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潘耀先:落笔生花的“八零后”

政务   2024-10-31 15:41   新疆  

葫芦烙画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葫芦又称“蒲芦”,谐音“福禄”,在葫芦上作画是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而葫芦与传统烙画艺术巧妙地结合更是别具一格,更显其古朴大方、庄重雅致的特色。在三〇团双丰镇,有这么一位专注葫芦烙画的83岁老人,他用一把烙铁和一支毛笔,就能在小小的葫芦上变幻出万千世界,他就是潘耀先。

近日,记者来到潘耀先家中,看到展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葫芦烙画作品,每一个作品都色彩层次丰富,构图精妙,细节处理精致入微,匠心尽显。

“有一次到南京夫子庙旅游,我看见一位老艺人在葫芦上面烙画,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我特别感兴趣,通过和老艺人聊天,才知道这是葫芦烙画。”潘耀先说。


潘耀先正在制作葫芦烙画。


正是这次旅行,让潘耀先和葫芦烙画结下缘分,也开启了他的艺术创作新篇章。“回来以后,我就自己尝试种葫芦,开始自学葫芦烙画。刚开始的时候,种的葫芦都不够我练手,就这样一年一年地画,一年一年地烙刻,烙画技术一年比一年更好。”潘耀先说。

“我的书法、画画、葫芦烙画都是自学的。”自幼痴迷于艺术创作的潘耀先创作题材十分丰富,既有山川河流,又有花鸟鱼虫,还有中国神话故事。他创作的葫芦烙画作品既保留了葫芦本身形态和纹理,又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气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潘耀先正在工作室打磨葫芦皮。


“葫芦烙画制作非常费时间,用铅笔打底稿时需特别注意,因为葫芦跟平面画不一样,它是圆的,要注意角度,之后上色、喷清漆,都要用心慢慢地来,不能急躁。我喜欢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图案来创作,或者写一些比较正能量的警句、成语等。”潘耀先说,“我的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工艺品,还是收藏品。”

潘耀先对传统文化艺术创作的追求和热爱,是驱动他不断前行的动力。

纸上烙画是潘耀先又一次大胆的尝试,炙热的烙铁活跃在易燃的纸上,无疑是对自身创作的一次突破和挑战。有了葫芦烙画的经验,潘耀先稳扎稳打,不害怕失败,仿佛回到了20多年前与葫芦烙画相遇的一刻,又仿佛回到60多年前从上海来到新疆的激情岁月。

潘耀先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把基本功夫练到家了,都可以做到。我要不断尝试新的创作形式,这样的作品才更丰富多彩。”

这些年,潘耀先凭着热爱和执着,成功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创作出一件又一件让人津津乐道的作品,也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赞赏。他发表的书画作品先后获得兵团、二师铁门关市、团场级奖项。2019年6月,潘耀先获得二师铁门关市“文化能人”称号。2023年9月,双丰葫芦烙画被列入二师铁门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潘耀先正在指导学生们制作葫芦烙画。


除了不断追求新的创作外,潘耀先还把葫芦烙画技艺传承当作自己的新追求,给喜欢葫芦烙画的年轻人教授相关知识,指导他们创作。


潘耀先正在葫芦上作画。


如今,潘耀先或在葫芦园用心照料自己种植的葫芦藤,或在教室耐心教授传统文化知识,或在方寸小桌上默默烙刻葫芦,沉浸在那份独有的宁静与专注之中。

潘耀先的身影并不孤单,每一个欣赏他作品的人,每一个被他精神所触动的灵魂,都是他旅途中的伙伴,共同肩负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记者:杨丽娜 刁翔 实习记者:孟冲
编辑:李帆 党淑娟 责编:朱蕾 李莉
审核:徐龙发

铁门关在线
讲好二师故事,传播二师声音。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铁门关市融媒体中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512022990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32420002。
 最新文章