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阁酒屋
查尔斯·狄更斯
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
CHARLES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他被马克思归入“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认为“他们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广泛而生动地反映了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状况,描绘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变迁和精神面貌。
狄更斯的生平经历
Experience
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出生在朴次茅斯市海港附近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 在八个孩子中排行第二。他的父亲约翰·狄更斯是英国海军军需发饷处的小职员, 母亲则是家庭主妇。狄更斯从小由母亲启蒙,在父亲的鼓励下,表现出朗诵和戏剧表演的天分,在戏院看过莎剧《麦克白》《理查三世》等。等到正式上学后,又阅读了父亲在阁楼的藏书,如《鲁滨逊漂流记》《堂吉诃德》《天方夜谭》等,菲尔丁和斯摩莱特的小说尤其开拓了他的日常体验和想象空间,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很大。由于父亲的职业关系,狄更斯一家不得不四处搬迁。1822年搬到大都市伦敦后,家庭经济状况更加糟糕,入不敷出,狄更斯不得不辍学在家,刚刚度过12岁生日就被送到一家鞋油作坊去做工,以获得一周六七先令的报酬来补贴家用;在这里他曾被主人放在橱窗里作活动广告招徕顾客。不久,狄更斯的父亲又因无力还债被投入负债人监狱。为了节省房租,家人也随之迁入监狱。直到1824年5月底,因为父亲继承了一小笔遗产,全家才得以清偿债务,摆脱囹圄之苦,狄更斯也在附近的一所威林顿私人学校里继续自己的学业。这一段经历的时间虽然不长,却使得狄更斯早熟、敏感的心灵遭受了屈辱的折磨,以至于他在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愿披露这段往事,也使得他在创作中格外关洁那些来自贫困险层的儿童形象。
1827年3月,狄更斯在律师事务所当了缮写员,一年多后又改行成为报社记者。迅速、准确的采访报道使他在新闻界崭露头角;但精力充沛的狄更斯并不满足于此,他想当演员,因病错过试镜机会后便想成为作家。1833年12月,他的一个喜剧小故事在《月刊》上发表,狄更斯大受鼓舞,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他在报纸杂志上发表了多篇随笔。这些随笔起初都不署名,直到1834年才用了个“博兹”的笔名。狄更斯的创作才华迅速显露出来,到了1835年,他已经开始接受约稿,逐渐走上了职业作家的道路。1836年2月8日,狄更斯发表在报刊上的描写伦敦各种市井风俗人物的文章汇编成《博兹特写集》出版,这是他出版的第一部文学作品。1836年3月31日, 狄更斯与画家罗伯特·塞依默合作发表了《匹克威克外传》第一期。正当狄更斯构思第二期时,罗伯特·塞依默突然自杀,狄更斯写作的篇幅因此大大增加。他顶着压力,与新的合作者哈勃洛特·布朗完成了这部分期出版的插图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主人公的名字在英国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狄更斯也因此一跃成为英国文坛上众目所瞩的明星。他从此放弃了新闻记者的职业, 专心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
19世纪30年代,狄更斯陆续完成了《雾都孤儿》《老古玩店》等一系列小说。1842年1-6月,狄更斯偕家人赴美国、加拿大各地访问。除了最后一个月待在加拿大之外,他们主要游历参观了美国的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的摩、 华盛顿等城市。在美国的见闻与英国“饥馑的40年代”的社会现实促使狄更斯深入思考社会问题的本质,创作了特写集《游美札记》和长篇小说《马丁·朱什尔维特》等。而从1843年到1848年,他创作了一系列“圣诞故事”(后结集为《圣诞故事集》)这些作品宣扬了博爱、仁慈、宽容的“圣诞精神”,受到读者的持续欢迎。从1844年起,狄更斯经常侨居欧陆。1844-1845年间他主要待在意大利;1845年冬到1846年初,狄更斯曾任《日常新闻》报纸编辑,但不久后辞去职务, 举家赴瑞士,1847年11月底又去了法国。这段时间里,他主要创作了长篇小说《董贝父子》。1847年2月底,狄更斯返回英国,更多地参与慈善活动等社会活动。除了文学创作外,他还参与主办周刊《家常话》《一年四季》,组织业余剧团。1849-1850年间,狄更斯发表了《大卫·科波菲尔》,之后又接连写了几部长篇小说:《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和《远大前程》。从1853 年以来,狄更斯就经常登台朗诵自己的作品片段,乐此不疲;1858年还与广告商签订合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巡回演出,赴美国等地朗诵。这些演出虽然给狄更斯带来了更大的声望和丰厚的收入,但是也严重影响了他的健康。1869年,狄更斯分期刊载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德鲁德疑案》,只完成了6期就因脑溢血去世。在遗嘱中,他写道:“我恳请我的朋友们不要为我建造纪念碑、撰写悼念文章。我的书会让人们记得我的,对我来说,这就足够了……”
三个创作时期
CreationStage
在3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狄更斯一共写了14部完整的长篇小说、一部随笔、 两部长篇游记和一些中短篇小说。狄更斯有着和莎士比亚一脉相承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悲悯情怀,他的创作历程也和莎翁类似,随着思想的深入,体现了越来越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在创作早期,狄更斯创作了他的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这部小说也被誉为英国现实主义的第一部杰作。作品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描写老绅士匹克威克先生带领以他本人命名的俱乐部的其他三位成员在四处漫游的经历,展开了一幅明朗轻松的社会风俗画卷。匹克威克是个英国的堂吉诃德式的人物。这个善良的胖绅士戴着眼镜,腆着肚子,穿着紧身裤和燕尾服,言谈举止十分可笑, 但天真憨拙,有一副侠义心肠。他总是脱离复杂的实际生活,一厢情愿地按自己单纯的、幼稚的想法去行事,结果吃亏、受骗、上当,惹出许多笑话。这部小说广泛地反映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城乡的生活面貌,颂扬了小人物的正直、 善良,也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种种不合理的、荒唐可笑的现象,被誉为英国文学中最杰出的滑稽史诗。
除了《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讲述孤儿奥列佛忍受不了济贫院的非人生活,逃到伦敦,流落街头。他一度误入贼窝,后来得到一个好心人的帮助, 脱离了盗窃集团,最后身世大白,善恶得报,奥列佛也得以过上安定的生活。小说通过孤儿奥列佛的坎坷经历形象地展现了英国城市下层社会的悲惨景象,第一次广泛而真实地描写了外省贫民收容所和伦敦贫民窟的地狱般的生活。特别是借主人公童年时的悲惨遭遇辛辣地讽刺和揭露了资产阶级慈善机构的虚伪性和残酷性。
在创作中期,狄更斯经历了宪章运动的暂时复兴,在这期间,狄更斯创作了《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描写主人公科波菲尔自幼丧父,母亲改嫁后因受到后父的虐待而死去。大卫被送到寄宿学校住读,备受摧残,后又被送到工厂当学徒。因为不堪忍受屈辱的地位,他离开工厂到姨婆家,由姨婆抚养,学习法律,后来成了作家,和心爱的女友结婚。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其中融汇了狄更斯早年的童工生涯和在学堂的经历,以及后来旅行欧洲大陆和成为名作家的大致线索。狄更斯在这部小说中倾注了一种特别深厚的感情,因此称《大卫·科波菲尔》是他最喜爱的一本书。小说通过大卫·科波菲尔的经历揭露了惨无人道的童工生活、寄宿学校以及腐败的司法制度;也写出了正直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艰难的社会环境中如何通过艰苦努力、个人奋斗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生活上的幸福,集中体现了狄更斯的道德理想。
创作晚期,也是狄更斯创作最繁荣的时期,诸如《双城记》 《远大前程》等脍炙人口的作品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
《远大前程》的主人公匹普从小父母双亡,靠姐姐和做铁匠的姐夫抚养长大。他在老小姐郝薇香家里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她的养女,美丽而又骄傲的艾丝黛拉。一天,律师贾格斯说是受一个富翁的委托,把匹普送到伦敦去接受上等人的教育。匹普喜出望外,误以为是郝薇香小姐有意栽培他,以后可以与艾丝黛拉结婚。后来却发现不过是匹普童年时掩护过的逃犯马格维契在国外发了财,出于报恩要将他培养成上等人。而艾丝黛拉对他的挑逗是郝薇香唆使的,在匹普受尽精神折磨后她又把艾丝黛拉嫁给了一个二流子。匹普想当上等人的“伟大的期望”完全破灭,但却使他完全褪尽了原来的骄傲和做作。他尽力张罗,想把回来探望他的马格维契送上去美洲的轮船,避免仇人寻仇和牢狱之灾, 但是没能成功。但他仍尽心尽力陪伴在马格维契身边直到他去世,然后去了海外谋生。十多年后,匹普回国来探望姐夫,在已死去的郝薇香的庄园里偶然碰见已成为寡妇的艾丝黛拉。两个饱经沧桑的情人言归于好,离开了这个吞噬他们两人幸福的废墟。这个被狄更斯更改过的结尾给读者带来一丝希望。作品以匹普“绅士梦”的幻灭说明了虚荣、伪善的金钱文化对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并对人性弱点进行了探索。
文学影响
狄更斯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来,其小说中所体现的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艺术技巧,对中国现代小说家,如老舍、张天翼等有很大的影响。与19世纪其他英国作家相比,狄更斯的创作面广阔丰富,从多方面反映了他所处的英国社会和维多利亚时代精神;同时他也是一位具有独特个人艺术风格的作家,文笔挥洒自如,伴有强烈的感情倾向;他的作品也以特有的幽默风趣、富有教益影响着19 世纪的英国社会。
总的来说,狄更斯往往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同情小人物,揭露慈善机构的伪善,批判教育制度的黑暗、野蛮,讽刺选举制度和法院的腐败等;他擅长写富有特征的人物和个性化的对话,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的某一特点加以夸张,使性格突出、形象鲜明;结构一般采用流浪汉小说的形式,大小故事交错, 松散而又有一定的联系。在风格上基本形成了幽默讽刺的艺术特色,但在后期创作中,其严肃、悲愤的批判性有所加强。
天师广播tjsdxygb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我们期待与您相遇
主播|米饭
编辑|米饭
监制|欣然
审核|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