采用非暴力的形式,那印度就可以避免这种结局。    

但问题又来了,你不用暴力,你怎么才能把英国殖民者赶跑呢?

这就要从英国人的角度来思考了。

英国人的殖民活动五花八门,但他们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挣钱,只要你能够想出一种办法,提升他们的统治成本,同时减少他们的收入,让他们挣不到钱,那他们就会考虑退出。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的精髓就在于此。

甘地号召大家不够买英国商品、不为英国当兵打仗、不向英国人缴税、不为英国政府工作,总而言之,就是要在一切政治、经济、军事领域都对英国人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这种方法在印度产生了奇效,首先它的参与是非常低成本的,它并不要求你献出生命去和强大的英国军队拼命,你只要不买英国商品,不为英国人服务,你就已经入伙了。

这种较低的门槛大大增加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度,扩大了运动的范围,其次,这项运动又是去中心化的,任何人只要了解了非暴力不合作的内涵,那他就能从自己做起,并产生效果,它不像革命军队那样,那么依赖于一个集中、强大的指挥体系,对于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印度来说,这两项优点是非常突出的。

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能对英国人的殖民利益造成实实在在的损害,英国的商品卖不出去,税收不上来,英国工厂遭到印度工人的抵制和罢工,那英国人就是会损失白花花的银子,当然,印度人也会有损失,比如他们没法再穿上英国强大工业生产出来的物美价廉的衣服,而只能穿需要自己手工纺织的衣服,但对印度人、对于饱受英国剥削和迫害的印度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大问题。他们就是抱着宁愿双输也不能让你单赢的想法来进行这项运动的。

那英国人有没有什么办法来对付这种反抗呢?

如果能抛弃一切底线的话,英国人当然有无数种办法来整死甘地及其追随者,但英国人不能,时代阻止了他们。

甘地的独立斗争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是一个人类逐渐迈向文明的时代,是一个进步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主义汹涌澎湃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殖民地,并同情殖民地人民。    

列宁在文章中谈到了印度,孙中山也谈到了印度,就连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开始关注印度,英国人的底线毕竟也没有日本人那么低,都到这个时代了,自我标榜文明的他们已经不太方便再随便搞大屠杀了,如果甘地是暴力反抗的话,那英国人当然有理由大开杀戒,“自卫”嘛、“反击”嘛、“以牙还牙”嘛,但甘地就像卡了bug一样,他的运动偏偏是非暴力的,人家只是不买你的商品,不给你干活,难道你就要杀人吗?

英国人实际上也没有太多办法,他们顶多将人抓起来殴打、坐牢,但这项运动的一些先驱者本来就不怕坐牢,像甘地本人就多次入狱,而当参与的人多了起来之后,英国人也抓不过来了。

而对于以国大党为代表的印度资产阶级来说,非暴力运动既可以避免他们的资产在暴力革命中被损坏,也可以避免无产阶级大量掌握武装,威胁到资产阶级的地位。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有如此多的“妙处”,当甘地在1920年国大党会议上提出这项议案时,他得到了超乎自己想象的支持,旁遮普省赞成甘地的代表数量达到了70%,联合省和比哈尔代表赞成甘地的比例达到了90%,甚至穆斯林也支持甘地,在孟买省投票赞成甘地的代表中,穆斯林几乎占了20%,甘地的思想征服了许多人,就连国大党领导人、本来反对甘地的莫逖拉尔也开始转变态度,因为他的儿子尼赫鲁非常热衷于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最终,甘地的议案在国大党全体表决中,以1855:873票的压倒性优势获得了通过,甘地的时代、非暴力不合作的时代呼啸而至。    

         

 

05

在获得了国大党的支持后,甘地开始身体力行地将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推广到印度全国,他不断地访问印度各个城镇,进行演讲,人们发现,甘地和之前的所有国大党领导人都不一样,他没有穿西服、打领带,而就是穿着土布制成的缠腰布,从外表上,你完全看不出他是一个在西方留过学的精英,而只会觉得他是一个充满印度乡土气息的老头,甘地就用这种方式,来拉近自己与广大印度人民的距离,他不是向一个特定的人群说话,而是向着所有的阶层、所有人说话,包括“贱民”和异教徒。    

甘地说的也不是殖民者使用的英语,而就是印度语,是印度人自己的语言,旁边还有翻译,将甘地的话翻译成泰米尔语、孟加拉语或者任何当地语言,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电视、甚至缺乏收音机的印度,人们就靠着报纸以及口口相传,将甘地的话语传遍了印度的每个角落,各个地区都有人接受了甘地的思想。

在联合省,农民开展起了比以往更大规模的抗租(地租)斗争,在阿萨姆邦的茶园发生了一系列罢工,大约6000名苦力离开了岗位,他们告诉经理,是甘地让他们这样做的。

阿麦德那加尔县的治安长官也不安地指出:

         

 

“在富裕的古吉拉特和马尔瓦利商人中出现了热衷不合作的倾向。”

         

 

越来越多、不同职业的人开始加入,44名印度律师抵制出庭,46名印度的治安长官放弃了职位,33名自治机构成员退出了自治机构,61个印度人退回了英国颁发给他们的勋章和荣誉称号,120名政府职员和教员放弃了他们的公职,不再为殖民者工作,就连英国人在印度的民主把戏都玩不下去了,1920年是英国人在印度首次举行选举的年份,上、下议院都将进行选举,这看起来是英国人赐予了印度很大程度的自治,然而这场选举不过是为了粉饰英国的殖民统治,选举权并不普遍,就算选出来了,由英国人出任的总督也依然拥有凌驾于议院之上的权力,除非总督同意,否则议院的任何法案都不能视为通过,但是总督自己却可以在未经议院同意的情况下颁布法案,总督也有权恢复任何被议院拒绝或削减的拨款,所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呼吁人们抵制这种空有其名的选举,结果成效显著,在1920年的选举中,中央省只有22%的选民投了票,有7个选区甚至根本没有候选人,其他省份参加投票的人数也大都为20%~30%左右,如此低的参与率让这场选举成了一出滑稽的闹剧,也让英国人试图代表印度民意的想法落了空。    

在巴多利,甘地最出色的手下之一帕特尔成功领导了一场农民抗税行动,农民们团结起来,拒绝向英国殖民者缴税,他们不怕坐牢也不怕被没收财产,英国人发现就算没收了他们的财产,也很难再转卖出去,因为其他印度人也团结了起来,拒绝购买这些被没收的土地和房屋,最后英国人妥协了,同意取消当地当年的税收。    

在1930年,甘地又领导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食盐进军”行动,以抵制畸高的盐税,英国人本来以为自己通过食盐来收税是一种非常聪明的行为,一位官员写道:

         

 

“可以在食盐中预扣税款,在正常情况下,印度群众既感受不到也不怨恨它的存在。”

         

 

当时英国人已经垄断了印度食盐的生产和销售,而盐又是人必需的东西,他们根本想不到印度人还能怎么反抗,但甘地想到了。他和78名代表不同地区、宗教的同伴一起出发,他们徒步跋涉了387公里,就为了走到海边,从大海中取盐,他们宁愿这么做,也不要向英国人缴纳一分钱的税,这种展示决心的行为艺术在印度社会中引起了空前的轰动。    

甘地徒步走三百多公里的行为看起来很蠢,但实际上这却是一场精妙的巡回宣传,他的队伍每走到一个地方,都会吸引当地人的目光,他还会进行演讲,结果就是跟着他走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据《孟买纪事报》报道:

         

 

“第四天,食盐进军的队伍呈现出难以形容的热情场面,富人和穷人,百万富翁和工人,信仰种姓制度的印度教徒和被称为贱民的人,所有人,都竞相向这位伟大的印度解放者致敬。所有种姓、信仰、宗教和利益都融合成一股不可抗拒的爱国主义浪潮,政府的权威似乎已经不存在了。”

         

 

4月1号,当甘地走到苏拉特时,他召开的大会已经吸引了超过10万人参加,当他率领浩浩荡荡的队伍抵达最终目的地一个沿海小村庄时,记者感慨道:    

         

 

“丹迪这个简单的小村庄现在看起来就像一座城市。”

         

 

人们跟着甘地一起捡起大海中的天然盐块,有人向他高喊道:

         

 

“违法者万岁!”

         

 

甘地的举动在印度各地引起了剧烈反响,人们纷纷效仿,孟加拉、孟买、泰米尔纳德邦以及联合省都出现了违反盐法的现象,4月15日,孟买州长告诉印度总督:

         

 

“毫无疑问,甘地在情感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这一点可以从他示威活动获得的大量支持以及民众的热情中得到证明。甘地在实现他的目标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功。即教导群众,如果他们采取足够的一致行动,就可以蔑视法律。”

         

 

一些甘地的支持者开始向盐厂前进,路上他们就算被英国人的士兵打得血流如注也绝不还手,只要一息尚存,他们就爬起来继续前进,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这种宛如基督行走在苦路上的举动,在宗教氛围浓厚的西方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现场的美国记者被惊得目瞪口呆,相关报道登上了美国1350家报纸,美国《时代》杂志盛赞甘地是一位“圣人”,说他利用“基督教行为作为武器来对抗具有基督教信仰的人。”    

这次行动,在其他领域也掀起了波澜。

英国殖民政府中的印度官员开始纷纷辞职,在苏拉特地区,760名村长中有334人辞职;在巴多利,57%的地税没收上来;在迈达巴德,这一数字更是高达67%;在巴多利,警方的一份报告指出:

         

 

“所有印度居民都对我们持敌对态度,即使是在谋杀等严重犯罪的情况下,他们也拒绝向我们提供任何信息或援助。”

         

 

印度公众前所未有的抵抗热情,给当时正在追随甘地进行独立运动的尼赫鲁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感叹道:

         

 

“就好像一个弹簧突然释放了一样,食盐进军运动向英国政府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动摇了政府机构,但在我看来,它真正的重要性在于对我们群众的影响,尤其是对农村群众,不合作运动把他们从泥潭中拉了出来,给了他们自尊和自主性,他们勇敢地行动,不屈服于不公正的压迫,他们的视野开阔了,他们开始从整个印度的角度思考,这是一次了不起的转变,甘地领导下的国大党,必须为此受到赞扬。”    

         

 

甘地有多么成功呢?

我们可以从他的对手、也就是英国殖民者的评价中窥知一二。    

印度总督切姆斯福德勋爵曾写信给内阁大臣:

         

 

“甘地无疑取得了巨大的个人胜利,我认为他确实主宰了整个局势。”

         

 

   

英国当局的一份报告则写道:

         

 

“印度迄今还没有任何一位政治领导人甚至宗教领导人,能像甘地这样吸引群众,他获得了如此多的尊崇,不论是来自印度教徒还是穆斯林,他的影响之大是令人震惊的、史无前例的。”

         

 

06

英国政府曾因为食盐进军而一度逮捕甘地,但在印度人民的巨大施压下,他们又不得不将其释放,英国保守派政客丘吉尔为此气急败坏地大骂道:

         

 

“甘地主张将英国驱逐出印度,如果英国人离开,印度将在几个世纪内迅速陷入中世纪的野蛮和贫困。”

         

 

但很快,就连丘吉尔本人也不得不寻求印度人的帮助了。

因为这已经是20世纪30年代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就要爆发了,二战爆发后,英国人再次依赖印度作为自己重要的兵力和物资基地,以甘地、尼赫鲁为首的国大党抓住了这次机会,向英国人提出了独立的要求,他们的要求并不过分,如果英国人能允许印度独立,那他们愿意带领印度加入同盟国一边,一起与轴心国作战,为了对抗日本,甘地甚至同意英国军队继续待在已经独立的印度国土上,但高傲的英国人还是拒绝了。    

于是甘地和尼赫鲁发动了轰轰烈烈的“退出印度”运动,要把英国殖民者赶出印度。国大党全印委员会在1942年8月通过决议,决定动员所有力量,开展广泛的不合作运动以实现这个目标,甘地将这视为最后的决战,他提出了一句响亮的口号:

         

 

“要么行动,要么死亡!”

         

 

他说道:

         

 

“我们要么让印度获得自由,要么就在这一斗争中死去,我们不能活着、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永远沦为奴隶。”

         

 

当英国正在全力对付德国、日本的时候,甘地突然在英国人背后搞这么一出,是让英国人很头疼的,英国人当即把甘地、尼赫鲁等国大党领导人都关入了监狱,英国人本想通过逮捕领导者来中止独立运动,但是和他们预想的相反,这场逮捕反倒引发了一场更加猛烈的反英风暴,看到自己主张非暴力抵抗的领袖都被捕了,许多印度人干脆直接诉诸武力,据英国殖民政府官方公布的数据,截止1943年12月底,他们有945所邮局、208个警察署和749个政府机关遭到袭击,他们的警察被打死打伤两千多人,官员被打死打伤三百多人,为了把印度人民镇压下去,丘吉尔亲口承认:    

         

 

“派往印度镇压叛乱的白人士兵是英国统治印度以来最多的一次。”

         

 

印度总督在给丘吉尔的电报中,也把这次由甘地开启的斗争称为“1857年以来最严重的叛乱,边远地区的欧洲人的生命正处于危险之中。”

而且在二战中,还出现了以钱德拉·鲍斯为首的印度国民军,这些印度人拿起了枪,宁愿投靠日本人、加入大东亚共荣圈,也要把英国殖民者干翻,他们的决心让英国人恐惧。    

鲍斯(右一)参加1943年“大东亚会议”

鲍斯主张武装抗争,和甘地有诸多分歧,但他也说:

         

 

“印度自由斗争的新篇章始于退出印度运动。”

         

 

1944年5月,英国殖民政府不得不再次释放甘地,但他们却仍然不打算让印度独立,他们对相关议程一拖再拖,结果到了1946年2月,孟买又爆发了海军起义,一开始,印度士兵们只是进行罢工,这也是符合非暴力原则的,罢工领导者将甘地奉为英雄,援引了他的“食盐进军”和“退出印度”运动,罢工支持者们也高喊:

         

 

“圣雄甘地万岁!”

         

 

   

结果英国人竟然向罢工的海军舰船开炮了,罢工舰船立即开炮回击,罢工就这样升级成了武装起义,炮战持续了7个小时,消息迅速传遍印度全国,各个港口、基地的印度士兵也纷纷宣布支持,在印度共产党的号召下,孟买20万工人也举行了总罢工,表达对水兵的支持,这次起义最终虽然没有直接推翻英国的殖民统治,但它也向英国人传递出了一个无比清晰的讯息,那就是他们在印度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

群众运动此起彼伏,如今就连军队都要哗变了,英国人还是识时务的,他们最终发现,让印度独立,并把政权交给甘地、尼赫鲁这样的温和派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至少他们还不算非常反英,并能让英国在印度的利益和影响有所保留。    

         

 

1947年8月,以印巴分治为代价,英国人同意了印度的独立,至此,甘地的政治目标基本实现。

在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没有死太多人的情况下,印度就赢得了独立,而且这个新生国家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在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在亚洲仅次于中国,在印度独立这一年,甘地已经78岁了,他指定的接班人尼赫鲁成为了印度的首任总理,而甘地本人则被许多印度人尊为“国父”。    

         

 

         

 

07

在印度独立后不到一年,甘地就死了。

在死前,他都还在致力于平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那可能永远也无法化解的矛盾。他因此被一名极端的印度教徒所刺杀,甘地的死在印度全国引发了轰动,为他送葬的队伍长达两英里多,总人数约有150万,在现场旁观的英国官员感叹道:

         

 

   

“这并不是早已宣布好的国葬,尽管如此,在一个小时内,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蜂拥而至,想要看甘地最后一眼,面对这铺天盖地的赞颂,谁又能说甘地没有真正得到大众的追随?”

         

 

甘地曾说:

         

 

“我和尼赫鲁都为印度的自由而活,也都很乐意为这种自由而死。”

         

 

但现在甘地死了,只留下尼赫鲁一人。

尼赫鲁在全国广播中止不住悲痛,他告诉大家:

         

 

“光明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

         

 

08

我们该如何评价甘地的一生呢?

首先,甘地肯定不是一个圣人、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他的缺点是非常突出的,他对于“非暴力”的原则往往过于坚持,有时甚至到了迂腐的地步,比如他曾经因为自己阵营中出现了暴力事件,而下令中止了非暴力抵抗运动,那些主张暴力抵抗的人物和团体往往也会遭到他坚决地反对,结果给印度的独立事业造成了分裂和损失。    

甘地对于英国人也曾有过不切实际的幻想,在一战中他也曾愚蠢地鼓动印度人去参战、并指望英国人能感恩。

甘地的私德也是有问题的。他曾经为了检验自己是否真的能禁欲,而和自己的侄孙女裸睡,这是非常悖逆人伦的。

就像许多有所成就的人一样,甘地也以为自己在印度的经验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他曾向正在进行抗日战争的中国人提出过一些非常弱智的建议,比如:

         

 

“从非暴力主义者的立场来看,我必须说,以一个拥有四亿人口的中国来对付一个开化了的日本,还是不得不以日本人的同样手段来抵抗日本侵略,我以为这是不适当的,假如中国人有我这样的非暴力信念,就不需要和日本人一样的遵循毁灭手段,中国人可以告诉日本人,带着你们的毁灭手段来吧,我们以两亿人给你,可是剩下的两亿人我们是不会屈服的,假如中国人真的这样做了,日本人就会变成中国人的奴隶。”

         

 

这种观点让蒋介石都忍不住吐槽道:

         

 

“虽然非暴力抵抗可能对英国人有用,但它永远不会对日本人有用。”

         

 

   

然而,甘地在二战中也还是坚持住了底线,他并没有像他的一些印度同胞一样,为了反抗英国人,都跑去和日本人同流合污了,在二战中,甘地还是坚持站在了反法西斯的一边。

1942年,他曾在给蒋介石的信中写道:

         

 

“我呼吁英国从印度撤军,并不是要以任何形式削弱印度对日本的防御,或者让你们中国人的斗争难堪。”

         

 

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甘地也表示印度独立后将与同盟国签署一项条约,专门旨在击退日本,他说:

         

 

“印度的任何行为都不能让中国失望,也不能让盟军陷入危险。”

         

 

甘地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他提出的非暴力抵抗思想和他在印度独立中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印度的独立绝非甘地一人促成的,印度的独立是由许许多多的领导者和组织共同促成的,国大党中的其他领导人,比如尼赫鲁,还有真纳(后来的巴基斯坦国父)的穆斯林联盟,倾向于武装斗争的印度共产党、国大社会党,甚至于投靠日本人、组建国民军的钱德拉·鲍斯,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推动了印度的独立。    

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美苏都有意肢解旧殖民体系,也是重要的助力,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甘地也不是无足轻重的、可有可无的,他开创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以其低成本动员了许多印度人,甘地能够包容不同宗教、不同种姓的人,尽可能把大家都团结在一起进行斗争,他成了各个势力的最大公约数,也成了印度民族的象征,当跟随甘地参与印度独立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印度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完成了国家认同感的构建,独立运动本身也渐渐有了不可阻挡之势。

相比于其他一众殖民地,印度能在1947年就独立,这个时间是很早的、速度是很快的,这也让尼赫鲁有了资本可以去扮演“殖民地独立先驱”、“第三世界领袖”,从而让印度有了更高的国际地位,甘地对此都可谓功不可没。

印度的独立在当年世界上是一个大新闻,很多人都震惊于一个体量如此庞大、对英国如此重要的殖民地竟然真的独立了,甘地的成功、印度的成功宛如一个信号弹,激励着其他殖民地人民继续奋斗,他们虽然不一定会遵循甘地的路线,但甘地已经向他们证明了,英国人的殖民统治不是无敌的,殖民地的独立是有希望的。

对于马丁·路德·金这样的后来者,甘地向他们提供了一种对抗强大敌人的新思路,在豁出命造反和什么都不干之间,还有一条道路——那就是非暴力不合作。既不让敌人有理由杀死你,也不让他们能从你身上得到好处,马丁·路德·金完全吸收了甘地的思想,并且他后来也真的去过印度,在美国,面对着强大的美政府和美军,马丁·路德·金并没有呼吁黑人同胞们和他一起暴力起义,即使从黑人多年来被奴役、被剥削、被歧视的血泪史来看,他们完全有理由这么做,和甘地一样,马丁·路德·金也采用了非暴力抵抗的形式,他把黑人都团结起来,大家都不去乘坐种族歧视的巴士,不去种族歧视的商店购物,黑人一起罢工、罢课,他们一起游行,走进本来不允许他们进入的公共场所,马丁·路德·金的这招使得黑人群众的参与度大幅提升,大家跟你一起造反的胆子是没有的,毕竟没有人敢只拿着枪就去对抗美军的坦克、武装直升机和航空母舰,但你要是说一起游行,那这个胆子,美国黑人还是有的。    

马丁·路德·金最后也实实在在地改善了黑人境遇,《1964年民权法》、《1965年投票权法》都在他的推动下出台,有力地保障了黑人的基本权利,许多地方的歧视性规定也被废除。

当然,非暴力抵抗也不是毫无成本的,马丁·路德·金及其追随者,甘地及其追随者,他们也总是会被警察殴打、乃至坐牢,但这就是他们所选择的道路,非暴力的抵抗,也总比根本不抵抗要好,他们抵抗了,最后才能改变世界。    

         

 

(完)

         

 

参考资料:

《Gandhi The Year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1914-1948》Ramachandra Guha

《Gandhi before India》Ramachandra Guha

《Mohandas A True Story of a Man, his People and an Empire》Gandhi Rajmohan

《The South African Gandhi: stretcher-bearer of empire》Ashwin Desai, Goolem Vahed

《Understanding Gandhi A Mahatma in the Making 1869-1914》Sarva Daman Singh

《Nationalism in India》Rabindranath Tagore

《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林承节

《印度史》林承节

《甘地》比库·帕雷赫

《甘地自传:我追求真理的历程》甘地

《泰戈尔、甘地与尼赫鲁的中国观及其影响》梁忠翠

《以荒诞的名义》东方早报上海书评编辑部    

亚丘
很有趣的灵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